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并初步掌握普通话的含义;
2、了解自己所在地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3、弄清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教学重点:
普通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自身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教学方法:
漫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我介绍及有关感受:
国家级测试员。全国关于推普及测试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进修(2006·8月)感受:开阔视野,树远大理想不做井底之蛙。苦练普通话,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争取尽早提升语音水平,拿更高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
2、课程介绍:
最初是《教师口语》,后普改为《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大纲》。以语音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
延伸话题: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二、讲授: 一)、什么是普通话? 1、讨论、发言。 2、总结: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3、阐释、齐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社会交往,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开放式的交往(流) 2、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各民族各地区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多民族国家) 3、科技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普通话作为一种规范的语言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 4、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提高表达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子课题。 持证上网已作为一项硬性规定。 三)、怎样学好普通话? 1、弄清三个“明白”:
①我在语音上的问题是什么?
②解决、改正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③正确的语感是什么? 2、“三心”
用心、信心、耐心。 3、“三多”
多听、多练、多记。 三、汉语方言介绍: 原观点:八大方言
北方话 江淅话 湖南话 江西话 客家话 闽北话 闽南话 广东话 新成果:十大方言
官话 晋话 吴话 微话 赣话 湘话 闽话 奥语 平话 客家话 四、训练:例举自身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关于等级测试及语音调查
教学目的:
1、了解自身的语音错误及缺陷;
2、了解等级应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题型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自身语音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民“推广、普及、提高普通话(水平)”,为了使考试测评更科学更规范,自1994年起,开始制订、实施测试方案,将普通话水平等级化,从而促进、加快了推普的步伐。
二、授新:
1、关于测试水平的等级: 三级六等。(具体阐释) 2、关于测试形式: 口试。(比笔试难度大,心理素质很重要)
简单介绍考场布置、报考程序、考试程序、注意事项等。 2、关于题型: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10分)
评分:错一字扣0.1分,缺陷一字扣0.05分。
出卷:覆盖所有的声、韵、调。
要求:字音准确、字正腔圆。
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45—50个。(20分)
评分:错一字扣0.2分,缺陷一字扣0.1分。 (基他同上)
第三题:朗读短文。(30分)
评分:字音扣分:错一字扣0.1分(错、漏、增) 声、韵系统缺陷 -0.5 -1 语调偏误 -0.5 -1 -2 流畅度(含回读) -0.5 -1 -2 停连不当: -0.5 -1 -2 超时扣分: -1 第四题:命题说话。(40分)
评分:语音标准度:25分
词汇、语法规范度:10分 自然流畅度:5分 缺时扣分:(略)
三、语音调查:
1、按序进行自我介绍,记录语音的问题。 2、分析总结: ①普遍问题:
语音方面:平翘不分,前、后鼻不分、N、L及F、H。
表达方面:不畅。千篇一律,无创新。语感有明显的方言色彩。②个案情况: 平江:K、H;R;ǖan;韵母归音。 临湘:T、L
岳阳:T、L及韵母。
湘阴、汨罗:ANG及ONG。 四、教学要求:
1、作笔记。 2、课前朗读。
3、考试(笔、口试)
4、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作业。 板书:
北京语音——标准音 北方话——基础方言 共同语 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语法规范
声母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声母的含义;
2、了解声母的分类方法;
3、掌握声(音)母的发音部位。 教学重点:
发音部位 教学难点:
口腔剖面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
一、导入:
一般来说,一个音节的读音取决于三个要求,即声母、韵母、声调。只有读准了这三要素,这个音节才能准确无误。声母是这三要求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南方方言中容易出错的部分。
二、授新:
1、定义:音节中开头的辅音就是声母。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加上零声母共22个。 零声母:音节中无声母状态,如昂áng。 2、分类方法: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分。 3、类型:按发音部位分为7类。如F:
双唇音:b p m 1-6 上唇 下唇 唇齿音:f 2-6 上齿 下唇 舌尖前音:z c s 2-8 舌尖 上齿背 舌尖中音:d t n l 3-8 舌尖 上齿龈 舌尖后音:zh ch sh r 4-8 舌尖 硬腭前 舌面音:j q x 4-9 舌面 硬腭 舌根音:g k h 5-10 舌根 软腭 1) 讲解口腔剖面示意图 2) 分类说明 3) 初步练读声母 三、练习:
学生自读词语:《训练与测试》P42—P44
(二)
一、具体分析:
要掌握声母的正确发音要领,除了上节课所讲到的发音部位外,还须从发音方法上入手,发音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1、气流是否受阻:5类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
b p d t g d k z c zh ch j q f h x s sh r m n l 2、声带是否振动:2类 清音:17个`
浊音:4个 m n r l 3、气流的强弱:2类
送气音: p t c ch q k 不送气音:b d z zh j g
二、综合归类:
将每个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相结合,从而使发音更科学更规范。 如:b——双唇 不送气 清塞音 C——舌前尖送气 塞擦音 M——双唇 浊鼻音 三、练习词语:
1、示范读 2、带读 3、分小组读 四、个别字音校正:
(背)包 bèī 忸(怩)nì 卑(鄙) bǐ (缫)丝sāo (澎)湃péng (肖)像xiào 要(挟)xié 慷(慨)kǎi 板书: 声母概述
发音部位:7类
发音方法:气流是否受阻 5类 声带是否振动 2类 气流强弱 2类
平、翘舌音辨正
教学目的:
1、了解平、翘舌音的有关概念;
2、掌握平、翘舌音的发音部位。 教学重点:
平、翘舌音发音部位之异 教学难点:
平、翘舌音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栽花——摘花 木材——木柴 老斯——老师` 塞子——筛子 二、导入:
含Z、C、S和zh、 ch、 sh、 r声母的字词在南方方言中是很容易混淆的,掌握其正确的发音要领是我们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三、授新: 1、有关概念:
平舌音:舌尖前音z c s
翘舌音:舌尖后音zh ch sh r 2、异同点分析:
同:发音方法近乎相同,成一一对应关系。 如z zh 不送气塞擦音 c ch 送气塞擦音 s sh 清擦音
异:发音部位及舌位状态不同。
平舌音z c s —— 舌尖抵(靠近)上齿背。舌尖平伸 翘舌音zh ch sh r ——舌尖抵(靠近)硬腭。舌尖上翘 3、练读词语:
《训练与测试》P43
4、结合口腔剖面示意图进行舌位分析。
平舌音:舌尖平伸上齿背 翘舌音:舌尖上翘硬腭 5、词语辨正训练:
《训练与测试》P78——P80 6、绕口令练习:
①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说准四十和十四,谁来试一试。 ②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 寺前的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 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 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7、句子练习:
①出租车司机师傅 ②广西僮族自治区 ③随着岁月匆匆流逝
④总之种子总是种子,它能长成苍松翠柏,茁壮成长,耸峙山巅,也会生出小草,自生自灭,不为人知。
⑤长虫围着砖堆转,转完了砖堆钻砖堆。 板书: 平、翘舌音辨正
平舌音:z c s 平伸 上齿背 例:资助 死记 翘舌音:zh ch sh r 上翘 硬腭前 例:支柱 史记
鼻、边音及时f 、h辨正
教学目的:
1、了解方言中鼻、边音及f 、h混淆的现像; 2、掌握鼻、边音的异同;
3、掌握f 、h字音的识记方法。 教学重点:
鼻、边音辨正 教学难点:
鼻、边音的发音方法
教学过程 (一)鼻、边音辨正
一、导入:
请辨读以下词语:
大牛 大怒 南宁 浓重 干娘 留念 大刘 大路 兰陵 隆重 干粮 留恋
这些词语在南方方言中是很易混淆的,甚至是单向化(鼻音边化、边音鼻化),作为声母学习的一大难点,大家必须下苦功练读。
二、授新:
1、鼻、边音的相同点:
那月—腊月 送你—送礼 无耐—无癞 一年—一连 发音部位相同——属舌尖中音,舌尖抵住上齿龈。 2、鼻、边音的不同点:
发音方法、状态不同——由软腭控制。
发鼻音时,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通过。 例:牛奶 恼怒 农奴
发边音时,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从舌两边流出。 例:理论 联络 流利 3、练读声母及有关词语。 三、小结:
通过本人的发音实践体验,可得出鼻、边音的发音有以下不同之处: 鼻:舌位较前 舌面较窄 舌头紧张 口形自然 边:舌位较后 舌面较宽 舌头放松 口形较大 四、词语练读: 1、P43 2、P81-P82
(二)f 、h辨正
一、f 、h的发音要领
f :唇齿音:上齿接触下唇,气流从窄缝中挤出。 H:舌根音:舌根接近软腭,气流从缝隙中挤出。 都是磨擦成声,属擦音。 二、发音、辨正:
f——h h——f f——hu hu——f
fa——hua hun——fen fei——hui huang——fang 三、读字词:
f 帆 丰 浮 发 飞 夫 h 喝 海 猴 痕 杭 花
f—h 扶—糊 方—荒 夫—呼 飞—灰 分—昏 饭—换 f、h 防护 凤凰 赴会 焚毁 h、f 恢复 荒废 换防 虎符 四、识记方法
1、记无不记有:f 不与uai相拼。
2、记少不记多:f 与o相拼只有“佛”字。 3、记声旁,带一串:如胡读“hu”,则湖、糊……类推。 五、绕口令练习:
1、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绿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2、牛牛要吃河边柳,妞妞赶牛牛不走,妞妞护柳扭牛头,牛牛扭头瞅妞妞。妞妞扭牛牛更拗,牛牛要顶小妞妞,妞妞捡起小石头,吓得牛牛扭头走。
板书:
鼻、边音及f、h辨正
鼻 舌位较前 舌面较窄 舌紧张 口形自然 边 舌位较后 舌面较宽 知放松 口形较大
F、h——记无不记有 记少不记多 记声旁带一串
补充:
1、会糊我的粉红活佛花,就糊我的粉红活佛花;不会糊我的粉红活佛花,可别糊坏了我的粉红活佛花。
2、这次全国画展表明了我国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开发——开花 幅度——弧度 公费——工会 防空——航空 同:方法同,都需要清擦音。 异:成阻部位不同。(详析)
韵母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韵母的含义、构成; 2、掌握韵母的正确发音要领。 教学重点:
单韵母的舌位图 复韵母的动程 教学难点:
e —— ê — i(前、后) “动程” 教学过程: (一)单韵母
一、定义:
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叫韵母。普通话的韵母共有39个,分单、复、鼻韵母三类。 二、有关概念:
1、内部结构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
2、内部含最少的音素1个,含最多的音素3个。 三、分类:
按内部结构特点可分单、复、鼻韵母3类。分别详释如下: 四、单韵母:
1、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韵母,共10个 a o e i u ü ê er -i(前) -i(后)
2、单韵母实际上就是单元音,其发音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和唇形的圆展来决定。舌位指舌面隆起接近上腭最高的部位,一般而言,与舌头的整个状态有关。具体分析如图: i ü a舌面央低不圆唇 -i(前) -i(后) u o 舌面后半高圆唇 e o e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 ê er i舌面前高不圆唇 a u舌面后高不圆唇 ü舌面前高圆唇 ê舌面半半低不圆唇 er卷舌央元音
-i(前)舌尖前高不圆唇 -i(后)舌尖后高不圆唇 3、练读词语。
(二)复韵母
一、有关概念:
1、由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 2、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 3、可归为以下三种情况。
前响复韵母:前一个元音发音响亮,开口度较大。 (韵腹、韵尾)ai ei ao ou
中响复韵母:中间元音发音响亮、清晰、开口度较大。 (韵头、腹、尾)iao iou uai uei
后响复韵母:后一个元音发音响亮清晰,开口度较大。 (韵头、腹)ia ie ua uo üe
小结:读复韵母时,不是将元音简单组合,而是将舌头由一个元音位置向另一个元音位置滑动,给人听觉上以浑然的整体效果。
4、单、复韵母的发音区别: 单:发音无动程,口形无变化。 复:发音有动程,口形有变化。 二、训练:
续读词语:P50—P51 板书: 韵母概述
单:10个 a o e I u ü ê er -i(前) -i(后) 复:13个 前响:ai ei ao ou 大—小
中响:iao uai uei iou 小—大—小 后响:ia ie ua uo üe 小—大
鼻韵母及其辨正
教学目的:
1、了解鼻韵母的构成成分; 2、掌握鼻韵母的归音要领。 教学重点:
前、后鼻韵母辨正 教学难点:
后鼻韵母的归音 教学过程:
一、结构成分:
由元音和鼻辅音(n、ng)构成。 二、分类:
可分为前鼻韵母、后鼻韵母两类。 三、具析:
前鼻韵母:由元音和前鼻辅音构成。
元音+n an en in ian uan üan ün uen 后鼻韵母:由元音和后鼻辅音构成。
元音+ng ang eng ing iang uang ong iong ueng 四、训练 1、读韵母。
2、读词语。P51—P52 五、辨正:
1、理论分析:着重区分韵尾的读音(归音)。 前——n(η) 舌尖抵住上齿龈 后——ng(ηg) 舌根抵住软腭 2、发音技巧:
①借(词)助词语:
如:腾达 téng——dá 帮个忙bāng gèmóng 慷慨kāng kǎi ②借助手势:
通过镜面借助手势发音。 3、识记规律:
①利用声韵配合规律。D+èn
②利用偏旁类推。 朋——绷 崩 鹏 4、续读词语:P106——P108 六、绕口令练习:
1、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条挂金铃。 风吹藤动金铃响,风停藤静铃不鸣。
2、真冷,真正冷,冷冰冰,冰冷冷,人人都说冷,猛的一阵风,更冷。 板书:鼻韵母辨正
前:——n 舌尖——上齿龈 口形自然
an en in ian uan uen üan ün uen 后:——ng 舌根——软腭 口形微开
ang eng ing iang uang ueng ong iong
韵母的“四呼”
教学目标:
1、了解“四呼”的含义及重要性; 2、掌握“四呼”的准确(发音)要领。 教学重点:
“四呼”的含义及发音要领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力求发音准确,必须做到声、韵、调发音到位;而真正影响一个音节纯正度的一个重要要素是韵母,故发音时务必讲究韵母的唇形。
二、授新: 1、含义:
根据韵母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可将韵母分为四类,即“四呼”,分别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2、分类及其特点: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也不是i u ü。共15个。
a o e -i(前) -i(后) ê er ai ei ao ou an ang en eng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共9个。
i ia ie iao iou ian iang in ing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 共10个。
u ua uo uei uen ueng uan uang uai ong
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ü。共5个。
ü üe üan ün iong 3、示范、讲解。 三、训练: 1、“四呼”辨正训练:
1)齐齿呼——开口呼 如:ia——a ai——ie
2)合口呼——开口呼 如:uei —— ei en —— uen 3)合口呼——撮口呼 如:uan——üan uen——ün 2、分析下列“四呼”韵母的构成: 捐 盐 晚 用 油 窝 温 四、材料练习:
1、小柳树,满地栽,金花谢,银花开
2、夜里天冷北风急,班长下岗月儿西。手拿针线灯下坐,为我熬夜缝军衣。线儿缝在军衣上,情急缝在我心里。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村里新开一条渠,弯弯曲曲上山去。河里雨水渠里流,满山庄稼一片绿。
声调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声调的含义及种类; 2、掌握声调的有关概念;
3、正确辨别普通话与方言调值。 教学重点:
调值 教学难点:
四种声调的正确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用普通话进行(朗)表达时,为什么能有高低抑扬之别?声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授新: 1、含义:
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位,是音节中具有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如:同志——统治 看书——砍书
礼节——理解 仙境——陷境 2、具体分析:
从调值和调型(值)两方面把握。 3、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是声调的实际读法。采用“五度标记法”。由下而上分别是低、半低、中、半高、高。 分别用1、2、3、4、5表示。
5 5 高 4 半高 3 3 中 2 2 半低 1 低 1
4、调类:
把一种语言或方言里调值相同的字归在一起而建立的类。 普通话中有4种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5、举例分析:
mā má mǎ mà 妈 麻 马 骂 三、训练:
1、字词训练:P36——P39 2、古入声改读:P106 3、诗词《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吐字归音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吐字归音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吐字归音的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吐字归音的要求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在初学普通话阶段,如果很好地理解并运用吐字归音方法,能有效提升发音水平,保证发音质量。
二、授新: 1、概念:
将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和归音三个阶段。 2、具体要求:
字头——声母、韵头(介音) 出字 “有力”“弹出”
叼:成阻 准确 “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客” 咬:持阻 气足 吐:除阻 利索
字腹——韵腹(主要元音) 立字 “饱满”“圆润” ①拉开立起,尽快打开牙关,纵向扩大口腔容积,并使主要元音占据足够长的发音时间。 ②使主要元音“声挂前腭”。 字尾——韵尾 归音 “干脆”“利落” ①归音时要弱收到位
②归音时口腔局部肌肉要有“紧张感”。 3、整体过程:
吐字归音的过程可以比喻为一个“枣核形”,字头、字尾小、字腹大,即口腔历经一个闭——开——闭的自然滑动过程。字正腔圆,清晰丰满。
三、训练:
1、P92—P101 声韵配合关系训练 2、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训练测试题一
教学目的:
1、巩固声、韵、调知识;
2、掌握测试题一的评分细则及要求。 教学重点:
读单音节字词的要求 教学难点:
声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韵、调的有关知识 声母:概述、分类
辨正:平——翘 n——l f——h 舌面音
韵母:分类
辨正:前——后鼻韵母 “四呼”
声调: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调号 — / √ \\ 调值 55 35 214 51
调型 高平 高升 降升 全降
二、关于测试题一:
1、评分标准:总分10分 ,分两项评分。
错误: -0.1分/字 缺陷:-0.05/字
2、具体要求: 总要求:字正腔圆 具体要求:
声母:准确有用 韵母:圆润泡满 声调:干脆利落 3、补充要求:
节律要一致,基调要平稳。 4、示范读。 三、训练:
1、样卷 P4—P5 2、生僻字抽样检查
音变概述及变调(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语流音变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2、掌握“一”“不”的变调规律。 教学重点:
“一”“不”的变调规律 教学难点:变调中“一”“不”的轻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流音变知识是在声、韵、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其内容直接与测试题一联系,且这一内容是南方人学习普通话的一大难点。
二、授新: 一)语流音变:
1、语流:人们朗读、说话时,连续发出一连串能表达一定意义的音节。
2、音变:在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往往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些读音充化,这种现象叫音变。
3、语流音变的内容:
变调 轻声 儿化 “啊”的音变 二)“一”“不”的变调: 1、“一”“不”除声调外,有3种变调,其规律如下: 阳平 去声前 一个 一件 一片 不是 不对 不干 去声 非去声前 一双 一条 一本 不说 不能 不准 轻声 词语中间 看一看 走一走 对不起 睡不着 2、分析、带读、举例 3、练读:(P68 P72)P48 4、训练、分析 P109
难点:
1、不禁 一瞥 一宿 2、书写时统一用原词
变调训练(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声的变调规律;
2、掌握上声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法。 教学重点:
上声的变调规律 教学难点:
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读以下一组字、词:美 美丽 美好 2、教师总结、归纳:
同一个“美”字在声调方面有3种不同的读法,说明、概括了上声的变调规律。 二、授新:
1、上声的原调:214↑ ①单独念:例:好!↑
②词句的末尾:例:大家好!↑ 黑板↑
2、上声的变调:
①读半上211值——在非上声前 例:老师 水平 考试 ②读阳平35值——在上声前(上上相连)例:管理 水准 古老 练习:P49
3、三个上声相连
①双单格:阳平—阳平—原调
洗脸水 管理法 35↑ 35↑ 214↑ ②单又格:半上—阳平—原调 纸雨伞 小拇指 21↓35↑214↑ 训练:
孔乙己 展览馆 跑马表 甲骨板 虎骨酒 小组长 三、练习(P166始) 难点词语摘录:
感慨 给予 请贴 晌午 总得 绷脸 补给 处暑 骨髓 咯血 傀儡 襁褓 撇嘴 手癣 委靡 窈窕
轻 声
教学目的:
1、了解轻声的实质含义; 2、掌握熟读轻声词。 教学重点:
轻声词的读法 教学难点
轻声词的实际音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常见词语引入关于“轻声”的概念。 窗户 漂亮 先生 麻烦 我的 二、授新:
1、轻声词的特点(实质): 未尾音节读得既轻又短。
轻声的读法与音高、音长、音强等因素有关。 2、轻声音节的实际音高:
1)在阴平后念半低调2度:如:桌子 他的 哥哥 称呼
砝码猥琐 府邸 2)在阳平后念中调3度:如:瓶子 红的 婆婆 合同 3)在上声后念半高调4度:如:椅子 我的 姐姐 嘱咐 4)在去声后念低调1度:如:凳子 坏的 弟弟 漂亮 3、常见的轻声词类:
1)助词:的、地、得、着、了、吧、嘛、呢…… 例:卖书的 愉快地 走着 吃了 好吧…… 2)叠音词:含称呼人的名词和个别动词 例:爸爸 姐姐 听听 看看 3)方位名词 :表示方位的名词 例:天上 地下 家里 4)趋向动词:
例:关上 打开 出去 下来 5)后缀词:
例:石头 我们 桌子 4训练:《必读轻声词语表》P242—P248 三、训练: 口头说话。(含轻声词语)
儿化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儿化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儿化韵的发音要领。 教学重点:
儿化韵的发音要领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概念:
卷舌元音er不与声母相拼,但可以自成音节,它还可以与其他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使这个韵母因卷舌而发生音变,这种现象叫“儿化”。
如:花儿 huār 其中,“r”不代表音素,只表示卷舌动作。 二、儿化的作用: 1、区别词义:
头——脑袋 头儿——上司、领头的 2、区别词性:
头——形容词 尖儿——名词 盖——动词 盖儿——名词
3、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小孩儿 金鱼儿
三、儿化韵的发音要领:
1、音节末尾是a、o、e、êu ( 含ao、iao),韵母不变,直接卷舌。 例:鲜花儿 大伙儿 唱歌儿 树叶儿 白兔儿 2、韵尾是i、n、ng的,丢尾,再卷舌。 例:小孩儿 树根儿 门缝儿 3、韵腹是i、ü的,加e,再卷舌。 例:小米儿 金鱼儿
4、舌尖音-i,换i为e,再卷舌。 例:瓜子儿 没事儿 四、训练:P253—P257 五、绕口令练习:
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绕口令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小快板儿大鼓词儿,又说又唱我真带劲儿。
“啊”的音变
教学目标:
1、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2、运用“啊”的音变规律进行语流析读。 教学重点:
“啊”的音变规律 教学难点:
“啊”在舌尖音(-i)后的音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气助词“啊”的本意是a,出现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表示语气缓和,增强感情色彩。“啊”一般读作轻声,且读音随其前一音节的末尾音素而产生变化。
二、授新:
“啊”的音变规律如F:
1、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a、o、e、ê、i、ü时——ia。
例:红花ia 真多ia 唱歌ia 下雪ia 奇怪ia 快去ia 2、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u时——ua (含ao、iao) 例:小桥ua墩 真好ua 加油ua
3、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na 例:当心na 好人na 快干na 4、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ng时——nag 例:唱nag 一样nag 行nag 5、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i(前)时——[za] 例:孩子[za] 写字[za] 自私[za] 6、前面音节末尾音素是er -i(后)时——ra 例:女儿ra 好玩ra 是ra 一、训练:
1、词语 P56——P57 2、难点P112 3、作品例析:
①是啊,人和动物一样啊!ra nga ②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za] ③满桥豪笑满桥歌啊!ia
生僻字注音训练
教学目的:
1、了解生僻字的概率及在等级测试中的影响; 2、掌握部分生僻字的正确读音; 3、掌握生僻字识记方法。 教学重点:
注音 教学难点:
读法 教学过程:
一、概述:
生僻字及似是而非的字在等级测试题一中占至15%的比例,是许多考生的绊脚石,本节课选取200个生僻字,学生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注音工作。
二、生僻字的掌握方法: 1、坚持做笔记、摘抄 2、记少不记多 3、按偏旁识记 三、训练:
注音训练。
音变知识复习
教学目的:
1、巩固变调、轻声、儿化知识; 2、掌握轻声、儿化的发音要领。 教学重点:
轻声、儿化 教学难点:
轻声词语表,儿化的发音要领 教学过程:
一、语流音变概述:
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某些音节的读音要发生一定的变化。 语流音变现象包括:变调、轻声、儿化、“啊”的音变。 二、语流音变知识巩固: 1、“一”“不”的变调
去声前 阳平 一切 一定 不是 不要
非去声前 去声 一张 一条 一本 不说 不行 不好 词语中间 轻声 看一看 说一说 对不起 2、上声变调:
单念或词句末尾 原调214 好! 大家好!
非上声前 半上211 北方 沈阳 彩电 椅子 上声前 阳平35 理想 管理 3、轻声:
①失去原有声调,读得既轻又短,一般由音长决定。实质:轻、短。 ②作用:区别词义、词性。例:人家——人家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例:(《荷塘月色》)
③词类:助词、后缀词、方位名词、趋向动词、叠音词、必读轻声词④读法(音高): 非上志后——31值 上声后——34值 4、儿化:
①含义:在某些音节后面带上一个卷舌动作,韵母可能发生变化,成为卷舌韵母。 ②作用:
区别、确定词义、词性:盖——盖儿 表示喜爱、亲切之情:小孩儿 脸蛋儿 ③读音要领、:
A、末尾音素是a、 o 、e 、ê 、u——直接卷舌 例:号码儿 干活儿 唱歌儿 眼珠儿 B、韵尾是i、n、ng——丢尾再卷舌。
例:心眼儿 小船儿 宝贝儿 电影儿 C、韵腹是ī、ü——加e,再卷舌。 例:玩意儿 金鱼儿 短裙儿
D、舌尖音-i——换i为e,再卷舌。 例:写字儿 没词儿 小事儿 三、词语训练: (见《测试大纲》) 四、绕口令巩固训练 五、对话训练: 1、儿化《问路》。
2、轻声故事《一个漂亮姑娘的故事》
复习“啊”的音变
教学目的:
1、了解“啊”的音变现象; 2、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3、运用“啊”的音变规律正确的句、段朗读。 教学重点:
“啊”的音变规律 教学难点:
啊在-n -ng -i后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材料(对话—)引入此课。 1、叫两位学生进行对话训练
2、不评析,但告诉大家:对话中有发音错误,尤其是“啊”的变读有问题。为讲授新课作铺垫。
3、在朗读和日常用语中经常会碰到含有“啊”的句子,很显然,我们不能将“啊”字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读“a”,而要根据语境发生变化,本节课学习“啊”的音变。
二、授新: 1、概念:
①“啊”从词性角度看,属什么词? ②如何变音?有没有规律?
小结:一般而言,取决于“啊”前一音节末尾的音素,即:前一音节末尾音素不同,则
“啊”的读音也不一样。
如:天na 好冷nga 好饿ya 2、音变规律:
①末尾音素是a、o、e、ê、i、ü——ya。
例:是他ya 真多ya 唱歌ya 快写ya 奇怪ya 出去ya
②末尾音素是u—— ua
例:读书ua 多好ua 别笑ua ③末尾音素是n——na 例:小心na 真准na ④末尾音素是ng ——nga 例:真行nga 快唱nga ⑤舌尖前音-i——[za]
例:写字[za] 几次[za] 自私[za] ⑥舌尖后音-i——ra
例:无知ra 快吃ra 是ra 哪儿ra
注:①规律分析和示例要交替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②小结:除规律①外,其余规律可识记:“啊”的读音是在归音过程中顺势产生的,即又可理解为:将末尾音素与a 相拼即可。
三、教材训练: ①自由练
②接力答 ③齐声读 四、材料训练: 1、《幼儿园相遇》 2、《南湖导游》 3、朗读作品训练:
①是啊,人和动物都一样啊! ②满桥豪笑满桥歌啊! ③家乡的桥啊,我梦中的桥! ④爸爸妈妈,雪大路滑,当心啊! ⑤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4、日常会话训练。
“啊”的音变训练材料
一、导游
A:您是第一次来岳阳啊?
B:是啊,想不到南湖的风景这么迷人啊!
A:这个休闲广场是2001年建成的,喷泉啊,音乐啊,全都有。 B:每逢节假日这里是不是更热闹啊?
A:您说的对啊,那放风筝的场面啊,可真叫人心旷神怡啊! 二、文秘
A:这份工作报告写得不错,你写了多久啊? B:三天时间,但我觉昨还不够全面啊! A:是啊!有个别地方还可以适当斟酌一下啊。
B:总结优秀员工工作业绩时是不是显得内容有些空洞啊? A:既然知道了,就抓紧改啊! 三、请教 咚!咚!咚!
谁啊? 王小丽啊! 怎么不进来啊? 怕你烦啊! 你有什么事儿啊? 向你请教啊! 好呀,进来啊! 请问,你来自哪儿啊? 我来自平江啊! 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是啊!我已经苦练了一年啊! 学习普通话有什么决窍啊? 有呀,比如发音要到位啊,口形要注意啊! 这么难啊!
还有字词啊!文章啊!天天要练啊! 行,以后我也要下苦功啊! 材料:
A:这些孩子啊,真可爱啊!
B:那还用说啊,不然,怎么叫模范幼儿园啊? A:你看啊!他们多高兴啊!
B:是啊!他们又作诗,又画画儿,老师教得多好啊!
A:你还没见啊,下了课,他们唱啊跳啊,简直像一群小鸟啊! B:那你快回去把孩子送来啊! A:请问,到图书馆怎么走啊?
B:咳!,原来是你啊!我也正想去图书馆,一块儿走吧。
语流音变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1、巩固训练音变知识; 2、掌握测试项二的要求。 教学重点:
音变规律 教学难点:
测试项二的技巧:节律等 教学过程:
一、语流音变知识巩固: 1、变调: ①上声变调:
非上声前——半上211 上声前——阳平35 ②“一”“不”变调: 非去声前——去声 去声前——阳平 词语中音——轻声 2、轻声:
实质:将原有声调弱化,读成既轻又短的调子。 3、儿化:
发音技巧:速度快、幅度大 发音规律:(略) 4、“啊”的音变:
末尾音素是a、o、e、ê、i、ü——ya。 末尾音素是u—— ua 末尾音素是n——na 末尾音素是ng ——nga 舌尖前音-i(前)——[za] 舌尖后音-i(后)——ra 二、关于等级测试项二: 1、评分标准:
总分20分,分两项计分: 错误:-0.2分/字 缺陷:-0.1分/字 2、测试要求:
①字正腔圆(声、韵、调准确)。
②注意节律(节奏感)和词的轻重格式。 一、模拟训练:(见样卷)
朗读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朗读的含义; 2、了解朗读的准备工作;
3、熟悉“感受”概念,如何感受“文字”。 教学重点:
抓住感受,表达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 教学过程:
一、朗读的含义:
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分析:发音规范——语音标准,语流音变符合规律。 再创作——在理解作者的思想、主旨下,渗透、表达读者的感情意图,有一定的主观性。 (例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 二、朗读的准备: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2、明确文章的立意(抓住作品灵魂)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路情感律动) 例:朱自清《清》:盼春——描春——颂春 夏衍《野草》:P372
①为说明小草力量无比,运用了三组对比 植物种子与机械力对比; 小草与瓦砾、石块相比;
坚韧的小草与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对比。(文省) ②思路:分三层:(第三层文中省略,可能遣、遗漏) 提出问题:什么是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东西?植物的种子。——分析问题:为什么说……?——表达观点:赞颂顽强、坚韧的小草。
三、朗读中的感觉:
1、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对“感受”的阐述:
在朗读中是指通过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自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但是这些感知觉,对朗读者来说,都不是直接由客观外界刺激的结果,而是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的结果。……
影响朗读效果的最大障碍,并不全在于朗读者的技巧是否丰富,而首先在于朗读者对于文字稿件的感受差异。
2、透过文字如何感知?
①培养自身的感受能力,例:看见“a”,给你刺激是什么?“opphe”“打针”。
②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例《白杨礼赞》等,不可无动于衷,见悲不悲,见喜不喜,如同一个机器人。
③深入生活、丰富想像。例《卖火柴的小女孩》借助生活,借助想像,借助幻想。 3、感受的类型:
①形象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和综合知觉。 一般来说,要紧扣这些感受的层次、变化和情感的运动轨迹,做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有声语言,使(读)听者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例:《桂木山水》
②逻辑感受:起、承、转、合,即各层次间、各段落间、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主次感、并列感、递进感、总括感、对比感等。
例:《白扬礼赞》主次:高原景色及白杨树的外形描写都是非重点部分,关于白杨树内在精神的描写才是重点
四、总结:
朗读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作是读者以作者的第一次创作(文字)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读者对文字的理解进行感觉,最后转化为一种有声语言,从而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五、材料训练: 1、《白杨礼赞》《朗读技巧》P120——P121。 ①抓住感受,再现形象。 ②弄清背景,揭示主题。 2、《丑石》中逻辑感受分析。
感 受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的含义;
2、掌握形名胜感受和逻辑感受在朗读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
形象感受 教学难点:
逻辑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已经介绍朗读是一种将书面(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朗读者必须经历经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而其中,感受是这一过程中的桥梁。什么是感受?朗读中的感受是否等同于生活中的感受?
二、授新: 一)定义:
1、生活中的“感受”:
人体的感知觉器官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感知和体会。 2、朗读中的“感受”
在朗读中通过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它不是直接由客观外界刺激的结果,而是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进而对大脑皮层发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力,使人发出语言机制的思维信息,从而产生概念的运动。朗读者间接地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引起感知觉,“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这一过程称之为感受。
例如:我们看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些文字时,无需去考究字体、源流,
而是因字词和句子的结合,再造了客观世界的形象、气氛,透过文字,看到天色、雪花,感到了寒冷。
感觉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它的力量在于把朗读者的思维引向情感,以便表达。
二)类型: 1、形象感受:
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分析、理解,必须伴随着感受,而这种感受,首先取决于作品文字语言的形象性,即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心中“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具析如下:
①视觉:
从作品中“看到”所描写、叙述的对象,使人产生“如见其人”之感。 例:《第一场雪》“嗬!好大的雪啊……” 《桂林山水》中的山:“奇”“秀”“险” ②听觉:
从作品中“听到”某些声音,使人产生“如闻其声之感”。 例:《第一场雪》“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可爱的小鸟》“噗啦一起落到了船上” ③嗅觉:
从作品中“嗅到”某种气味 例:《荔枝蜜》:“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 《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①触觉:
②由文字语言引起的触觉想象,产生“冷热”“软硬”等感觉 ③例《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冷极了……” 2、逻辑感受:
①逻辑关系:指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间的内在联系。 ②逻辑感受有两大范畴:
A、语言要本质、要准确,不可含糊其辞 B、语言链条要清晰,不可模棱两可。
③如何进行逻辑感受呢?要注意以下几种关系: A、主次感 B、并列感 C、递进感 D、总括感 E、转折感 F、对比感 三、综合训练:
重音(一)
教学目的:
1、了解重音的含义(重音非重) 2、了解确定重音的标准; 3、掌握重音的种类。 教学重点:
重音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难点:
重音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由实例分析,引出“重音”的含义——什么是重音? 1、例句分析:
我知道你会唱歌——不用问别人了。 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用瞒我了。 我知道你会唱歌——不是别人。 我知道你会唱歌——你别谦让。 我知道你会唱歌——不是别的。 2、重音含义:
朗读的内容既然由众多的词、词组连成一体,那么,这些词、词组在表露某种思想感情的时候,达到某种具体的语言目的的时候,就不可能是同等重要,一律平列的,总是有的重要些,有的次要些。
故:在朗读中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作重音。这一重音称之为句重音。
二、确定重音的标准——如何找重音
在朗读中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基于语言表达目的上的需要。 例:请问你有几个叔叔? 一个。
一个怎么叫三叔呢? 例2:《晏了使楚》见《朗读技巧》P191。 三、重音的种类:
重音的位置的确定主要据表达目的的需要,具体分析,有以下这些情况可确定为重音: 1、并列性重音:作品中含并列关系的段落、语句、词语均可形成并列性重音。 例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例2:江泽民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
例3: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
2、对比性重音:通过对比,突出语言的目的,加强形象,明确观点,渲染气氛,深化感情。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2:新华社雅典消息。 例3:岳阳人民广播电台。
3、呼应性重音:表呼应关系的重音有三种,问答式、线索式、领起综合式。
例1:小朋友,我们现在说话用的是什么语言?对了,是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 例:“……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芦沟桥。……赵州桥……永定河的的芦沟桥……”——《中国的石拱桥》
4、递进性重音:
例:决心上阵不利则守城,守城不利则巷战,巷虎不利则短兵相接,短兵相接不利则自尽以殉国。——毛泽东《改造我的学习》
四、训练: 作品:《散步》
补充:对比性重音:骆驼很高,羊很矮……
重音(二)
教学目的:
1、继续掌握重音的类型及特点; 2、进行作品分析;
3、掌握重音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转折性、强调性、比喻性重音 教学难点:
强调性重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点评。 二、讲授、分析:
5、转折性重音:表转折关系的词句需作重音。 例1: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
例2:这是西北极普通的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事。
例3: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强调性重音:用来突出、强调的词语,如“谁也……”“一点儿……”“一定……”“非常……”
例1: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儿也不笨” 例2: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中国话。
7、比喻性重音:比喻词语要突出,使被比喻的事物鲜明活脱,生活可感。
例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例2:“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8、拟声性重音:
例1:小鸟……“噗啦”一起落到了船上。 例2: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 9、肯定性重音:
例: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 10反义性重音:
例:好一个国民党政府的“反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褒作贬,贬作褒,寄予讽刺意味。 三、重音的表达方法:
1、强中加强法:半小时后,整个庄上的敌人全被肃清了。
2、低中见高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快中显慢法:珠江三角洲怎么会在广西呢? 4、实中转虚法:轻轻地,我走了
5连中有停法:家乡的桥啊,我-梦中的-桥。 几种方法不可单用,要据情灵活运用。
停连(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停连的作用、类型; 2、掌握停连的运用技巧。 教学重点
停连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章的意思。在没有标点符号处,能起作用的是停连。
1、例举因停连不当而致的笑话、故事。
2、习惯做阖:有标点似乎成了停连的标志,这是误区。 二、授新:
1、什么是停连:
朗读中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2、停连的作用:
①能调节朗读者的气息
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员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出席会议。 ②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内容。
例: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性妙惟肖。
③能强调、突出重点。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④能控制语速、调整节奏,造成抑扬顿挫之感。
例: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停连的种类:
传统的分类: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强调停顿) 广义的分类:10种 ①区分性停连:(表意性停连)
为区分语法关系或强调感情色彩而用的停连。 例1: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例2:剧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溱黑。
例3:……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 ②呼应性停连:
在有呼有应的句子中体现呼应关系的停连。 例1:现在播送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例2:小朋友,我们现在说话用的是什么语言?对了,是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三、训练:
朗读作品:N045《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停连训练(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停连的类型; 2、继续掌握停连的运用技巧。 教学重点:
并列性,对比性,强调性焦停连 教学难点:
判断性、分合性、转换性停连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导读: 作品33、44号 二、知识讲析: ③并列性停连
作品中属于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样式的词语之间的停顿或连接。 例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例2: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④分合性停连:
包括先分后合,先合后分两种情况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⑤强调性停连: 为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在其前边或后边,以至前后同时进行停顿。
例1:俱往矣,还看今朝。 例2: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例3: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①
判断性停连:
在需要思索、判断的词句上所作的停顿。 例:唉——可悲的虫子! ⑦转换性停连
为表达转折性语意、文势、感情而作的停连。
例:巴拿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
⑧回味性停连:
在需要开展想像和深入回味的词句后面进行必要的停顿。
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约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⑨生理性停连:(略) ⑩灵活性停连:(略) 三:训练:朗读作品。
板书: 停 连
区分性停连 呼应性停连 并列性停连 分合性停连 强调性停连 分合性停连 转换性停连 生理性停连 回味性停连 灵活性停连
节奏训练
教学目的:
1、了解节奏的有关认识;理解节奏的正确含义; 2、掌握朗读中节奏的类型;
3、对作品进行节奏类型的分析。
教学重点:
节奏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具体作品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节奏”在音乐中普遍出现,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现象。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是诗的音乐性特征中最主要的因素。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会读诗,而且,一定要按节奏读。如
关关/睢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其实,现代诗也是如此,富有节奏感仍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如舒婷的自由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宵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既然,节奏(感)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节奏呢? 二、授新:
1、对节奏的有关认识: ①“速度说”:即认为节奏就是快慢问题。
大象——慢 猴子——快 否!还有重轻变化。 ②“抑扬说”:即认为节奏只是高低之分。 ③“长短说”:‘即认为节奏就是解决句式的长短之分。 2、正确的含义:
张颂教授——由一定的思想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在朗读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就是节奏。
①节奏必须包含抑扬顿挫:不仅有高低变化,还要有停连、转换之分; ②节奏必须包含轻重缓急:不仅有声音的力度,还要有速度之分;
③节奏必须含有声音行进中,语言统动中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如:火车一声“咣当”,瀑布一起“哗啦”,开不成节奏。且单词的节奏,像老和尚念经,会使听者厌倦;优美的节奏,给人以美感享受。
④节奏的成因缘于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总之:节奏是“动于衷,形于外”的一种朗读表现形式。 三、重点讲授:节奏的类型
朗读中,从一个句子语节划分看不出节奏,因为这个句子本身不存在回环往复的问题。从全篇分析,节奏有以下几种类型:
1、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声轻不着力,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
例:〈春〉〈天上的街市〉〈荷花淀〉等。
2、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语节多而词疏。音强而着力,语势平稳,顿挫较多,语速偏慢。
例:《岳阳楼记》《最后一课》《大堰河》……
3、低沉型:语势为落潮类,声音偏暗偏沉,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偏慢。 例:《雨巷》《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月的衰思》
4、高亢型:语势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
例:《白杨礼赞》《海燕》《我骄傲》……
5、舒缓型: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气流长而声清。
例:《菏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火光》等
6、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节密度大,语速快,气促音短。 例《最后一次演讲》《难以想象的抉择》
小结:节奏需要转换,即每篇文章的朗读节奏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需依内容,感情而变化: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四、作品分析、实训: 1、《济南的冬天》 2、《春》
3《卖火柴的上女孩》 4、《火光》 5《白杨礼赞》
补充:节奏转换训练材料:
1、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这时候,火柴灭了。(轻快型——低沉型)
2、①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②到了最后,终于冲踊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③那颜色真红得可爱。
①很慢,负重感 ②要快,跳动感 ③转慢
语 调
教学目的:
1、理解语调的含义;
2、弄清不同的语调有不一样的语势; 3、具体运用语调于朗读中。 教学重点:
语调的类型 教学难点:
运用语调的不同形式进行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几个不同的句子引入新课,请学生朗读。
1、不!不准去! 2、行,就你聪明! 3、嗬,好大的雪呀! 4、我今年18岁。 以上四句,语调不同。 二、授新:
1、语调的概念:
人们在朗读和说话时,除了每个字音原有的声调外,整个句子还有抑扬顿挫的调子。这种用来表达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我们称之为语调。语调的内容较复杂,在此,我们只谈句调。
句调是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贯穿于整个句子,但常常在句末表现得特别明显。
2、句调的类型: ①升调:
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明显上扬。
常用于疑示、反问、号召、呼唤、惊讶等语气的句子。 例: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 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②降调:
句势先高后低,句末明显下降。
常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肯定、坚决、请求、感叹、沉重等感情。 例: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是惟一的找到真金的人! 快去吧! ③平调:
句势平直舒缓,无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
用于叙述、说明或表迟疑、思索、冷淡、追忆等感情。 例:记得我十三岁时,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 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很久以前……,我泛舟在西佰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 ④曲调:
全句语调的高底有曲折变化。
表含蓄、讽刺、反语等复杂的感情。 例: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七七四十八,你真是太聪明了! 三、综合训练:
朗读:作品10号、23号
朗读技巧的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1、巩固朗读技巧知识;
2、运用有关技巧进行朗读训练,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技巧知识巩固 教学难度:
技巧知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一篇作品,无非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第一、扫清文字(语音)障碍;第二,充分了解作品的主旨和结构脉络;第三,就是运用朗读的有关技巧进行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表达(有声表达)了。
二、授新:
朗读中的技巧运用主要指:声音的轻要有变化、停连要有变化、快慢有变化(节奏)、抑扬要有变化。
轻重(力度) 停连(时间) 快慢(速度) 抑扬(语调)
1、轻重之分:即朗读中重音和非重音之分,如何确定。
2、停连之分:即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不可以标点符号为准则,如何确定。
3、快慢之分:即声音的速度,一般而言,感情没多大变化或一般的记叙、议论、说明场合用中速;一般用来表示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快、兴奋的心情或叙述急剧变化的事情时,用快速;太多(用)叙述平静、庄重的情景或用来表示沉重、悲伤、哀悼、沮丧的心情或需强调的地方,用慢速。
4、抑扬之分:即语调问题 三、综合训练:
1、作品10选段 我记得妈有一次……
2、作品49号选段 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
朗读的评分标准及语流音变综合训练
教学目的:
1、了解朗读项的评分细则; 2、巩固语流音变知识;
3、掌握语流音变现象在朗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评分细则 教学难点:
音变知识巩固 教学过程:
一、朗读的评分标准:
总分30分,篇目60篇短文。分6项评分 1、字音扣分:每错、漏、加读字扣0.1分
2、声、韵系统性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3、语调评定: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4、停连评定:停连不当视程度0.5分、1分、2分 5、流畅度评定:含回读视程度0.5分、1分、2分 6、超时扣分:限时4分钟,超时扣1分。 有关说明:
2、系统性(即类型),分大、小系统:
大系统:平、翘舌音及前、后鼻韵母失误5次或5次以上。 小系统:f ——h 、n——l失误3次或3次以上。 视程度:0.5分——1-2个小系统。
1分——大系统明显或多个小系统。 3、语调偏误:
声调不到位(如去声降不下来) 重音不当、轻重格式不对 句调不自然(如生硬)
轻重、快慢、停连配置不当(因发音习惯而致) 4、流畅度的评定:
回读、停顿过多、字化、磕巴等 二、朗读的要求:
语音准确规范、停连恰当、语调自然、稍带感情色彩。 三、语流音变知识回顾: 1、变调(含“一”“不”的变调,上声变调)
2、轻声(燕子去了……) 3、儿化(《济南的冬天》) 4、“啊”的变音
四、朗读中的语流音变训练:
即兴说话
教学目的:
1、了解即兴说话的含义及测评标准; 2、掌握即兴说话的测前准备步骤; 3、模拟训练。 教学重点:
话题的准备 教学难点:
应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的含义:
检测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时间为3分钟,且以应试人单向说话为主。
二、即兴说话的评分细则:40分,分4项计分。 1、语音标准程度:25分,分6档计分。
此项主要考查应试人说话时即运用语言时的音准程度。
一档:-0 -1 -2分:语音标准,无系统性错误或缺陷,语音失误在4次以下。 二档:-3 -4分:语音失误10次以下,有方音但不明显。
三档:-5 -6分:语音失误10次以下,有方音且明显。或失误10-15次,有方音但不
明显。
四档:-7 -8分:语音失误10-15次,有方音且明显。
五档:-9 -10 -11分:语音失误15次以上,有方音且明显。 六档:-12 -13 -14分:语音失误15次以上,方音严重。 另七档:-15—-20分,基本上含方音(80%以上)。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分3档计分。 考查应试人在说话中用词及语法方面是否规范。 一档:-0分 规范
二档:-1 -2分,偶有有规范(1-2次)
三档:-3 -4分,屡有不规范(3次或3次以上) 3、自然流畅程度:5分,分3档计分。
一档:-0分 自然流畅(句与句间隔时间不得超过3秒)
二档:-0.5 -1分 基本流畅,但口语化差,不自然,有背稿痕迹。 三档:-2 -3分 语速不当,语调生硬,语言不连贯。 举例:
词汇不规范:要得 晓得 转弯 不肯 背后 说我(批评) 搞笑 搞定 买单 摆平 排档 打不赢 语法不规范:你有吃饭吗?你有做运动吗? 很淑女 很女人
去五里牌有事儿 我妈重病人 我家看不起电视(家里穷) 吃个饭、上个网(业余生活)
搞怪的动作 一个非常环境优美的地方 翻到好多页啊 他嘴巴子有蛮历害 那车只坐得四个人
三、即兴说话的总要求:
发音标准 语速适中 语调自然 词汇语法规范 流畅。 多用短句。语言口语化通俗。语句平实、实朴素。 字数:(180-240字/分钟)*3分钟
小结:此题不是考应试人的口才和文章,只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用平实的语调,诉说朴实的故事即可。
四、准备步骤:
1、按体裁将话题分类
记叙、描写类 说明、介绍类 议论、评说类
2、归类:按题材相近或相似的特点,将话题压缩、归类。 3、构思、选材
1)构思:确定说话的思路,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可用三段论式结构构思。
开头——主体——结尾,其中“主体”部分要选取详实、典型的事例,可用关联词衔接,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
2)选材:围绕话题选取事例。材料要求:充分、真实、新颖感人。 4、拟题纲或备写稿 5、试讲 五、训练。
模拟训练
教学目的:
一、巩固知识,将知识系统化; 二、了解测试程度及有关事项;
三、掌握相关测试技巧,进行模拟训练。 教学重点:
测试程序及技巧 教学难点: 应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使之系统化:
本期及上期所学知识,不仅由易至、系统化,而且与等级测试项紧密相联。具体如下所示:
声、韵、调知识——测试T1 语流音变知识——测试T2
朗读训练测试——测试T3 说话训练——测试T4
二、测试程序——及相关事项介绍 1、程序:
候测——抽题、准备——测试
(不限时) (约10-12分钟) (约10-12分钟) 2、考试设施必备:
录音机、秒表、评分表、铅笔、测试用书、试卷等。 3、抽题情况介绍: 湖地省PTH测试试卷19号 三朗读:18号作品 1、四说话:童年趣事 姓名 单位 卷号 一、读单音节字词:10分 2、三朗读:7号作品 三、准备技巧 四说话:我和电视 1 、准备的时间分配 1-2项:4分钟左右 3-4项:7分钟左右 20分 2二、读多音节词语:、注意事项: 1-2项:由左至右横向读。可重复1次,以第2次为准。 3-4项:二选一时,优先测试项4 3项:读至“11”处(400字)可自动停止。
4项:未满3分钟不得自停,待测试员示意方可。
测试第4项,须脱。应试人目光最好不要与测试员对视;此外,不得询问与测试有关的情况,不看测试员现场记分的表现,否则,影响测试的心理及成绩。
四、模拟训练:
分发模拟试卷、训练、点评。
讲故事
教学目的:
一、了解讲故事的一般要求; 二、掌握讲故事的“话”和“表”。 教学重点:
“话”的技巧 教学难点:
“表”的技巧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会讲故事是好口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师范类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二、授新 1、含义:
讲故事是将自己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事说给别人听,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成)式。
2、基本要求 ——“话”“表” ①“话”:指有声语言,即用标准的普通话直接述,说明故事的情节和内容。 A、语音标准:必须做到用准确的普通话。
B、口语化:通欲易懂,亲切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如开头用交谈方式:“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好,那我今天……,叫字叫《……》”。如多用短句:“小猪走着走着,所以然看见前面有一只小白兔,长长的耳朵……。”如脱稿,烂熟于心,声情并茂,眉飞色舞。
C、语气调语属于变化:
要脱离学生腔,注重快慢、轻重、缓急、抑扬的起伏变化。 如:猴儿主找到个大西瓜,可是怎么吃呢? ②“表”:指无声语言,即“表演”,包括讲故事人对故事人的语言、手势、眼神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
具体做法如下:
A、人物语言要体现,突出个性化: B、可以性别(男—女)、年龄(老—少)、性格(狡猾—聪明)等方面进行区别。 例1:《猴子吃西瓜》
猴王——外表威严,内心空虚;声音中、平,偏细、较快 小毛猴——大胆机灵; 声音尖、细、快 短尾巴猴——纯朴天真; 声音高、平、稍尖 老猴——倚老卖老; 声音平、较慢。 “旁边的”猴——不懂装懂、傻乎乎。声音粗重。 例2《小马过河》
老马:妈妈型、柔和亲切,轻、慢、低缓 老牛:伯伯型、浑厚粗重,轻、慢、低缓 小马:男孩型,粗重、清脆,急、高、偏亮 小松鼠:女孩型,尖细、清亮,急、高、偏亮 B、摹似人物个性:
一方面从声音上摹拟;
另一方面可以态势语上来表现人物个性: 例如:1、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 上身略微前倾,用物作爱怜的抚摸。 例如2:小马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瞪大眼睛,认真、欣喜地频频点头。 三、训练: 《猴子吃西瓜》
命题演讲
教学目的:
一、了解命题演讲的主要特点; 二、掌握演讲的技巧。 教学重点:
命题演讲的备稿 教学难点:
命题演讲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演讲的定义:
(就)针对某个问题面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的一种口语交际活动。 命题演讲则是根据预定的题目事先写好讲稿的演讲,是凭借文字材料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重要方法。
二、命题演讲的特点:
1、文稿讲究口语。演讲不是念出来或背诵出来的,故语言要注重亲争自然。
2、主题必须集中。紧扣命题,立论正确,论据真实而充分,且角度要小,只能阐述其中的一方面,切忌面面俱到。
3、情节须能感人:选取二三个典型事例,事例要真实感人,以感染,打动听众。 4、演讲要有魅力: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要将“讲”与“演”紧密结合。 三、演讲的技巧:
1、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
悬念式开场白 点题式开场白 提问式开场白 举例式开场白 幽默式开场白 警句式开场白 2、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
比喻 排比 反问和设问 3、提取画龙点晴的结尾
总结式 号召鼓动式 提问式 展望式 名言警句式 抒情式 共勉式 誓愿式 4、抑扬顿挫的表达(语调)
轻重、缓急、高低、抑扬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四、训练
1、演讲词训练:《我有一个梦》 2、文稿写作训练:“五四”(主题)
关于辩论赛
教学目的:
一、了解辩论及辩论赛的有关常识; 二、掌握辩论赛中的攻防谋略; 三、欣赏辩论赛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辩论赛常识
教学难点:辩论赛的攻防谋略、语言技巧。 教学过程:
一、辩论赛的有关知识:
1、辩论比赛又员赛场辩论,是一种正规的赛事,具有竞技的特点,不强调辩者的立场、观点正确与否,而是突出辩论技巧。
辩题由比赛组织者或参赛双方确定,须具有现意义且要有较强的可辩性。
参辩人员:正、反两方。一般以3:3、4:4或5:5人数组成,其中一人为主辩,另余为助辩。辩论程序:
初辩: 一正一反主辩发言(阐述) 一正一反助辩分别发言
复辩: 一反一正主辩发言(驳斥)
一反一正助辩自由发言(驳斥) 2、赛前准备: ①配备本方阵容。
②搜集、整理、分析辩论材料,撰写辩论稿。 ③制定对策。 ④模拟学习。
二、辩论赛的攻防谋略:
1、进攻谋略:抓住论“敌”的弱点和要害,一举而致于死地。 出奇制胜 攻心服“敌” 先发制人 击其要害 攻问控“敌” 均设圈套 2、防守谋略:积极防御,保护自己,“兵来将档,水来土掩” 防守反击 以问代答 金蝉脱壳 设定条件 幽默趣答 妙补失言 四、辩论实况录像欣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