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剪试验有几种方法?其结果是什么?
答:(1)直剪试验的种类:慢剪、固结快剪、快剪。
(2)试验结果整理:以垂直压力为横坐标,以抗剪强度为纵坐标,将4个点点绘到该坐标图中,最后连接4点,4点应成一条直线。该直线的倾角为土的内摩擦角甲,纵坐标上的截距为土的黏聚力c。如下图所示。
2.试述土的分类依据,并简述《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中土的粒组划分情况。
答:(1)土的分类依据:土颗粒组成特征;土的塑性指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土中有机质存在情况。
(2)《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一2007)中,土的粒组划分为:巨粒组、粗粒组、细粒组。
3。试述土的击实特性。 答:土的击实特性: (1)击实曲线击性状如下:
①击实曲线有一峰值,此处的干密度为最大干密度.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峰点表明,在
一定击实功作用下,只有土的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时压实效果最好。土能被击实至最大干密度。
②曲线左段比右段坡度陡,表明含水率变化对于干密度的影响在偏干时比偏湿时明显。
③击实土是不可能被击实至完全饱和状态。
(2)不同土类的压实特性不同,含粗颗
粒越多的土,其最大干密度越大,最佳含水率越小。
(3)不同击实功对土的压实特性有影响,增大击实功,土的最大干密度增大,最佳含水率减小。
4.试述影响土渗透性的因素。 答:影响土渗透性的因素有:土的粒度成分及矿物成分;结合水膜的厚度;土的结构构造;水的黏滞度;土中气体。 5.试述击实曲线特性。 答:击实曲线的特性:
(1)击实随线有一峰值,此处的于密度为最大干密度,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峰点表明,在一定击实功作用下。只有土的含水率为最佳含水率时压实效果最好,土能被击实至最大干密度。
(2)曲线左段比右段坡度陡,表明含水率变化对于干密度的影响在偏干时比偏湿时明显。
(3)击实土是不可能被击实至完全饱和状态。
6.什么是土的CBR值?试述土CBR值的取值方法。
答:(1)CBR值:指试料贯入量2.5mm时,单位压力对标准碎石压人相同贯人量时标准荷载强度的比值。 (2)CBR值计算方法:
①一般采用贯人量为2.5mm时的单位压力与标准压力之比作为材料的承载比:CBR=
×l00。
7000②贯人量为5ram时的承载比:CBR=
×l00。
10500如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大于2.5mm时的承载比,则试验要重做。如结果仍然如此,则采用5mm时的承载比。 7.什么是土工织物有效孔径?用什么方
1
法测定?
.答:(1)土工织物有效孔径指能有效通过土工织物的近似最大颗粒直径,采用干筛法测定。
(2)测定方法如下:
①试验前将标准颗粒与试样同时放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调湿平衡。 ②将同组5块试样平整、无褶皱地放在支撑筛网上。从较细粒径规格的标准颗粒中称509,均匀撒在土工织物表面上。 ③将筛框、试样和接收盘夹紧在振筛机上,开动振筛机,摇筛试样10min。 ④关机后,称量通过试样进入接收盘的标准颗粒质量。
⑤更换新一组试样,用下一较粗规格粒径的标准颗粒材料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取得不少于三组连续分级标准颗粒材料,并有一组的过筛率达到或低于5%。 8.试论述影响石料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石料抗压强度的因素分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石料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和构造、裂隙的分布等;外因主要取决于水的影响和试验条件.如试件的几何外形、加载速度等。 9工地上有一批砂样欲用于配制水泥混凝土,如何根据筛分试验判定该砂样的工程适用性?
答:(1)采用干筛法筛分砂样,计算级配的三个参数:分计筛余百分率、累计筛余百分率和质量通过百分率。
(2)计算砂的细度模数,判断砂的粗细程度,即为粗砂、中砂或细砂。 (3)依据现行规范查出水泥混凝土使用相应粗度砂的级配要求。
(4)以筛孔尺寸为横坐标,累计筛余百
分率或通过百分率为纵坐标,绘制级配曲线及级配范围。
(5)判定:若该砂的级配曲线处于级配范围中,则可判定该砂样可以用于水泥混凝土。
10.试问采用图解法进行矿质混合料级配设计的步骤?
答:图解法进行矿质混合料级配设计的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对所用各集料进行筛分,计算出各自的通过百分率。确定设计级配要求的级配范围,并计算出要求的级配范围中值。
(2)绘制级配曲线坐标图
按规定尺寸绘一矩形图框。连对角线作为要求级配曲线中值。纵坐标按算术标尺,标出通过百分率。依据要求级配中值的各筛孑L通过百分率标于纵坐标上,从纵坐标引水平线与对角线相交,再从交点作垂线与横坐标相交,其交点即为各相应筛孔尺寸的位置。 (3)确定各种集料用量
将各种集料的通过量绘于级配曲线坐标图上。从右端最粗的集料开始向左端每两条相邻集料的级配曲线依次分析,实际集料的相邻级配曲线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根据各集料之间的关系,确定各种集料的用量比例。
①两相邻级配曲线重叠,即某集料级配曲线下部与相邻集料级配曲线上部搭接时,应在重叠部分引一条等分的垂线,通过该垂线与对角线的交点确定集料的用量。
②两相邻级配曲线相接,即某集料的级配曲线末端与相邻集料级配曲线首端正好在一垂直线上时,通过该垂线与对角线
的交点确定集料的用量。
③两相邻级配曲线相离,即某集料的级配曲线末端与相邻集料级配曲线首端在水平方向彼此离开一段距离时,应作一垂直平分相离距离的垂线,通过该垂线与对角线的交点确定集料的用量。
(4)校核按图解所得的各种集料用量,校核计算所得合成级配是否符合要求。如不能符合要求,即超出级配范围,应调整各集料的用量。
11.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哪些?各反映什么意义?
答: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质有: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和胶砂强度。
(1)细度: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其大小决定着水泥的水化速度和强度的发挥。
(2)标准稠度用水量:不作为技术标准控制指标,测定目的是为配制标准稠度的水泥净浆测定凝结时间和体积安定性,使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3)凝结时间:指水泥加水至水泥浆失去可塑性所需要的时间,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问,对水泥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初凝时问可以确定水泥的拌和、运输和浇灌时问;终凝时间可以控制施工进度。 (4)体积安定性:指水泥硬化后体积变化的均匀性。如果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会导致构筑物强度降低,甚至引起开裂和崩塌等严重的质量事故。
(5)胶砂强度:水泥的力学性质.目前采用ISO检验法,该方法能真实地反映水泥在使用中黏结的实际情况。
12.如何按技术标准来判断水泥为不合格品?
2
答:我国现行《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2007)规定:水泥中凡不容物、烧失量、氧化镁、氧化硫、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和强度中的任一项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时,为不合格品。
13.简述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的含义,影响工作性的主要因素和改善工作性的措施。
答:(1)工作性的含义:指新拌混凝土具有能满足运输和浇捣要求的流动性;不为外力作用产生脆断的可塑性;不产生分层、泌水的稳定性和易于浇捣密致的密实性。
(2)影响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主要有:①水泥特性;②集料特性;③集浆比;④水灰比;⑤砂率;⑥外加剂;⑦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环境条件以及时问等。 (3)改善新拌混凝土的措施包括:①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混凝土的材料组成;②掺加各种外加剂;③提高振捣机械的效能。 14。某工地施工人员拟采用下述方案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试问哪个方案可行?哪个不可行?简要说明原因。(1)增加用水量;(2)保持水灰比不变,适当增加水泥浆量;(3)加入氯化钙;(4)掺加减水剂;(5)适当加强机械振捣。
答:(2)、(4)、(5)可行;(1)、(3)不可取。 原因分析如下:(1)增加用水量,则增大混凝土的水灰比,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保持水灰比不变,增加水泥浆量,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但不宜过多,以免出现流浆现象。
(3)氯化钙为早强剂.不改善混疑土的工作性。
(4)掺加减水剂,保持混凝土水灰比不变,工作性会显著提高。
(5)在施工中加强振捣,也可以提高工作性。
15.如何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何表示?普通混凝土划分为几个强度等级?
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来确定,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用标准方法测定的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具有95%的强度保证率。强度等级的表示方法是用符号“C”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两项内容表示。我国现行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划分为C7.5、Cl0、Cl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 12个强度等级。
16.试述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原因及提高强度的主要措施。
答:(1)影响硬化后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包括:①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②集料特性;③浆集比;④湿度、温度及龄期;⑤试件形状与尺寸、试件温度及加载方式等试验条件。
(2)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主要包括:①选用高强度等级水泥和早强型水泥;②采用低水灰比和浆集比;③掺加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④采用湿热处理(如蒸汽养护和蒸压养护);
⑤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等。
17.说明砂筛分标准级配曲线图中1区、Il区、IIl区的意义?如果某种砂的级配落在了这三个区以外的区域会出现什么问题?配制混凝土时选用哪个区的砂较好?请阐明原因。
答:(1)1区砂属于粗砂范畴,Il区砂由
中砂和一部分偏粗的细砂组成,IIl区砂由细砂和一部分偏细的中砂组成。 (2)若砂级配曲线落在这3个区以外,说明其级配不合格,不适用于配制混凝土。
(3)配制混凝土最好选用粗细适中的Il区砂。这样可使混凝土在适中的砂率下具有较好的工作性,易于插捣成型,且硬化后的混凝土更致密均匀。
18.粗细集料中的有害杂质是什么?对混凝土质量有何影响?
答:(1)集料中的有害杂质主要有: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云母、轻物质、硫酸盐和硫化物以及有机质等。
(2)泥的存在妨碍集料与水泥净浆的黏结,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集料中的云母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和硬化后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都有不利影响。有机物质延缓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并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若集料中所含的硫化物和硫酸盐过多,将在已硬化的混凝土中与水化铝酸钙发生反应,生成水化硫铝酸钙结晶致使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内部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19。简述普通水泥混凝土初步配合比的设计步骤。
答:普通水泥混凝土初步配合比设计的步骤如下:
(1)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fcu,o 。 fcu,o≥fcu,k+1.645S,式中,fcu,k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单位为MPa;S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单位为MPal.645为混凝土强度达到95%保证率时的保证率系数。 (2)计算水灰比(W/C)
①按混凝土强度要求计算水灰比
W/Cafce,式中αa、αb,为回归系数,
fcu,oabfce3
fce为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单位为MPa。
②按耐久性要求校核水灰比,应满足标准所规定的最大水灰比限定。
(3)确定单位用水量(mwo)根据粗集料的品种、公称最大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和物稠度值(坍落度或维勃稠度)杏表选取。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co)
①可根据获得的水灰比(w/C)和单位用水量(mwo)计算水泥单位用量,mco=mwo/(W/C)。
②按耐久性要求规定的最小水泥用量校核单位水泥用量,应满足耐久性要求。 (5)确定砂率(βs)
根据粗集料的品种、公称最大粒径和混凝土拌和物的水灰比查表确定砂率。 (6)计算砂和碎石的单位用量(mso、mgo) ①质量法
式中,P印为混凝土拌和物假定表观密度,可在2350~2450(k9/ms)范围内选定,也可查表 获得。 ②体积法
式中,Pc、pw、陆、B分别为水泥密度、水的密度、砂的表观密度和碎石的表观密度,单位为k9/m3;a为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率,单位为%。在不使用引起型外加剂时,a可取l。
20.简述普通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的调整过程。
答:1)试拌调整提出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1)试拌:室内试拌时,选取与实际工程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砂石材料以不计含水率的干燥状态为基准。
(2)工作性检验与调整:按计算出的初
步配合比进行试拌,以校核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
①如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达到设计要求,黏聚性和保水性均良好,则原有初步配合比无需调整,基准配合比与初步配合比一致。
②如坍落度(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黏聚性和保水性能不好时,则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校核用的基准配合比,即mca:mwa:msa:mga。
2)检验强度、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1)制作立方体试件,检验强度步骤如下:
①为校核混凝土的强度,至少拟定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值,应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及减少0.05(或0.10),其用水量应该与基准配合比相同,但砂率值可增加及减少1%。
②制作检验混凝土强度的试件时,尚应检验拌和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黏聚性、保水性及测定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表征该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能。
(2)强度测定和试验室配合比的确定如下:
①按标准方法成型、养护和测定混凝:±的强度。检验混凝土强度,每种配合比至少制作一组(3块)试件,在标准养护28d条件下进行抗压强度测试。有条件的单位可同时制作几组试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3d、7d等)时抗压强度测试,以便尽早提出混凝土配合比供施工使用。但必须以标准养护28d强度的检验结果为依据
调整配合比。
②绘制强度一灰水比关系图,选定达到混凝土配制强度(fcu,0)所必需的灰水比值(C/W),换算成水灰比(W/C)。 ③按下列方法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a.确定单位用水量(mwb):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并根据制作强度检验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值加以适当调整。
b.确定水泥用量(mcb):取单位用水量(mwb)除以由强度—灰水比关系图选定的水灰比值计算得到。
c.确定单位砂用量(msb)和碎石用量(mgb):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砂率,并按选定出的水灰比计算或作适当调整。 (3)根据实测拌和物湿表观密度修正配合比的步骤如下:
①根据强度检验结果修正后定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的计算湿表观密度:ρc= mcb+mwb+msb+mgb。
②混凝土的实测表观密度值为ρt,计算校正系数:δ=ρcp/ρ’cp
③当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超过计算值的2%时,将混凝土配合比中各项材料单位用量乘以校正系数d,即得最终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设计,即水泥:水:砂:碎石=m’cb:m’wb:m’sb:m’gb。当两者差值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最终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设计即为水泥:水:砂:碎石=mcb:mwb:msb:mgb。 21.什么是细集料的砂当量?简述其主要的试验步骤。
答:1)细集料的砂当量是测测试筒中用活塞测定的集料沉淀物的高度与试筒中絮凝物和沉淀物的总高度比之百分率,以SE表示。用以评定细集料的洁净程度,
4
适用于测定细集料中所含的黏性土或杂质的含量。
2)细集料的砂当量试验步骤如下: (1)试样制备
①将样品过4.75mm筛,试样数量不少于1500g。如样品过分干燥·可在筛分之前加少量水分润湿。用包橡胶的小锤打碎土块。当粗颗粒部分被在筛分时不能分离的杂质裹覆时,应进行清洗,并回收细粒放入试样中。
②测定试样含水率,以两次测定的平均值计,准确至0。1%。经过含水率测定的试样不得用于试验。
③称取试样的湿重。按测定含水率计算相当于l209干燥试样的样品湿重m1,准确至0.1g。
m120(100)1100
(2)化学试剂配制
①配制高浓度氯化钙(CaCl2)溶液:按无水氯化钙(g):蒸馏水(mL)=1:2进行配制。
②配制浓溶液(1L):用量筒量取272mL高浓度氯化钙溶液。称取484.8g丙三醇和13.6g甲醛,均装入lL量筒中,并用少量蒸馏水分别对盛过三种试剂的器皿洗涤3次·每次洗涤的水均放人量筒中,最后加入蒸馏水水至lL刻度线。将配制的1L溶液倒人2L的烧杯或量筒中,混合均匀,装入密封容器备用,作为试验的浓溶液。
③制备冲洗液:取试验用的浓溶液125mL±1mL装入5L塑料桶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5L±0.005L。 (3)试验步骤
①用冲洗管将冲洗液吸人试筒直到最下面的100mm刻度处(约需80mL试验用
冲洗液)。
②把相当于120g±lg干料重的湿样用
漏斗仔细地倒人竖立的试筒中。
③用手掌反复敲打试筒下部,以除去气
泡,并使试样尽快润湿,然后放置l0min。
④在试样静止lominilmin结束后,在试筒上塞上橡胶塞堵住试筒,用手将试筒横向水平放置,或将试筒水平固定在振荡机上。
⑤开动机械振荡器,在30s+ls的时间内振荡90次。用手振荡时,仅需手腕振荡,不必晃动手臂,以维持振幅230mm+25mm,振荡时间和次数与机械振荡器同。然后将试筒取下竖直放回试验台上,拧下橡胶塞。
⑥将冲洗管插入试筒中,用冲洗液冲洗附在试筒壁上的集料,然后逐渐将冲洗管插到试筒底部,慢慢转动冲洗管,同时匀速缓慢提高冲洗管,使附着在集料表面的土粒杂质浮游上来,直至溶液达到380mm刻度线为止。
⑦缓慢匀速向上拔出冲洗管,当冲洗管抽出液面,且保持液面位于380mm刻度线时,切断冲洗管的液流,使液面保持在380mm刻度线处,然后开动秒表在没有扰动的情况下静置20min±15s。 ⑧静置20min后·用尺量测从试筒底部到絮状凝结物上液面的高度h1。如有可能,同样测得从试筒底部到沉淀部分上液面的高度h2,准确至lmm。
⑨将配重活塞徐徐插入试筒里,直至碰到沉淀物时,立即拧紧套筒上的固定螺丝。将尺子插入套筒的开口处,使零点对准活塞的底面.从套筒}:而线读取沉淀高度h2,准确至lmm。同时记录试筒内的温度,准确至1℃。
(4)试样的砂当量值计算:SE=
h2h×100,1以百分率计。其中,h1为试筒中絮凝物
和沉淀物的总高度,h2为试筒中用活塞
测定的集料沉淀物的高度。
试验的目测砂当量值计算:
SEV=
h2h×100,其中,h2。为试筒中目测1集料沉淀物的高度。
(5)精度要求:一种集料应平行测定两次。集料的砂当量SE或SEV是二个试样平行测定的砂当量的平均值,以活塞测得砂当量为准,并以整数表示。
22.细集料亚甲蓝值的含义是什么?简述其主要的试验方法。
答:1)细集料亚甲蓝值表示每千克0~2.36mm粒级试样所消耗的亚甲蓝克数.以MBV表示。亚甲蓝值用以评价细集料的洁净程度,适用于确定细集料中是否存在膨胀性黏土矿物。
2)细集料亚甲蓝值试验方法如下: (1)配制标准亚甲蓝溶液(10.0g/L±0.1g/L标准浓度)
①测定亚甲蓝中的水率w。称取5g左右的亚甲蓝粉末,记录质量mh,精确到0.0lg。在100℃±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若烘干温度超过105℃,亚甲蓝粉末会变质),在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称重,记录质量mg,精确到0.01g。计算亚甲蓝的含水率:ω=(mh-mg)/mg×l00。
注:每次配制亚甲蓝溶液前,都必须首先确定亚甲蓝的含水率。
②取亚甲蓝粉末(100+W)×(10g±0.01g)/100(即亚甲蓝干粉末质量10g),精确至0.01g。
③加热盛有约600mL洁净水的烧杯,水温不超过40℃。
5
④边搅动边加入亚甲蓝粉末,持续搅动45min,直至亚甲蓝粉末全部溶解为止,
然后冷却全20℃。
⑤将溶液倒入lL容量瓶中,用洁净水淋洗烧杯等,使所有亚甲蓝溶液全部移人
容量瓶,容量瓶和溶液的温度应保持在20℃±1℃,加洁净水至容量瓶1L刻度。 ⑥摇晃容量瓶以保证亚甲蓝粉末完全溶解。将标准液移人深色储藏瓶中,亚甲蓝标准溶液保质期应不超过28d。配制好的溶液应标明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并避光保存。
(2)制备细集料悬浊液
①取代表性试样,缩分至约4009,置烘箱中在105C±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2.36mm颗粒,分两份备用。
②称取试样2009,精确至0.19。将试样倒人盛有500mL±5ml。洁净水的烧杯中,将搅拌器速度调整到600r/min,搅拌器叶轮离烧杯底部约l0mm。搅拌5min,形成悬浊液.用移液管准确加人5mL亚甲蓝溶液,然后保持400r/min±40r/min转速不断搅拌,直到试验结束。 (3)亚甲蓝吸附量的测定
①将滤纸架空放置在敞口烧杯的顶部,使其不与任何其他物品接触。 ②细集料悬浊液在加入亚甲蓝溶液并经400r/min±40r/min转速搅拌lmin起,在滤纸上进行第一次色晕检验。即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上,液滴在滤纸上形成环状,中问季等型算挲物,液滴的数量应使沉淀物直径在8~12mm之间。外围环绕一圈无色的水环。当在沉淀物周围边缘放射出一个宽度约1mm左右的浅蓝色色晕时,试验结果称为阳性。
注:由于集料吸附亚甲蓝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色晕试验过程中.色晕可能在出现后又消失了。为此,需每隔lmin进行一次色晕检验,连续5次出现色晕方为有效。
③如果第一次的5mL亚甲蓝没有使沉淀物周围出现色晕,再向悬浊液中加入5mL亚甲兰挲鋈,继续搅拌lmin,再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悬浊液,滴于滤纸上,进行第二次色晕试验,若沉淀物尽旱仍未出现色晕,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沉淀物周围放射出约1mm的稳定浅蓝色色晕。 ④停止滴加亚甲蓝溶液,但继续搅拌悬浊液,每lmin进行一次色晕试验。若色晕在最初的4min内消失,再加入5mL亚甲蓝溶液;若色晕在第5min消失,再加入2mL亚甲蓝溶液。两种情况下,均应继续搅拌并进行色晕试验.直至色晕可持续5min为止。
⑤记录色晕持续5min时所加入的亚甲蓝溶液总体积v,精确至lmL。 注:试验结束后应立即用水彻底清洗试验用容器。清洗后的容器不得含有清洁剂成分,建议将这些容器作为亚甲蓝试验的专门容器。
(4)计算细集料亚甲蓝值MBAVm10,精确至0.1。
注:公式中的系数10用于将每千克试样消耗的亚甲蓝溶液体积换算成亚甲蓝质量。
23。如何确定砂浆的强度等级?简述其主要试验方法及步骤。
答:1)确定砂浆的强度等级是以70.7min×70.7min×70.7min的正方体试件,在标准温度(20℃+3℃)和规定湿度(水泥混合砂浆相对湿度为60%~80%。水泥
砂浆和微沫砂浆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养护28d龄期的抗压强度平均值确定的。砂浆抗压强度是确定其强度等级的重要依据。
2)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如下: (1)制作砌筑砂浆试件时,将无底试模放在预先铺有吸水性较好的纸的普通黏土砖上(砖的吸水率不小于10%,含水率不大于20%),试模内壁事先涂刷薄层机油或脱模剂。
(2)放于砖上的湿纸,应为湿的新闻纸(或其他未黏过胶凝材料的纸),纸的大小要以能盖过砖的四边为准,砖的使用面要求平整,凡砖四个垂直面黏过水泥或其他胶结材料后,不允许再使用。
(3)向试模内一次注满砂浆,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插捣25次,为了防止低稠度砂浆插捣后可能留下孔洞,允许用油灰刀沿模壁插数次,使砂浆高出试模顶面6~8mm。
(4)当砂浆表面开始出现麻斑状态时(约15~30min),将高出部分的砂浆沿试模顶面削去抹平。
(5)试件制作后应在20℃±5℃温度环境下停置一昼夜(24h±2h),当气温较低时,
可适当延长时间,但不应超过两昼夜,然后对试件进行编号并拆模;试件拆模后,应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继续养护至28d,然后进行试压。
(6)标准养护的条件:水泥混合砂浆应为温度20℃±3℃,相对湿度60%~80%;水泥砂浆和微沫砂浆应为温度20℃±3℃,相对湿度90%以上;养护期间,试件彼此间隔不少于l0mm。
(7)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尽快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湿度发生显
6
著变化;试验前先将试件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lmm,并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lmm,可按公称尺寸进行计算。
(8)将试件安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或下垫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或下垫板)中心对准;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或上垫板)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面均衡受压;承压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加荷速度应为0.5~l.5kN/s(砂浆强度5MPa及5MPa以下时,取下限为宜;砂浆强度5MPa以上时,取上限为宜),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9)水泥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
fNum,cuA,结果精确至0.1MPa。其中,Nu为立方体试件破坏压力,A为试件承压面积,mm2。 (10)精度要求
以6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平均值计算精确至0.1MPa。
当6个试件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超过20%时,以中间四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24。砂浆和易性的评价指标有哪些?简述其测定意义及试验方法。
答:1)砂浆和易性的评价指标有稠度和分层度。
2)砂浆稠度试验方法如下:
(1)试验目的:砂浆的稠度试验适用于确定配合比或施工过程中控制砂浆的稠度,以达到控制用水量的目的。
(2)试验方法
①将盛浆容器和试锥表面用湿布擦干净,并用少量润滑油轻擦滑杆,然后将滑杆上多余的油用吸油纸擦净,使滑杆能自由滑动。
②将砂浆拌和物一次装入容器,使砂浆表面低于容器口约l0mm左右,用捣棒自容器中心向边缘插捣25次,然后轻轻地将容器摇动或敲击5~6下,使砂浆表面平整,随后将容器置于稠度测定仪的底座上。
③拧开试锥滑杆的制动螺丝,向下移动滑杆,当试锥尖端与砂浆表面刚接触时,拧紧制动螺丝,使齿条测杆下端刚接触滑杆上端,并将指针对准零点上。 ④拧开制动螺丝,同时计时问,待10s立即固定螺丝,将齿条测杆下端接触滑杆上端,从刻度盘上读出下沉深度(精确至1mm)即为砂浆的稠度值。
⑤圆锥形容器内的砂浆,只允许测定一次稠度,重复测定时,应重新取样进行测定。
(3)结果友E理及精度要求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测定值,计算值精确至1mm。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如大于20ram,则应另取砂浆搅拌后重新测定。
3)砂浆分层度试验方法如下: (1)试验目的:测定砂浆的分层度,以确定其保水的能力。 (2)试验方法
①按规定试验方法测定砂浆的稠度。 ②将试样一次装入分层度筒内,待装满后,用木锤在容器周围距离大致相等的四个不同地方轻轻敲击1~2次,如砂浆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然后刮去
多余砂浆,并抹平。
③静置30min后,去掉上节200mm砂浆,剩余的100mm砂浆倒出,放在拌合锅中拌2min。再按稠度试验方法测其稠度。
(3)结果计算及要求
前后测得的两次稠度之差,即为该砂浆的分层度,以mm计。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砂浆的分层度值;两次分层度试验值之差如大于20mm,应重新做试验。 25简述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步骤。 答:1)水泥混合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1)砂浆的试配强度计算:
fm,0=f2+0.645σ,其中f2为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σ为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 (2)水泥用量的计算:Q1000(fm,o),其中,
cfcefce为水泥的实测强度(在无法取得实测强度时,可按fce=γc·fce,g计算,如无统计资料,水泥强度富余系数γc可取l.0),α、β为砂浆的特征系数,对水泥混合砂浆α=3.03、β=-15.09。
(3)水泥混合砂浆的掺加料用量:QD=QA-QC,其中,QA为砂浆中水泥和掺和料的总量,宜在300~350kg/m之间。掺加料(如石灰膏、黏土膏)使用时的稠度为120mm±5mm。.
(4)砂浆中的砂子用量:应按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0.5%)的堆积密度值作为计算值,单位为kg/m3。 (5)砂浆中的用水量
每立方米砂浆中的用水量,根据砂浆稠度等要求可选用240~310kg/m3。 当采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分别取上限或下限;当砂浆稠度小于70mm时,用水量可小于下限;施工现场气候炎热或干
7
燥季节,可酌量增加用水量。水泥混合砂浆中用水量,不包括石灰膏或黏土膏中的水。
2)水泥砂浆配合比确定
可以根据工程类别及砌体部位确定砂浆的设计强度等级,查阅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提供的参考表选用。参考表中水泥强度等级为32.5级,大于32.5级时,水泥用量应取表中的下限值。用水量选用原则同水泥混合砂浆。
3)砂浆配合比试配、调整与确定 (1)砂浆的配制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材料,并使用机械搅拌,自投料结束起的搅拌时问为: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小于2min;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小于3min。
(2)和易性测定与配合比调整测定砂浆拌和物的稠度和分层度,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调整材料用量,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确定为试配时的砂浆基准配合比。 (3)强度检测制作强度试件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按照上述计算得到的基准配合比,其它配合比的水泥用量应按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及减少10%。在保证稠度、分层度合格的条件下,可将用水量或掺加料用量作相应调整。
(4)对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调整后,应按规定成型试件,测定砂浆强度,并选定符合试配强度要求且水泥用量最低的配合比作为砂浆配合比。
26.简述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其适用性。 答:1)作用机理如下:
(1)减水剂的作用机理是:减水剂均属于表面活性剂,由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两
个部分组成。表面活性剂加入水中,其亲水基团会电离出离子,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带有电荷。亲水基团指向溶剂,憎水基团指向空气(或气泡)、固体(如水泥颗粒)或非极性液体(如油滴)并作定向排列,形成定向吸附膜而降低水的表面张力。这种表面活性作用是减水剂起减水增强作用的主要原因。
水泥加水后,由于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使水泥颗粒问在分子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些絮凝状结构。这种絮凝结构中包裹着一部分拌合水,使得混凝土的拌和用水量相对减少,从而降低了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
加入减水剂后,由于起到了吸附一分散、润滑和润湿三方面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 吸附一分散作用指减水剂首先在水中电离出离子,自身带有电荷,在电斥力作用下,使原来水泥颗粒的絮凝结构被打开。将被束缚在絮凝结构中的游离水释放出来,使拌和物中的水量相对“增加”。 润滑作用是指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的稳定溶剂化水膜,不仅能阻止水泥颗粒间的直接接触,在颗粒问起润滑作用,而且同时也引进了一定的细微气泡,由于减水剂的表面活性作用,气泡和水泥颗粒问的电斥力作用而使水泥颗粒分散,增加了水泥颗粒问的滑动能力。
润湿作用是指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定向排列。不仅能使水泥颗粒分散.而且能增大水泥的水化面积,影响水泥的水化速度。
(2)早强剂的作用机理是:早强剂对水泥中的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等矿物的水化有催化作用,能加速水泥的水化和硬
化,而具有早强的作用。
(3)缓凝剂的作用机理是:由于缓凝剂在水泥及其水化物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或与水泥反应生成不溶层而达到缓凝的效果。
2)适用性如下:
(1)减水剂:按减水剂的塑化效果可分
为普通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两种类型。
普通减水剂适用于日最低温度5℃以
上的各种预制及现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及预应力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
凝土、防水混凝土、大模板施工用混凝土
及滑模施工用混凝土、有轻度缓凝要求的
混凝土,但不宜单独用于冬季施工和蒸养
混凝土。
高效减水剂可作为各种复合型外加剂
的减水组分;适用于现浇和预制(可经蒸
养工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适用于高强、超高强、中等强度混凝土,
早强,浅度抗冻、大流动混凝土。
(2)早强剂多用于冬季施工或紧急抢修工程,也用于蒸养混凝土及常温各种有早强要求的混凝土。
(3)缓凝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消除或减少裂缝。
27.用于水泥混凝土的外加剂,通常需要检验哪些主要的性能指标?简述其含义及试验方法。
答:1)用于水泥混凝土的外加剂,通常需要检验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减水率、泌水率比、含气量、凝结时问差和抗压强度比。
2)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如下:
(1)减水率的测定方法
①减水率为坍落度基本相同时,基准混
8
凝土和掺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差(W0-W1)与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W0)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减水率越大,外加剂性能越好。 ②减水率计算公式为:
WW0W1RW100,精确至0.1%。 0③减水率以3批试验的算术平均值计,
精确至l%。若3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
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问值的
l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
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减水率。若有两
个测试值与中问值之差均超过15%时,
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2)泌水率比测定方法
①泌水率为掺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泌
水率(Bt)与基准混凝土的泌水率(Bc)之
比,以百分数表示。泌水率过大,混凝土
拌和物的保水性能将变差,容易出现离
析,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泌水率越小,外加剂质量越好。
②泌水率比计算公式为:BBtRB100,c精确至l%。
③泌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内径为185mm,高200mm).将混凝土拌和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0mm。自抹面开始计算时间,前60rain,每隔1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l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l次,直至连续3次无泌水为止。每次吸水前5min,应将筒底一侧面垫高约20mm,使筒倾斜,以便于吸水。吸水后,将筒轻轻放平盖好。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量筒,最后计算出总的泌水量,准
确至lg,并按下式计算泌水率:
BVW(W/G)G100 Gw=Gl-Go
W式中,Vw为泌水总质量,W为混凝土
拌合物的用水量,Gw为试样质量,G1
筒及试样质量,G0为筒质量。
试验时,从每批混凝土拌合物中取1
个试样,泌水率取3个试样的算术平均
值。若3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
个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则
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
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如果最大值、最小
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大于中间值的15%时,
则应重做。
(3)含气量测定方法
①掺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含气量是指
仪器(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测定的含
气量与集料含气量之差。含气量对混凝土
的强度有较大影响,掺加引气剂的混凝土
强度较基准混凝土强度有所下降,但对混
凝土的抗冻、抗渗等耐久性产生积极的影
响。
②仪器测定含气量A1
含气量采用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
测定,混凝土拌和物一次装满并稍高于容
器,用振动台振实15~20s。刮去表面多
余的混凝土拌和物,用镘刀抹平,并使表
面光滑元气泡。擦净钵体和钵盖边缘,将
密封圈放于钵体边缘的凹槽内,盖上钵
盖,用夹子夹紧,使之气密良好。
打开小龙头和排气阀,用注水器从小龙
头处往量钵中注水,直至水从排气阀出水
口流出,再关紧小龙头和排气阀;关好所
有的阀门,用手泵打气加压,使表压稍大
于0.1MPa,用微调阀准确地将表压调到
0.1MPa;按下阀门杆l~2次,待表压指
针稳定后,测得压力表读数P0l;开启排气阀。压力仪表应归零,对容器中试样再测定l次压力值P02。
如果P01和P02的相对误差小于0.2%,
以两次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按压力与含气
量关系曲线查得所测混凝土样品的仪器
测定含气量A1值作为试验结果;如不满
足,则应进行第3次试验,测得压力值Pm
取较接近。且相对误差小于0.2%的两个
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并按上述方法查出
A1值作为试验结果。当相对误差仍大于
0.2%时,须重做试验。
③集料含气量C测定
在容器中先注入1/3高度的水,然后
把集料慢慢倒入容器。水面升高25cm左
右就应轻轻插捣10次,并略予搅动,以
排除夹杂进去的空气;加料过程中始终保
持水面高出集料的顶面;集料全部加人
后,应浸泡约5min,再用橡皮锤轻敲容
器外壁,排净气泡,除去水面气泡,加水
至满,擦净容器上口边缘;装好密封圈,
加盖拧紧螺栓。
关闭操作阀和排气阀。开启进气阀,用
气泵向气室内注入空气,打开操作阀,使
气室内的压力略大0.1MPa,待压力表显
示值稳定后.打开排气阀,并用操作阀调
整压力至0.1MPa·然后关紧所有阀门;开
启操作阀,使气室内的压缩空气进入容
器,待压力表显示稳定后记录显示值Ps,,
然后开启排气阀,压力仪表应归零;重复
上述步骤,对容器内的试样再测定1次压
力值Pg2。
如果Pg1和Pg2的相对误差小于0.2%,
以两次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按压力与含气
量关系曲线查得集料的含气量C作为试
验结果;如不满足,则应进行第3次试验,
9
测得压力值Pg3。取较接近,且相对误差小于0.2%的两个测值的算术平均,并按上述方法查出C作为试验结果。当相对误差仍大于0.2%时,须重做试验。 ④含气量计算:A=A1-C,结果精确至0.1%。
(4)凝结时间差测定方法
①凝结时间差是指掺外加剂受检混凝土凝的结时间Tt(初凝时间或终凝时间)与基准混凝土的凝结时间Tc(初凝时间或终凝时间)之差。缓凝剂和速凝剂是用于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问的外加剂,其质量好坏用凝结时间差来评价。一般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②凝结时问差的计算:△T=Tt-Tc.单位为min。
③凝结时间采用贯人阻力仪测定,仪器精度为l0N.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如下: 混凝土拌和物用5mm(圆孔筛)振动筛筛出砂浆,拌匀后装入上口径为160mm,下口径为150mm,净高为l50mm的刚性不渗水的金属圆筒,试样表面应略低于筒口约l0mm,用振动台振实,约3~5s,置于温度为20℃±12℃的环境中,容器加盖。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型后3~4h,掺早强剂的在成型后l~2h,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6h,以后每隔0.5h或lh测试一次,但在临近初、终凝时,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每次测点应避开前一次测孔,其净距为试针直径的2倍·但至少不小15mm,试针与容器边缘之间距离不小于25mm。测定初凝时间用截面积为l00mm2的试针,测定终凝时间用200mme的试针。
测试时,将砂浆试样筒置于贯人阻力仪上,测针端部与砂浆表面接触,然后在
10±2s内均匀地使测针贯入砂浆25±2mm深度。记录贯入压力,精确至10N,记录测试时问,精确至1min 贯入阻力计算:RPA,精确至0.1MPa。 根据计算结果,以贯入阻力值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出贯人阻力.与时问的关系曲线求出贯入阻力达3.5MPa时,对应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贯人阻力达28MPa时,对应的时问为终凝时间。从水
泥与水接触时开始计算凝结时间。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和物取一个试
样,凝结时间取3个试样的平均值。若3
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
间值之差超过30rain,把最大值和最小值
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的凝结时间。若两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30min,试验结果无效,则应重做。 凝结时问用以min表示,并修约至
5min。
3)硬化后混凝土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
①硬化后混凝土性能指标主要检测抗
压强度比。抗压强度比为掺外加剂混凝土
与基准混凝土同龄期的抗压强度之比,以
百分数表示。
②抗压强度比的计算公式为:
Rftff×100,精确到l%。其中,ft为掺c外加剂的受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厂c为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③掺外加剂与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标准方法测定,试件制作时,用振动台振动l5~20s,试件预养温度为20℃±3℃。 试验结果以3批试验测值的平均值表示。若3批试验中有一批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问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l5%,把最大值和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
该批的试验结果。如有两批测试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l5%,则试验结果无效,应重做试验。
28.试述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答:1)计算初步配合比 (1)确定配制强度
混凝土配制抗弯拉强度的均值计算:
ffrc11.04CtS。其中,fc为混凝土配制
v28d抗弯拉强度的均值,fr为混凝土设计
抗弯拉强度标准值,S为抗弯拉强度试验
样本的标准差,t为保证率系数,Cv为抗
弯拉强度变异系数。
(2)计算水灰比(w/c)
对碎石或碎卵石混凝土:
W1.5684Cf c1.00970.3595fs对卵石混凝土
W1.5684Cf1.54920.4709f cs式中,fs为水泥实测28d抗弯拉强度。掺用粉煤灰时,应计人超量取代法中代
替水泥的那一部分粉煤灰用量(代替砂的
超量部分不计人),用水胶比W/(C+F)
代替水灰比w/c。水灰比不得超过设计
规定的最大水灰比。
(3)计算单位用水量(mwo)
对于碎石混凝土:
mw0=l04.97+0.309SL+11.27(C/
W)+0.61Sp
对于卵石混凝土:
mwo=86.89+0.370SL+11.24(C/
W)+1.00Sp
式中,SL为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Sp
为砂率。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co)
单位水泥用量:mco=mwo/(W/C)不得
小于设计规定中按耐久性要求的最小水
10
泥用量。
(5)计算砂石材料单位用量(mso,mgo) 砂石材料单位用量可按绝对体积法或质量法确定。按质量法计算时,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00~2450kg/m3;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采用超量取代法掺用粉煤灰时,超量部分应代替砂,并折减用砂量。经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应验算单位粗集料填充体积率,且不宣小
于70%。
2)试拌、调整、提出基准配合比 (1)试拌:取施工现场实际材料,配制0.03m3混凝土拌和物。
(2)测定工作性:测定坍落度(或维勃稠度),并观察黏聚性和保水性。 (3)调整配比:如流动性不符合要求,应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增减水泥浆用量;如黏聚性和保水性不符合要求,应调整砂率。
(4)进行基准配合比调整后,提出一个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均符合要求的基准配合比。
3)强度测定、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1)制备抗弯拉强度试件:按基准配合比,增加和减少水灰比0.03,再计算两组配合比,用三组配合比制备抗弯拉强度
试件。
(2)抗弯拉强度测定:三组试件在标
准条件下经28d养护后,按标准方法测定
其抗弯拉强度。
(3)确定试验室配合比:根据抗弯拉
强度,确定符合工作性和强度要求,并且
最经济合理的试验室配合比(或称理论配
合比)。
4)换算工地配合比
根据施工现场材料性质、砂石材料颗粒
表面含水率,对理论配合比进行换算,最后得出施上配合比。
29.简述SMA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区别。 答:(1)使用原材料及要求不同 要求沥青具有较高的稠度,且用量较大。通常选用改性沥青;粗集料质量要求高且用量多,≥4.75mm的粗集料一般高达700~80%;细集料用量较少,但需要使用坚硬的机制砂;矿粉用量较多,一般为l0%左右,且必须使用石灰岩等碱性矿粉;需要使用纤维。
(2)确定矿料的初试级配方法不同 公称最大粒径≤9.5mm的SMA混合料,以2.36mm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公称最大粒径≥l3.2mm的SMA混合料以4.75ram作为粗集料骨架的分界筛孔。 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调整各种矿料比例设计3组不同粗细的初试级配3组级配的粗集料骨架分界筛孔的通过率处于级配范围的中值、中值±3%附近。 (3)设计的体积参数不同
SMA混合料试件除应计算空隙率VV、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外,还需要计算两个量要的参数:初试级配的捣实状态下粗集料松装间隙率VCADRC和试件中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 从3组初试级配的试验结果中选择设计级配时,必须符合VCAmix≤VCADRC及VMA.>16.5%的要求。
(4)检验最佳沥青用量的方法不同 SMA除应检测热拌沥青混合料规定的试验项目外,还必须进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及肯塔堡飞散试验。
30.沥青混合料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答:(1)悬浮——密实结构。这种结构的沥青混合料采用连续型密级配矿质混合料。其各级集料均为次级集料所隔开,不能直接靠拢而形成骨架,犹如悬浮在次级集料和沥青胶浆中,因而具有较高的黏聚力,但摩阻角较低,因此高温稳定性较差。
(2)骨架——空隙结构。这种结构的沥青混合料采用连续型开级配矿质混合料;这种矿质混合料递减系数较大,粗集料所占比例较高,但细集料少,甚至没有,粗集料可以互相靠拢形成骨架堆旦由于细集料数量过少,不足以填满粗集料之间的空隙。
(3).密实——骨架结构。这种结构的沥青混合料采用间断型密级配矿质混合料。由于这种矿质混合料断去了中间尺寸粒径的集料。既有较多数量的细集料可形成空问骨架。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的细集料可填密骨架的空隙。
31。筒述沥青含蜡量对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
答:沥青中的蜡在高温中会使沥青容易发软,导致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降低,出现车辙;同样在低温时会使沥青变得硬脆;导致路面低温抗裂性降低,出现裂缝。此外,蜡会使沥青与石料的黏附性降低,在有水的条件下会使路面石子产生剥落现象,造成路面破坏,更严重的是含蜡沥青会使沥青路面的抗滑性降低,影响路面的行车安全。
32.试述路面沥青混合料应具备的主要技术性质。
答:路面沥青混合料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力学强度.除了交通的作用外,还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
11
影响,因此,沥青混合料必须具备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久性等。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沥青混合料还应具备优良的抗滑性。为保证施工顺畅,还应具备易于施工的和易性。
33,如何应用沥青与粗集料黏附性试验评价粗集料的抗水剥离能力?
答: (1)同一试样应平行试验5个集料颗粒,并由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试验人员分别评定后,取平均等级作为试验结果。 (2)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等级判定方法如下:
试验后石料表面£沥青膜剥落情况 剥离面积百分率接近于0 剥离面积百分率少于10% 基本保留在石料表面E,剥离面积百分率少局部保留在石料表面上,剥离面积百分率大石料基本裸露,沥青全浮于水面
34。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矿料级配设计的选用及调整原则是什么? 答: (1)根据所建工程要求、道路等级、路面类型、所处结构层位等因素确定沥青混合料类型,再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确定矿料级配范围。针对不同的道路等级、气候和交通特点.确定采用粗型(C型)或细型(F型)的混合料。对夏季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多的路段,宜选用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C型).并取较高的设计空隙率;对冬季温度低、且低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或者重载交通较少的路段,宜选用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F型),并取较低的设计空隙率。
(2)为确保高温抗车辙能力,同时兼顾
低温抗裂性能的需要。配合比设计时宜适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量.减少0.6mm以下部分细粉的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型级配曲线,并取中等或偏高水平的设计空隙率。 (3)在级配确定之后,选取符合规范要求的不同规格的矿料进行级配设计。在有条件下或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矿料配合比设计宜借助电子计算机的电子表格,用试配法进行。
(4)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计算l~3组粗细不同的配合比,绘制设计级配曲线。分别位于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上方、中值及下方。设计合成级配不得有太多的锯齿形交错,且在0.3~0.6mm范围内不出现“驼峰”。当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更换材料设计。 35.试述采用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步骤。
答:步骤如下:(1)制备马歇尔试件 ①根据选定的混合料类型和经验确定沥青的大致预估用量,以预估的沥青用量(通常采用油石比)为中值,按一定间隔(对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通常为0.5%,对沥青碎石混合料可适当缩小间隔为0.3%~0.4%),取5个或5个以上不同的油石比分别成型马歇尔试件。每一组试件的试样数按现行试验规程的要求确定(通常5个),对粒径较大的沥青混合料,宜增加试件数量。
②按已确定的矿质混合料类型,计算某个沥青用量下的一个或一组马歇尔试件各种规格集料的用料。一个马歇尔试件的矿料总量大约在1200g左右。 ③拌和沥青混合料,击实成型。 (2)测定计算试件的物理指标试件的毛
体积相对密度和吸水率、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试件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沥青的饱和度等体积指标。 (3)N定试件的力学指标
采用马歇尔试验仪测定马歇尔稳定度及流值。
(4)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①绘制沥青用量与物理一力学指标关系图。
②根据试验曲线,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初始值OAC1。
在关系曲线图求取相应于密度最大值、稳定度最大值、目标空隙率(或中值)、沥青饱和度范围的中值的沥青用量a1、a2、a3、a4,取平均值作为0AC1。 如果在所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未能涵盖沥青饱和度的要求范围.则OAC1=(a1+a2+a3)/3.
对所选择试验的沥青用量范围,密度或稳定度没有出现峰笸(最大值经常在曲线的两端)时,呵直接以目标空隙率所对应的沥青用量作为OAC1,但OAC1必须介于OACmin~OACmax的范围内,否则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⑧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AC2:以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不含VMA)的沥青用量范围
OACmin~OACmax的中值作为OAC2。 ④确定最佳沥青用量OAC:OAC的确定应根据沥青路面类型、工程实践经验、道路等级、交通特性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通常情况下取0AC1及0AC2的中值作为最佳沥青用量OAC。
检查关系曲线图中相立于此0AC的各项指标是否均符合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⑤根据实践经验和公路等级、气候条
12
件、交通情况,调整确定最佳沥青用量OAC。
(5)配合比设计检验
可主要检验高温稳定性(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
36·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如何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初始值0AC1、0AC2以及最佳沥青用量0AC?
答:(1)绘制沥青用量与物理一力学指标关系图。
(2)根据试验曲线-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初始值OAC,。
①在关系曲线图求取相应于密度最大值、稳定度最大值、目标空隙率(或中值)、沥青饱和度范围的中值的沥青用量以a1、a2、a3、a4。取平均值作为OAG,即0AC1=(a1+a2+a3+a4)/4。
②当所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未能涵盖沥青饱和度的要求范围,则OAC=(a1+a2+a3)/3.
⑧对所选择试验的沥青用量范围,密度或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最大值经常在曲线的两端)时,可直接以目标空隙率所对应的沥青用量作为OAC1但OAC1必须介于OACmin~OACmax的范围内,否则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3)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0AC。。以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不含VMA)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的中值作为OAC2,即0AC2=(OACmin+OACmax)/2。 (4)确定最佳沥青用量()AC,步骤如下: ①OAC的确定应根据沥青路面类型、工程实践经验、道路等级、交通特性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通常情况下取0AC,及OAC。的中值作为最佳沥青用量0AC,
即0AC=(OAC,+OAC2)/2。 ②计算得到的最佳沥青用量0AC,从绘制的关系曲线图中得出所对应的空隙率值VV和矿料间隙率VMA值,检验是否能满足热拌沥青混合料规定的最小VMA值的要求。OAC宜位于VMA凹形曲线最小值的贫油一侧。当空隙率不是整数时,最小VMA按内插法确定,并将其画人关系曲线图中。
③检查关系曲线图中相应于此OAC的各项指标是否均符合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37.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表示什么含义?
答:(1)从记录仪自动记录变形曲线图中读取45min(t1)及60min(t2)时的车辙变形d1及d2,精确至0.01mm。如变形过大,在未到60min变形已达到25mm时,则以达到25mm(d2)时的时问为t2,将其前l5min为t1,此时的变形量为d1。 (2)计算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动稳定度
DS(t2t1)42C 式中,42表示试验轮每分钟
dd1C221行走次数,单位为次/min;C1为试验机类型修正系数,曲柄连杆驱动试件的变速行走方式为1.0,链驱动试验轮的等速方式为1.5;C2为试件系数,对于试验室制备的宽为300mm的试件,C2取1.0,对于从路面切割宽为l50mm的试件,C2取0.8。
38。根据无机结合料不同,可将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分为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答:根据无机结合料不同,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包括:(1)水泥稳定类,如水泥稳定碎石;(2)石灰工业废渣稳定类.如石灰粉煤灰土;(3)石灰稳定类.如石灰稳定土;
(4)综合稳定类。如水泥粉煤灰综合稳定土。
39·某基层水泥稳定中粒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强度为3.0MPa,简要写出配合比设计步骤。.
答:水泥稳定中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如下: (1)材料试验。
(2)按3%、4%、5%、6%、7%五种水泥剂量配制同一种但不同水泥剂量的样品。
(3)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至少进行3个不同剂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即最小、中间、最大剂量。 (4)按规定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剂量试件应有的干密度。
(5)按最佳含水率和计算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
(6)在规定温度下保湿养生6d,浸水24h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7)计算平均值和偏差系数。
(8)选定合适的水泥剂量,此剂量R≥Rd/(1-ZaCv).即R≥3.0/(1-ZaCv)。 (9)工地实际采用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剂量多0.5%~l.0%。 (10)确定水泥剂量。
40·何谓有效氧化钙?简述测定石灰中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的意义及测定有效氧化钙含量的方法。
答:(1)有效氧化钙是指石灰中活性的游离氧化钙。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是石灰中产生黏结作用的成分,其含量是评价石灰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测定石灰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意义重大。
(2)测定有效氧化钙含量的方法是根据有效氧化钙与蔗糖化合生成蔗糖钙,然后
13
采用中和滴定法,用已知浓度的盐酸进行滴定,按盐酸耗量可推算出有效氧化钙的含量。
41.桥梁建筑用钢有哪些技术要求? 答:用于桥梁建筑中的钢材,根据工程使用条件和特点,应具备下列技术要求: (1)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包括具有较高的屈服点和抗拉强度。
(2)良好的焊接性,焊接部分强而韧,其强度和韧性不低于或略低于焊件本身,以防止出现硬化脆裂和内应力过大等现象。
(3)良好的抗腐蚀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