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
第 1 页 共 12 页
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第 2 页 共 12 页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
第 3 页 共 12 页
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第 4 页 共 12 页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第 5 页 共 12 页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第 6 页 共 12 页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第 7 页 共 12 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第 8 页 共 12 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
第 9 页 共 12 页
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 10 页 共 12 页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第 11 页 共 12 页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第 12 页 共
页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