第23卷第1期 矿 冶 V0l_23.NO.1 February 2014 2014年2月 MINING&METALLURGY 文章编号:1005—7854(2014)O1—0034-03 从锌浸出渣中获得铅银精矿的试验研究 张少博 陈雯 沈强华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摘 要:从锌浸出渣中获得铅、银,不同于从原矿中回收铅、银。根据锌浸出渣的物理化学特性制定适 宜的选矿方法。本试验采用了溜槽重选、摇床重选和直接浮选三种选矿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三次扫选流程可有效回收铅、银,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溜槽重选;摇床重选;直接浮选 中图分类号:TD95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5-7854.2014.O1.009 A STUDY ON OBTAINING LEAD—SILVER C0NCENTRATE FROM ZINC LEACH RESIDUE ZHANG Shao..bo CHEN Wen SHEN Qiang—-hua (Faculty of Metallurgicl and Energy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China) ABSTRACT:Obtaining lead—silver and other useful minerals from zinc leach residue is different from recovering lead and silver from ore.Appropriate beneficiation method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leach residue.This study adopted chute concentration,shaking table concentration and direct flotation for the purpose.The resuhs of different beneficiation methods provide a good referenee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chute concentration;shaking table concentration;direct flotation 我国铅锌资源的特点是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矿床 多,矿石类型复杂,较难分选,成分复杂,但伴生矿综 合价值高…。湿法炼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锌浸 出渣,为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需对锌浸出渣中铅银 等有价矿物进行富集和提取 。目前处理锌浸出 渣的方法主要有回转窑挥发法和热酸浸出法。回转 含硫酸及重金属离子,需建大容量防渗漏渣库堆 存 。目前锌浸出渣主要采用热酸浸出法,值得研 究的是得到的热酸浸出渣如何处理。 1 原料性质 锌浸出渣来自云南某湿法炼锌厂,原料为硫化 锌精矿经过沸腾焙烧、中性浸出和低酸浸出得到锌 浸出渣。主要元素含量见表1。 窑挥发法得到的窑渣无害,易于堆弃,但渣的处理工 艺流程长、投资高、工作环境不好;热酸浸出法得到 的渣处理工艺流程短、投资少、生产环境好,但弃渣 表1 湿法炼锌渣的主要成分 Table 1 Main ingredients of wet—metallugical zinc residue /% 1)单位为g/t,下同。 收稿日期:2012-09—14 由表1可见,物料中铅、锌、银是主要的有价金 作者简介:张少博,在读硕士生,专业为冶金物理化学。 属。湿法炼锌渣用水洗涤,控制矿浆浓度20%,约 张少博等:从锌浸出渣中获得铅银精矿的试验研究 有24%的物质能够溶于水,溶液中含有约0.5 g/L 的锌。说明有少量的锌以可溶形态存在。砷、锑含 量很低,有利于从湿法炼锌渣中进一步综合回收 有价元素。但渣中铁的含量较高,如采用热酸浸 出法,将得到大量含铁矾渣,增加了工艺流程处理 单元和劳动量。 2 溜槽重选 2.1直接溜槽重选 溜槽选矿属于斜面流分选过程。矿浆给到有一 定倾斜的斜槽或斜面上,在水流推动下,矿粒群松散 并分层,上层轻矿物迅速排出槽外,下层重矿物则滞 留在槽内或以低速自下部排出,分别接取后,即得精 矿和尾矿。 溜槽重选后,轻相占83.98%,重相占16.02%, 成分见如表2。 表2直接溜槽重选 产品 名称 重相 轻相 结果表明,由于矿物颗粒太细,和泥沙不能很好 地分离,轻相中Ag的品位153.65 g/t,Ag分配率 75.44%,重相中Ag的品位359.25 g/t,Ag分配率 24.56%,综合考虑Ag的品位和回收率,直接溜槽 重选效果不好。 2.2酸浸后溜槽重选 按液固比5:1,取样100 g,水500 mL,硫酸浓度 200 g/L,搅拌浸出时间3 h,滤渣50.6 g。将酸浸渣 进行溜槽重选,轻相占79.84%,重相占20.16%。 重相和轻相成分见如表3。 表3酸浸后溜槽重选结果 Table 3 Result of direct chute c0ncentration after acid leaching /% 将轻相分为质量相等的两份,一份加入NaNO 处理,另一份不做处理,然后分析其中的银含量。结 果见表4。 表4轻相中银的品位和分配率 Table 4 Grade and distribution rate of silver in the light phase 结果表明,酸浸后溜槽重选重相和轻相中都有 银,银没有得到富集,经过预处理的轻相银的品位 407.88 g/t,银分配率52.77%,而没有经过预处理 的轻相银的品位375.29 g/t,银分配率47.23%,银 品位和分配率没有得到很大提高。酸浸后溜槽重选 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 3 摇床重选 重选的目的是使轻、重矿物按密度差分离,先决 条件是采用某种形式的流体动力使粒群松散。重选 过程即是通过松散达到按密度分层。松散度取决于 矿浆中固体的百分含量、矿粒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比 重。居于床面下层的重矿粒松散较小,轻矿物质松 散度较大。称量200 g浸出渣,通过摇床得到试验 结果如表5。 表5主要元素含量 Table 5 The content of main elements /% 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摇床选矿没有将银精矿得 到富集,通过显微镜观察,轻相和重相中都存在银精 矿,所以通过摇床不能达到分离富集的效果。 4 直接浮选 湿法炼锌渣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加到浮选机 中,调整矿浆和添加试剂进行浮选。参考相关资 料 ,试验药剂制度为:丁基黄药1000 g/t,丁基黄 药900 g/t和丁基铵黑药100 g/t,丁基黄药700 g/t 和丁基铵黑药300 g/t,丁基铵黑药80 g/t和乙硫氮 80 g/t,考察了捕收剂混合使用及其用量对铅银浮 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6。 直接浮选的试验结果表明,丁基黑药80 g/t和 乙硫氮80 g/t浮选得到银的品位487.96 g/t,银的 回收率48.16%。直接进行浮选效果也不好。银的 矿 冶 品位和回收率低的原因,1)浮选过程中锌离子浓度 高,易导致浮选指标恶化,要提高银的回收率,必须 将浸出渣中的锌离子洗净,达到Zn <5 g/t。2) 浸出渣的pH在2左右,不利于浮选药剂发挥药效。 表6 药剂种类及其用量实验结果(原渣pH 2.5 J Table 6 The results of tests on the type of reagents and their dosages(pH of original resudue 2.5) 5 热酸浸出后浮选 热酸浸出条件:浸出温度80℃、始酸浓度170 g/t、液固比3:1、浸出时间2 h。经过热酸浸出得到 含银品位为401.6 g/t和铅品位为20.41%。 浮选的药剂制度:硫化钠600 g/t,丁基铵黑药 200 g/t和乙硫氮100 g/t,松醇油30 g/t。试验结 果见表7。 表7开路试验结果 Table 7 Results of open circuit test 果都很好。 6 结语 1)由于矿物颗粒太细,通过溜槽重选和摇床重 选,无法将矿物颗粒与泥沙很好的分离,未能使铅银 精矿得到富集。 2)由于锌浸出渣pH在2左右且渣中含锌高, 直接浮选效果一般。锌浸出渣经过预处理,浮选时 制定适合的药剂制度可提高铅银的回收 。 3)不同渣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原料性质、投 资、地区和企业具体条件等诸多因素 。 参考文献: [1]彭容秋.锌冶金[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素娣.湿法炼锌渣处理现状及综合利用对策[J].有色 金属,2000,52(4):193—194. [3]刘洪萍.锌浸出渣处理工艺概述[J].云南冶金,2009,38 由表7可以看出,通过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三 次扫选的开路流程浮选,精矿中银品位可以达到 2017.45 g/t,回收率达到了43.70%左右,“中矿1+ (4):34.37. [4]《浸矿技术》编委会.浸矿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 社,1994. 中矿2+中矿3”三者中银的平均品位500 g/t,回收 率达到了34.74%左右,“精矿+中矿1+中矿2+ 中矿3”四者中银的回收率达到78.44%。热酸浸出 后得到的铅银精矿,无论在品位上还是回收率上效 [5]杨梅金,王进明,郭克非.选冶结合从锌浸出渣中回收锌 [J].矿业工程,2010,8(5):37.38. [6]付运康.锌浸出渣不同处理工艺浅析[J].四川有色金 属,2003(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