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二)

来源:汇智旅游网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的特点就是借势 ________。自媒体可以以网红方式上位,而传统媒体做不到。“网红”只要让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迅速变现,而传统媒体不行,无论如何转型,传统媒体还是得靠自己的核心内容。当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提升了影响,增加了广告收入,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公信和广告资源。

“网红”一般都是________没几天,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________。头版营销用的无非就是“网红”那套,事件营销的新鲜劲儿过后,读者和市场都不会吃这一套了,广告主会迅速转向新一个热点和兴奋点。

试想,当新闻纸变成了广告纸,报摊上读者一眼看到的是________的广告,而不是新闻,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只剩下了报名,读者会选择这样的报纸吗?当一家媒体不是努力去提升新闻品质,不是靠高质量的报道吸引用户,还能叫媒体吗?( ),也没有积累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力资源,这并非聪明之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声名鹊起 各领风骚 不厌其烦 不可名状 B.一夜成名 独占鳌头 不胜其烦 莫名其妙 C.声名鹊起 独占鳌头 不厌其烦 不可名状 D.一夜成名 各领风骚 不胜其烦 莫名其妙

【解析】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是褒义词。 一夜成名:形容快速走红。独占鳌头: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各领风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领先。 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不可名状:一般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莫名其妙:泛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

【答案】 D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

容,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B.当一家媒体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赢得用户,而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C.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赢得用户,这种效应根本不可持续。

D.当一家媒体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赢得用户,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解析】 A项,“不是……而且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语序不当;C项,“为赢得用户,不是……而是靠……赢得用户”句式杂糅;D项,“不是……而且是”关联词搭配不当。

【答案】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却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 B.媚了广告主,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却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 C.边缘化了报道,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却失去了读者 D.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 【解析】 后文“也没有”接前面的不良后果,所以排除B项和D项;“媚了广告主,获得了一时的营销影响”是因果关系,与“边缘化了报道,失去了读者”之间是转折关系。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分)

选 择 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

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待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

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

A.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暗指浪漫。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人的动作、行为往往可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年轻人厌倦、掩饰和意外、惊讶的心理。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 A项,“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暗指浪漫”,理解上错误。B项,“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的分析有误,与“艺术气质”无关。D项,并非是无心插柳,而是有意为之。

【答案】 C

5.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肖先生:15年前他是个热爱艺术,厌弃金钱,追求自然美,追求真爱的浪漫青年;15年后他是个为了得到爱情,而不惜舍弃艺术,追求金钱和权势(工作忙、给海军上将画肖像)的世俗的画家。

6.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上,表现了肖夫人家的富有,突出夫妻二人的庸俗。 结构上,为文中的误会层层蓄势,增强了结尾出人意料的效果。

7.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肯定、赞美。①从多处叙写可看出,作者对肖夫人肯定、欣赏的态度。如“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等。②从肖夫人选择时痛苦煎熬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内心的矛盾,真实地反映出抉择之难。而从最终选择穷学生的表现中,可看出她对真爱的不舍和坚定。③肖夫人坚信“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而现在丈夫能给海军上将画肖像,恰说明肖夫人向往艺术,追求浪漫,能摒弃眼前的浮华,有眼光,不短视。

(观点二)否定、讽刺。①从多处描写可看出,肖夫人对现在有钱的生活感到快活和得意,很想得到别人对她的恭维和赞美,显得有些浅薄。②从肖夫人选择时希望两个追求者能“两全其美”,和她“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的描写中,可看出她对浮华的向往,对真爱曾经的动摇。③肖夫人的丈夫,靠艺术脱贫而至于富有,但却将艺术媚俗了,结果是给海军上将等权贵画肖像。最初选择浪漫的肖夫人还是为庸俗所侵蚀,最终选择了庸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5分)

帽 子

周 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我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一些干部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着说: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闲话。然后,电话一路跟着到他办公室,不停地要东沙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药。东沙正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你也一样。

确实,东沙感到台风过后的头一天上班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镇院子大门,东沙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的天气,让出仅有的一顶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门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窜上来。他把主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我失职,没备好足够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

刚才气象预报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镇长得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种事不要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的,要戴你们去戴!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晶说:你的形象够狠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还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他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灵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的,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现在的形象已树立,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知道。

(有删改)

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缘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的小事。文章是在告诫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否则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D.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光辉的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解析】 A项,说成“告诫我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对小说主题理解有误,过于肤浅。C项,本文情节不曲折生动、起伏跌宕。D项,“虚伪、功利心极强”说得有些过了,不符合东沙老婆的形象。

【答案】 B

9.镇长东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的人物性格是隐含在作家对人物的描写之中的,需要从整篇作品的多种描写中加以分析概括。细读小说,从主人公的行动中(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戴帽子)看出主人公倔强固执;(傍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可看出务实有责任感的性格;从人物的语言中(直接说出自己不愿戴帽子的事实)可体会出真实坦率的性格。

【答案】 ①倔强固执: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戴帽子。 ②务实有责任感:台风肆虐,渔船遇险。他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到现场指挥工作。③真实坦率:当记者就“帽子”一事采访他时,他不愿被拔高,直接说出自己不愿戴帽子的事实。

10.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从修辞手法,“帽子”一语双关,既指可以御寒防暑的帽子,又指加在东沙头上无形的束缚和光环。小说以帽子为线索,围绕帽子展开情节,集中紧凑。从主旨方面来说,小说以小见大,以戴不戴帽子这个小事件折射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拔高放大人物形象的不良社会现象。

【答案】 ①“帽子”一语双关,既指可以御寒防暑的帽子,又指加在东沙头上无形的束缚和光环。②小说以帽子为线索,围绕帽子展开情节,集中紧凑。③小说以小见大,以戴不戴帽子这个小事件折射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拔高放大人物形象的不良社会现象。

11.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

你觉得东沙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草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总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涵盖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①…… ②…… ③……”,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本题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及“帽子”的丰富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② 从官场风气上分析;③从人物性格上分析。

【答案】 观点一:戴。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东沙是一个正直、坦率的人,一个从小养成的习惯被放大成亲民行为让他很反感,所以他会戴上帽子以正视听,同时也免得别人说他虚伪、做作。②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下属往往会迎合领导的好恶,领导因个人习惯不戴帽子会让需要戴帽子的下属很为难(比如副镇长就只好不戴帽子),所以不如戴上帽子。③从个人习惯上分析: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真要是因不戴帽子影响工作,就不好了。小说中也提到海岛上有酷暑严寒,他淋雨后“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还有妻子的过分关心,办公室主任的内疚也让他觉得很麻烦。

观点二:不戴。①从人物心理上分析:不戴帽子既让自己觉得舒服,又会产生亲民的轰动效应,那何乐而不为呢?② 从官场风气上分析:不戴帽子已经成了他亲民的招牌,突然戴上帽子,人们不知又会做怎样的放大解读,又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③从人物性格上分析:东沙是一个固执、倔强的人,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他都很忌讳,从小的习惯绝不会为了他人的议论就改变。

三、语言运用(11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3分)

就像馒头、面包等食物是把小麦先磨成面粉,再经过烹调加工而成一样, ① 。制造巧克力最基本的原料是名为“可可豆”的果实,新鲜的可可豆经过发酵、晒干、焙烤等处理后, ② ;将焙烤后的可可豆再经过去皮、研磨、碱化等一系列工序,就会得到可可液块、可可浆、可可脂、可可粉等在巧克力配料表中常见的原料,这些加工产物再和糖、牛奶等辅料混合, 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应和上文形成类比,并联系下文内容,确定说明对象。②应联系上文“新鲜的可可豆……等处理后”,写新鲜的可可豆被处理后的结果。③可联系上文“将焙烤后的可可豆……辅料混合”,作合理的表述。

【答案】 ①巧克力也不是天然就存的食品 ②就会产生可可独特的风味 ③最终制作成各种口味的巧克力产品

13.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4分)

通 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中央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本工程将于6月10日至11日8时实施,在此期间会影响光园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需要重新设置。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190000。

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以宽容和支持!

网信通信有限公司光园分公司

2019年6月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稿中包含用词不当和语言表达不得体的问题。例如“工程”应与“施工”搭配,对用户应用敬辞,如“提出”应为“垂询”等,逐句梳理修改。

【答案】 ①“宣布”改为“通告”;②“实施”改为“施工”;③“提出”改为

“垂询”;④“不安”改为“歉意”;⑤“宽容”改为“理解”。

14.下图是中国船舶馆的图标,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先简述构图要素,然后揭示寓意,句子表述要条理,短短的句子中不能有病句,语言尽量简洁,同时关注限制,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答案】 (示例)图标由三艘扬帆航行的帆船和圆形组成。圆形代表世界,帆船反映展馆内容;同时,三艘帆船的帆又似一排奋飞的大雁,寓意团结拼搏、自强进取的伟大精神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宏大理想。

四、写作(5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两则材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承担责任”,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规则”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立意为:①规则高于道德;②法理大于人情;③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④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对待“法”与“情”的异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