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6期・总第276期 对{}卜绳 【区域经济】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曹鸿魁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基于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差异相关理论,综合利用山西省统计年鉴和各地市历年社会统计公 报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定量分析了山西省11个地市区域旅游经济的时间变化趋势 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从时间看,山西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表现出扩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却 在逐渐缩小,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在空间上,省域内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不同地带内城市 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迅速发展,但旅游经济空间梯度差异依然存在。 [关键词]山西省;旅游经济;区位熵 [ 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6—0061—03 一、引言 律。张佑印等人综合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入 近年来,山西省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了 境旅游企业的数量和收入区位熵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区 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经 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存在正相 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动力源泉。但是,由于不 关。乌铁红等人运用区位熵指数构建入境旅游区位熵模 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 型,分别测算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 差异,区域间旅游经济不平衡发展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 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现象,有助于正确认 分析了导致这种时空演变规律的形成机制。本文拟以山 识和理解区域差异的变化过程、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对 西省为例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以 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引导区域旅游经济和谐稳 期为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多方面的分 (一)数据来源 析:张洪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安徽省各地市 选取山西省11个地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各项指 旅游中心经济进行实证研究,将安徽省区域旅游划分为 标数据来自于历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历年来山西省各 四大地带,并分析了不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各市旅游局官方 及形成机制。程进等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安徽 网站。 省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 (二)研究方法 预测和提出相关建议。骆培聪等运用SPSS软件对福建 1.旅游经济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方法 省9个地市进行研究得出福建省各地市旅游产业经济分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主要通过绝对差异和相对 化显著的特点,并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旅游业 差异两个方面体现,本文采用单指标差异分析的方法,分 发展的政策建议。然而省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 别选取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时间 达地区和旅游开发较好的地区,而对山西省的区域旅游 变化进行分析。 经济差异研究相对较少。李元青、薛东前等人的研究表 2.空间差异格局的研究方法 明近年来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出下 区位熵又称产业的专门化率,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哈 降趋势,并且受到旅游资源分布、基础设施条件、地区接 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当中,是用来测度某一 待能力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该区域在其上一级区域中 在旅游产业研究领域,由于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 的作用和地位的一种指标。根据以上区位熵的含义,并 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因此区 结合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数据可得性,构 位熵指数法更能准确反映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运动规 建山西省旅游经济区位熵模型,运用于山西省旅游经济 [作者简介]曹鸿魁(1991一),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 [通讯作者]王国梁,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贸易地理、政治军事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 61 对外{圣 2017年第6期・总第276期 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中,其公式为: Q=ql/p; (i=1,2,3,……,n) 式中:Q为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区位熵;g 、p 分别为该 市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的比重;n为样本数。 Q越小,说明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反之则 说明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假设当Q>1时, 为旅游经济繁荣区,旅游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发展前景较 好;当Q≤Q≤1时为旅游经济发展区,表明旅游经济发 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大;Q<Q时为旅游经济落后区, 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落后。 图1 2006--2015年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 三、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闻变化特征 总体变化 通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区 而对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间变化趋势。绝对差异是地区某项 表1 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山西省 旅游经济指标严重偏离预估值的绝对额,所反映的是不 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区位熵 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显著差异;相对 年份 2OO5 2010 2015 差异则是指某地区某经济指标偏离预估的相对数额,反 映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速度上存在的相对差异。一般而 太原市 1.26 1.31 1.25 言,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和 大同市 1.02 O.98 O.92 相对差异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进行测算,其公式为: 阳泉市 1.0o O.83 O.87 朔州市 0.64 0.99 0.99 n= x 晋中市 0.83 O.96 、 1.07 长治市 1.15 1.0o 1.o2 CV=(√÷ √∑(T ’。 Y0.84 O.86 ‘01 置一 )/X (2) 晋城市 0.95 式中:a为标准差,cV为变异系数,x;为i地市国内 忻州市 0.94 1.18 1.03 旅游收入,x为国内旅游收入全省平均值,n为区域样 吕梁市 O.73 O.93 O.89 本数。 临汾市 ・0.88 0.99 0.97 本文以2006—2015年山西省旅游收入为旅游经济 运城市 0.98 O.77 O.85 差异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 (一)旅游经济的繁荣区范围逐渐扩大,且繁荣区与 绝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同区域间外汇旅游收 落后区的差异显著 入和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指标差距的绝对值在不断拉 由图2可以看出,“十五”期末(2005年),山西省旅 大。相对差异则表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下降过程有 游经济的繁荣区、发展区、落后区分别占全省的27%、 一定的波动性,出现局部反弹的现象。2006--2015年反 27%和46%,大同、太原和长治三市为繁荣区,发展区为 映绝对差异的极值差和标准差分别从96.37和,24.89增 运城、阳泉和忻州三市,其余5市为旅游经济落后区,发 加到449.94和130.53(见图1),增幅较大。从总体上看 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至“十一五”期末(2010年), 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然而反映区域旅游经济 山西省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出现小幅波动的状态,忻州和 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和极值比总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 太原成为全省仅存的繁荣区,原来处于繁荣区的大同和 其中变异系数从2006年的0.66下降到2015年的0.42, 长治退居为发展区。至“十二五”期末(2015年),繁荣区 下降幅度较小,而极值比则从2006年的11.61下降到 增长到全省的36%,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晋中和长 2015年的4.37,下降幅度较大。从极值比和变异系数两 治,范围进一步扩大。落后地区占全省的55%,较2005 项指标可以看出,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不断 年和2010年都出现了上升,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两极分 缩小且无明显波动。 化开始显现。总体上,自2005年以来,山西省旅游经济 四、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变化特征 繁荣区的范围一直在扩大,经济繁荣区从原有的太忻地 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区位熵计算公式,分别选取 区逐渐向晋东南地区扩展辐射,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分 山西省2005年、2010年、2015年为时间断面,可以得到 化的格局演变趋势开始显现。 相应年份山西省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区位熵(见表1),进 (二)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经历了由分散到集 62 2017年第6期・总第276期 对 锚 中的过程 落后区阶梯状的格局日趋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十五”期末(2005年)山西省旅游 表2 2005--2015年山西省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的空问格局呈现的是分散状态,繁荣区、发展区 差异格局的地带间变化 和落后区分散分布在雁北、晋中和晋南地区。至“ 一 2005矩 2010正 2015证 五”期末(2010年),繁荣区逐渐向晋中地区集聚,形成了 繁荣区 发展区 落后区 繁荣区 发展区 落后区 繁荣区 发展区 落后区 晋中旅游经济繁荣发展带,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 (%) (%) (%) (%) (%1 (%) (%) (%) (%) 至“十二五”期末(2015年),空间格局从“十 五”和“十一 雁北 33 33 O 2O O 50 0 0 l0o l6.66 五”期末的分散格局逐渐向外扩张辐射,带动了晋东南地 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山西省旅游经济格局经历了由分散 晋中 33 33 66.66 40 1o0 O 60 75 O 33 33 向集聚的演变过程。 晋南 33.33 33 33 加 O 50 40 25 O 5O 合计 1o0 1o0 1o0 1oo 10o l00 l00 lo0 lo0 N 箩““ . 五、结语 本文以山西省2005--2015年统汁年鉴数据为基础, 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 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11I西省区 2005年(a) 2010年(b) 2015年(c) 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 图例:旅游经济区位熵 渐表现出缩小的趋势;2.不同区域问旅游经济空间差异 qwslO 穗嘲旅游经济落后IX(熵<平均值) 较大,但这种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 f 二 j旅游经济发展IX(平均值≤熵<1) 间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即由晋中地区向南北两侧、东 m旅游经济繁荣IX(熵≥1) 西两翼发展变化;3。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在一定时期内具 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格 图2山西省旅游经济2005年(a)、2010年(b)、 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2015年(c)空间格局演化 分析发现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时空上的不均 (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为动态的阶梯状 衡普遍存在,并成为制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表现 目前在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根据不同区域的区 出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地区向南北、东西两侧呈现显著 位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非 的、动态变化的地带性差异,这恰恰与山西省区域经济发 均衡优先发展有助于塑造山西省旅游经济品牌,实现区 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发展相吻合。 域旅游经济整体目标。因此,应不断发展区域旅游交通 从表2可以看出,“t五”期末(2005年),山西省旅 体系,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旅游景点旅游接 游经济空间格局呈现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表现在繁荣区 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推动并实施以增长极率先发展、发 均匀分布在三大地带,发展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 达区与落后区互联互通来促进全域旅游业发展的非均衡 仅有忻州、阳泉和运城三市,而落后区占全省的比例较 发展战略。 大,这表明,在“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 整体水平较低,仅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 [参考文献] 区发展水平较高,成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吸引大量 [1]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 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并逐渐发展为区域旅游经济 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7l一74. 的代表 至“十一五”期末(2010年),由于区域经济政策 [2]张洪,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 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旅游经济出现向增 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1, 长极集聚的趋势,逐渐形成太忻、临运和大朔的集聚中 3l(12):2116—2121. 心,表现出由晋中地区的增长极向南北两侧、东西两翼辐 [3]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 射扩展的梯度动态趋势。至“十二五”期末(2015年),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ll0,33(1):8l一85. 西省旅游经济梯度差异格局更加显著,晋中地带集中r [4]骆培聪,张莹莹,余赛芬.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 75%的繁荣区和25%的发展区,表明晋中地区旅游经济 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经济地理,2008(6). 发展水平日趋成熟。晋南地区则分布丁全省25%的繁 (责任编辑:郭丽春董博雯) 荣区,雁北地区分布了全省100%的发展区和16.67%的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