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路的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来源:汇智旅游网


公 路 工 程 无 机 结 合 料 试 验 规 程

目 录

3、 原材料试验 .......................................................... 2

T 0801 —2009含水量试验方法(烘干法) ............................. 2 T 0809—2009水泥或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方法

(EDTA滴定法) ....................................... 6

T 0813—1994石灰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简易测定方法 .................. 12 T 0814—2009石灰细度试验方法 .................................... 17 T 0815—2009石灰未消化残渣含量测定方法 .......................... 19 T 0817—2009粉煤灰烧失量测定方法 ................................ 21 T 0818—2009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 .................................. 23 4、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取样、成型和养生试验 .......................... 26

T 0841 —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取样方法 .......................... 26 T 0804—199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 ...................... 28 T 0842—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振动压实试验方法 ................... 38 T 0843—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圆柱形) ............. 44 T 0845—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试验方法 ....................... 50 5、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 ............................... 55

T 0805—199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55

3原材料试验

T 0801 — 2009 含水量试验方法(烘干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水泥、石灰、粉煤灰及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含水量。

2仪器设备

2.1 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粉、消石灰和消石灰粉、稳定细粒土 2.1.1 烘箱:量程不小于110C,控温精度为土 12C。 2.1.2 铝盒:直径约50mm高25〜30mm

2.1.3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50g,感量0.01g。 2.1.4 干燥器:直径200〜250 mm并用硅胶做干燥剂①。

注①:用指示硅胶做干燥剂,而不用氯化钙。因为许多粘土烘干后能从氯化 钙中吸收水分。

2.2 稳定中粒土

2.2.1 烘箱:同 2.1.1

2.2.2 铝盒:能放样品500g以上。

2.2.3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000g,感量0.1g。 2.2.4 干燥器:同2.1.4。 2.3 稳定粗粒土

2.3.1 烘箱:同 2.1.1 。

2.3.2 大铝盒:能放样品2000以上。

2.3.3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3000g,感量0.lg 。

2.3.4 干燥器:同2.1.4 。 3试验步骤

3.1 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粉、消石灰和消石灰粉、稳定细粒土

3.1.1 取清洁干燥的铝盒,称其质量 m,并精确至O.OIg ;取约50g试样 (对

生石灰粉、消石灰和消石灰粉取 100g),经手工木锤粉碎后松放在铝盒中, 应尽快盖上盒盖,尽量避免水分散失,称其质量 m,并精确至0.01g o

3.1.2 对于水泥稳定材料,将烘箱温度调到11OC ;对于其他材料①,将烘 箱调

到105C。待烘箱达到设定的温度后,取下盒盖,并将盛有试样的铝盒放在

盒盖上,然后一起放人烘箱中进行烘干,需要的烘干时间随试样种类和试样数量 而改变。当冷却试样连续两次称量的差(每次间隔4h)不超过原试样质量的0.1% ②时,即认为样品已烘干。

3.1.3 烘干后,从烘箱中取出盛有试样的铝盒,并将盒盖盖紧。

3.1.4 将盛有烘干试样的铝盒放人干燥器内冷却 ③。然后称铝盒和烘干试样 的

质量m,并精确至0.01g。

注①:某些含有石膏的土在烘干时会损失其结晶水, 用此方法测定对其含水 量有影响。每1 %石膏对含水量的影响约为0.2%。如果土中有石膏,则试样应该 在不超过80C的温度下烘干,并可能要烘更长的时间。

注②:对于大多数土,通常烘干16〜24h就足够了。但是,某些土或试样数 量过多或试样很潮湿,可能需要烘更长的时间。烘干的时间也与烘箱内试样的总 质量、烘箱的尺寸及其通风系统的效率有关。

注③:如铝盒的盖密闭,而且试样在称量前放置时间较短, 则可以不放在干

燥器中冷却。

3.2 稳定中粒土 321

取清洁干燥的铝盒,称其质量m,并精确至0.1g。取500g试样(至

少300g)经粉碎后松放在铝盒中,盖上盒盖,称其质量 m,并精确至O.lg。

3.2.2 对于水泥稳定材料,将烘箱温度调到 110C ;对于其他材料,将烘

箱调到105C。待烘箱达到设定的温度后,取下盒盖,并将盛有试样的铝盒放在 盒盖上,然后一起放入烘箱中进行烘干,需要的烘干时间随土类和试样数量而改 变。当冷却试样连续两次称量的差(每次间隔4h)不超过原试样质量的0.1 %时, 即认为样品已烘干。

3.2.3 烘干后,从烘箱中取出盛有试样的铝盒,并将盒盖盖紧,放置冷却。 3.2.4 称铝盒和烘干试样的质量 m,并精确至0.lg。 3.3 稳定粗粒土

3.3.1 取清洁干燥的铝盒,称其质量 m,并精确至0.1g。取2000g试样经

粉碎后松放在铝盒中,盖上盒盖,称其质量 m,并精确至0.lg。

3.3.2 对于水泥稳定材料,将烘箱温度调到 110C ;对于其他材料,将烘

箱调到105C。待烘箱达到设定的温度后,取下盒盖,并将盛有试样的铝盒放在 盒盖上,然后一起放人烘箱中进行烘干,需要的烘干时间随土类和试样数量而改 变。当冷却试样连续两次称量的差(每次间隔4h)不超过原试样质量的0.1 %时, 即认为样品已烘干。

3.3.3 烘干后,从烘箱中取出盛有试样的铝盒,并将盒盖盖紧,放置冷却。 3.3.4称铝盒和烘干试样的质量 m,并精确至0.lg。 4计算

用式(T 0801-1)计算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含水量。

0801-1)

m2 - m3 w 2

m3 -m1

3

100 (T

式中:w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含水量(%);

M—铝盒的质量(g);

m—铝盒和湿稳定材料的合计质量(g); m—铝盒和干稳定材料的合计质量(g)。

5结果整理

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取算术平均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允许重 复性误差应符合表T 0801-1的要求。

表T 0801-1 含水量测定的允许重复性误差值

含水量(%) < 7 >7,< 40 6

允许误差(%) < 0.5 含水量(%) > 40 允许误差(%) < 2 < 1 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T 0801-2。

表T 0801-2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含水且测定记录表 工程名称 试样位置 试样编号 试验方法 (烘干法)

试验者 校核者 试验日期 盒号 盒的质量m (g) 盒+湿试样的质量m (g) 盒+干试样的质量m( g) 水的质量m-m3( g) 干试样的质量 m-m(g) 含水量(%) T 0809 — 2009 水泥或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方法

(EDTA滴定法)

1适用范围

1.1 本方法适用于在工地快速测定水泥和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和石灰的剂 量,并

可用于检查现场拌和和摊铺的均匀性。

1.2 本办法适用于在水泥终凝之前的水泥含量测定,现场土样的石灰剂量应

在路拌后尽快测试,否则需要用相应龄期的 EDTAT钠标准溶液消耗量的标准曲 线确定。

1.3 本方法也可以用来测定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材料中结合料的剂量。 2仪器设备

2.1 滴定管(酸式):50mL,1支。 2.2 滴定台:1个。 2.3 滴定管夹:1个。

2.4 大肚移液管:IOmL,50mL 10支。 2.5 锥形瓶(即三角瓶):200mL,20个。

2.6 烧杯:2OOOmL或 1OOOm,1 只;300mL,10只。

2.7 容量瓶:lOOOmL 1个。

2.8 搪瓷杯:容量大于1200mL, 10只。 2.9 不锈钢棒(或粗玻璃棒):10根。

2.10 量筒:100mL和 5mL,各 1 只;50mL,2只。 2.11 棕色广口瓶:60mL,1只(装钙红指示剂)。 2.12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1500g,感量O.OIg。 2.13 秒表:1只。

2.14 表面皿: 9cm,10个。 2.15 研钵:币12〜13cm,1个。 2.16 洗耳球:1个。 2.17 精密试纸:pH12〜140

2.18 聚乙烯桶:20L(装蒸馏水和氯化铵及EDTA二钠标准溶液),3个;5L(装

氢氧化钠),I个;5L (大口桶),10个。

2.19 毛刷、去污粉、吸水管、塑料勺、特种铅笔、厘米纸。 2.20 洗瓶(塑料):500mL, 1只。 3试剂

3.1 0.1 mol/m3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标准溶液(简称 EDTA二辛内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EDTA二钠(分析纯)37.23g ,用40〜50C的无二氧化碳 蒸馏水溶解,待全部溶解并冷却至室温后,定容至 1OOOmL

3.2 10%氯化按(NH4CI )溶液:将500g氯化按(分析纯或化学纯)放在 10L 的

聚乙烯桶内,加蒸馏水 4500mL充分振荡,使氯化钱完全溶解。也可以分批 在1OOOm的烧杯内配制,然后倒人塑料桶内摇匀。

3.3 1.8%氢氧化钠(内含三乙醇胺)溶液:用电子天平称18g氢氧化钠(NaOH)

(分析纯),放人洁净干燥的1OOOm烧杯中,加1OOOm蒸馏水使其全部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人2mL三乙醇胺(分析纯),搅拌均匀后储于塑料桶中。

3.4 钙红指示剂:将0.2g钙试剂梭酸钠(分子式C2i比NNaOs,分子量460.39)

与20g预先在105C烘箱中烘1h的硫酸钾混合。一起放人研钵中,研成极细粉 末,储于棕色广口瓶中,以防吸潮。

4准备标准曲线

4.1 取样:取工地用石灰和土,风干后用烘干法测其含水量(如为水泥,可 假定

含水量为0)。

4.2 混合料组成的计算:

4.2.1 公式:干料质量=湿料质量/(1+含水量) 4.2.2 计算步骤:

(1) 干混合料质量=湿混合料质量/ (1+最佳含水量) (2) 干土质量=干混合料质量/ (1+石灰或水泥剂量) (3) 干石灰或水泥质量=干混合料质量-干土质量 (4) 湿土质量=干土质量X (1 + 土的风干含水量) (5) 湿石灰质量=干石灰质量X (1 +石灰的风干含水量) (6) 石灰土中应加人的水=湿混合料质量-湿土质量-湿石灰质量

4.3 准备5种试样,每种两个样品(以水泥稳定材料为例),如为水泥稳定中、

粗粒土,每个样品取1000g左右(如为细粒土,则可称取300g左右)准备试验。 为了减少中、粗粒土的离散,宜按设计级配单份掺配的方式备料。

5种混合料的水泥剂量应为:水泥剂量为 0,最佳水泥剂量左右、最佳水泥 剂量

土 2嗨口 +4%①,每种剂量取两个(为湿质量)试样,共 10个试样,并分别放 在10个大口聚乙烯桶(如为稳定细粒土,可用搪瓷杯或1000m具塞三角瓶;如 为粗粒土,可用5L的大口聚乙烯桶)内。土的含水量应等于工地预期达到的最 佳含水量,土中所加的水应与工地所用的水相同。

注①:在此,准备标准曲线的水泥剂量可为 0、2%,4% 6%、8%如水泥剂 量较高或较低,应保证工地实际所用水泥或石灰的剂量位于标准曲线所用剂量的 中间。

4.4 取一个盛有试样的盛样器,在盛样器内加人两倍试样质量(湿料质量) 体积

的10%氯化按溶液(如湿料质量为300g,则氯化铰溶液为600mL如湿料质 量为

1000g,则氯化按溶液为2OOOmL)料为300g,则搅拌3min (每分钟搅110〜 120

次);料为1000g,则搅拌5min。如用1000m具塞三角瓶,则手握三角瓶(瓶 口向上)用力振荡3min每分钟120次土 15次),以代替搅拌棒搅拌。放置沉淀 10mi

n②,然后将上部清液转移到300mL烧杯内,搅匀,加盖表面皿待测。

注②:如10min后得到的是混浊悬浮液,则应增加放置沉淀时间,直到出现 无明显悬浮颗粒的悬浮液为止,并记录所需的时间。以后所有该种水泥(或石灰) 稳定材料的试验,均应以同一时间为准。

4.5 用移液管吸取上层(液面上1〜2cnj)悬浮液10.0mL放人200mL的三角 瓶

内,用量管量取1.8%氢氧化钠(内含三乙醇胺)溶液 50mL倒人三角瓶中,此 时溶液

pH值为12.5〜13.0(可用pH12〜14精密试纸检验),然后加人钙红指示 剂(质量约

为0.2g),摇匀,溶液呈玫瑰红色。记录滴定管中 EDTA二钠标准溶 液的体积V1,然后用EDTA二钠标准溶液滴定,边滴定边摇匀,并仔细观察溶液

的颜色;在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放慢滴定速度,并摇匀;直到纯蓝色为终点,

记录滴定管中EDTA二钠标准溶液体积V2 (以mL计,读至O.ImL)。计算Vi - V 即为EDTA二钠标准溶液的消耗量。

4.6 对其他几个盛样器中的试样,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并记录各自的 EDTA二钠标准溶液的消耗量。

4.7 以同一水泥或石灰剂量稳定材料 EDTA二钠标准溶液消耗量(mL的平均 值为纵坐

标,以水泥或石灰剂量(%为横坐标制图。两者的关系应是一根顺滑 的曲线,如图T 0809-1所示。如素土、水泥或石灰改变,必须重做标准曲线。

33対離羽摆谑魁區

7 6 5 4 3 2 I

0

6 8 10

水泥剂JS

图T 0809-1 EDTA标准曲线

5试验步骤

5.1 选取有代表性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对稳定中、粗粒土取试样约 3000g,对稳定细粒土取试样约1000g。

5.2 对水泥或石灰稳定细粒土,称300g放在搪瓷杯中,用搅拌棒将结块搅散,

加10%R化钱溶液600mL对水泥或石灰稳定中、粗粒土,可直接称取 右,放人10%R化钱溶液2OOOmL然后如前述步骤进行试验。

1000g左

5.3 利用所绘制的标准曲线,根据EDTA二钠标准溶液消耗量,确定混合料中 的水泥或

石灰剂量。

6结果整理

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取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O.ImL。允许重复性误差不 得大于均值的5%否则,重新进行试验。

7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名称; (2) 试验方法名称; (3) 试验数量n;

(4) 试验结果极小值和极大值; (5) 试验结果平均值X; (6) 试验结果标准差S; (7) 试验结果变异系数Cy

8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T 0809-10

表T 0809-1 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记录表 工程名称 结构层名称 稳定剂种类 试样编号 试验方法 试验者 校核者 试验日期 标准曲线制定 平行试样 剂量 1 2 EDTA二钠标准 V1 V2 EDTA二钠标准 平均EDTA二钠标准 溶液消耗量(mL V (mL V2 (mL) 溶液消耗量(mL) (mL) (mL) 溶液消耗量(mL) 标准曲线公式 试样编号 1 V (mL Vi (mL) EDTA二钠标准溶液消耗量 平均EDTA二钠标准溶液消耗量 (mL 结合料剂量 (% (mL 2

T 0813-1994 石灰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简易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氧化镁含量在5%以下的低镁石灰。

2仪器设备

2.1 方孔筛:0.15mn,1个。 2.2 烘箱:50〜250

1台。

2.3 干燥器: 25cm, 1个。 2.4 称量瓶:© 30mM 50mn, 10 个。 2.5 瓷研钵:©12〜13cm 1个。

2.6 分析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感量0.0001g , 1台。 2.7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500g,感量0.01g , 1台。 2.8 电炉:1500W 1个。

2.9 石棉网:20cmX 20cm, 1 块。 2.10 玻璃珠:© 3mm 1 袋(0.25kg)。 2.11 具塞三角瓶:250mL, 20个。 2.12 漏斗:短颈,3个。

2.13 塑料洗瓶:1个。

2.14 塑料桶:20L, 1个。

2.15 下口蒸馏水瓶:5OOOmL, l个。 2.16 三角瓶:300mL 10个。

2.17 容量瓶:250mL 1000mL各1个。

2.18 量筒:200mL 1100mL 5OmL 5mL 各 1 个。 2.19 试剂瓶:250mL lOOOmL各5个。 2.20 塑料试剂瓶:1L, 1个。

2.21 烧杯:50mL 5 个;250mL(或 300mL), 10个。 2.22 棕色广口瓶:60mL, 4个;250mL 5个。 2.23 滴瓶:60mL 3个。 2.24 酸滴定管:50mL, 2支。 2.25 滴定台及滴定管夹:各1套。 2.26 大肚移液管:25mL 50mL,各1支。 2.27 表面皿:7cm, 10块。

2.28 玻璃棒:8 mnrK 250mn及 4mm< 180mm 各 10 支。 2.29 试剂勺:5个。

2.30 吸水管:8mm< 150mm 5支。 2.31 洗耳球:大、小各1个。

3

3.1 1 mol/L 盐酸标准溶液:取83 mL (相对密度1.19 )浓盐酸以蒸馏水稀 释至1OOOmL按下述方法标定其摩尔浓度后备用。

称取已在180C烘箱内烘干2h的碳酸钠(优级纯或基准级纯)1.5〜2.Og(精 确至O.OOOIg )剂

,记

录为m,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力卩100mL水使其完全溶解;

然后加人2〜3滴0.1 %甲基橙指示剂,记录滴定管中待标定的盐酸标准溶液初 始体积V ,用待标定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碳酸钠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 将 溶液加热至微沸,并保持微沸 3mi n,然后放在冷水中冷却至室温,如此时橙红 色变为黄色,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稳定橙红色时为止, 记录滴定 管中盐酸标准溶液体积V2。 Vi、V2的差值即为盐酸标准溶液的消耗量 V 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按式(T 0813-1)计算。

N=m (VX 0.053)

式中:N—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

m—称取碳酸钠的质量(g);

V—滴定时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0.053 —与I.OOmL盐酸标准溶液[C(HCI) =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无

水碳酸钠的质量。

3.2 1%酚酞指示剂。 4准备试样

4.1 生石灰试样:将生石灰样品打碎,使颗粒不大于 1.18m m。拌和均匀后用 四分法缩

减至200g左右,放人瓷研钵中研细。再经四分法缩减至 20g左右。研 磨所得石灰样品,应通过0.15mm(方孔筛)的筛。从此细样中均匀挑取10余克, 置于称量瓶中在105C烘箱烘至恒量,储于干燥器中,供试验用。

4.2 消石灰试样:将消石灰样品用四分法缩减至10余克左右。如有大颗粒存 在,须在

瓷研钵中磨细至无不均匀颗粒存在为止。置于称量瓶中在 105C烘箱烘 至恒量,储于干燥器中,供试验用

5试验步骤

5.1 迅速称取石灰试样0.8〜1.0g (精确至O.OOOIg )放人300mL三角瓶中, 记录试

样质量 m加人150mL新煮沸并已冷却的蒸馏水和10颗玻璃珠。瓶口上 插一短颈漏斗,使用带电阻的电炉加热 5 min (调到最高档),但勿使液体沸腾, 放人冷水中迅速冷却。

5.2向三角瓶中滴人酚酞指示剂2滴,记录滴定管中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V3, 在不断摇动下

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控制速度为2〜3滴/s ,至粉红色完全消失, 稍停,又出现红色,继续滴人盐酸,如此重复几次,直至 5 min内不出现红色为 止,记录滴定管中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V4。V2、V2的差值即为盐酸标准溶液的消 耗量V5。如滴定过程持续半小时以上,则结果只能作参考。

6计算

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按式(T 0813-2 )计算。

汉 N 汉 0 028

X=

V5 N 0.028 X 100

m

(T 0813-2 )

式中:X—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的含量(%);

V5—滴定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N—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m—样品质量(g);

0.028 —氧化钙的毫克当量,因氧化镁含量甚少,并且两者之毫克当量相差不 大,故有

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毫克当量都以

CaO的毫克当量计算。

7结果整理

7.1 读数精确至0.1MI。

7.2 对同一石灰样品至少应做两个试样和进行两次测定,并取两次测定结果

的平均值代表最终结果。

8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石灰来源; (2) 试验方法名称; (3) 单个试验结果; (4) 试验结果平均值。

9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T 0813-1。

表T 0813-1石灰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含且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路段范围 石灰来源

试验方法 试验者 校核者 试验日期

试样编号

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滴定

摩尔浓度 碳酸钠质量 滴定管中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盐酸标准溶液消耗量 V( mL N 平均摩尔浓度 N (mol/L) (g) V1 ( mL V( mL) (mol/L)

石灰的钙镁含量滴定

石灰质量 试验编号 (g) Vs (mL Vt (mL) Vs (mL X (% 滴定管中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盐酸标准溶液消耗量 石灰钙镁含量 1 2 T 0814-2009 石灰细度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生石灰、生石灰粉和消石灰粉的细度试验。

2仪器设备

2.1 试验筛:0.6mm 0.15mm 1 套。 2.2 羊毛刷:4号。

2.3 天平:量程不小于500g,感量0.Olg。 3试样准备

取300g生石灰粉或消石灰粉试样,在105C烘箱中烘干备用。

4试验步骤

称取试样50g,记录为m倒人0.6mm 0.15mm方孔套筛内进行筛分。筛分 时一只手握住试验筛,并用手轻轻敲打,在有规律的间隔中,水平旋转试验筛, 并在固定的基座上轻敲试验筛,用羊毛刷轻轻地从筛上面刷,直至

量小于0.1g时为止。分别称量筛余物质量 m、m。

2min内通过

5计算

筛余百分含量按式(T 0814-1 )、式(T 0814-2 )计算。

X1= X 100

m

m1

(T 0814-1 )

(T 0814-2)

X2=

mi m2 X 100 式中:x— 0.6mm方孔筛筛余百分含量(%);

X2— 0.6mm 0.15 mm方孔筛,两筛上的总筛余百分含量(%);

m— 0.6mm方孔筛筛余物质量(g); m— 0.15mm方孔筛筛余物质量(g); m—试样质量(g)。

6结果整理

6.1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6.2 取3个试样进行平行试验,然后取平均值作为 X,、凡的值。3次试验的

重复性误差均不得大于5%否则应另取试样重新试验。

7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石灰来源; (2) 试验方法名称;

(3) 0.6mm方孔筛筛余百分含量; (4) 0.15mm方孔筛筛余百分含量。

8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T 0814-1

表T 0814-1 石灰细度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段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样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品质量 项目 (g) 0.6mm 筛 0.15mm 筛 X2 X2 余物质量m(g) 余物质量ra( g) (%)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T 0815-2009 石灰未消化残渣含量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生石灰、生石灰粉和消石灰粉的未消化残渣含量的测定。

2仪器设备

2.1 方孔筛:2.36mm 16mm

2.2 生石灰浆渣测定仪(图T 0815-1 )。 2.3 量筒:500mL

2.4 天平:量程不小于1500g,感量0.01g。 2.5 搪瓷盘:200mrK 300mm 2.6 钢板尺:300mm

图T 08巧-1生石灰浆渣测定仪

2.7 烘箱:量程不小于200C。 2.8 保温套。 3试验步骤

3.1 将4000试样破碎并全部通过16mm方孔筛,其中通过2.36mm方孔筛的 试样量不大于30%混合均匀,备用。生石灰粉试样混合均匀即可。

3.2 称取己制备好的生石灰试样1000g倒人装有2500mL(20 C±C)清水的 筛筒(筛筒置于

外筒内)。盖上盖,静置消化20min,用圆木棒连续搅动2min, 再静置消化40min,再搅动

2min。提起筛筒用清水冲洗筛筒内残渣, 至水流不浑 浊(冲洗用清水仍倒人筛筒内,水总

体积控制在 3000mL)

3.3 将残渣移人搪瓷盘(或蒸发皿)内,在 105C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冷却

至室温后用2.36mm方孔筛筛分。称量筛余物 m,计算未消化残渣含量。

4计算

未消化残渣含量按式(T 0815-1)计算。

%=匹 X 100

(T 0815-1 m

式中:X—未消化残渣含量(%);

m— 2.36mm筛余物质量(g) m—试样质量(g) o

5结果整理

5.1 试验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2 取3次独立试样进行平行试验,然后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允许重复性误差应不大于5%否则应增加样本量重新试验。

6 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石灰来源; (2) 试验方法名称; (3) 单个试验结果; (4) 试验结果平均值。

7 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T 0815-10

表T 0815-1 石灰未消化残渣含量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段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样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口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 样品质量m(g) 2.36mm筛余物质量m ( g) 未消化残渣含量X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T 0817-2009 粉煤灰烧失量测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粉煤灰烧失量的测定。 本方法将试样在950〜1000C的马福炉 中灼烧,驱除水分和二氧化碳,同时将存在的易氧化元素氧化。由硫化物的氧化 引起的烧失量误差必须进行校正,其他元素存在引起的误差一般可忽略不计。

2仪器设备

2.1马福炉:隔焰加热炉,在炉膛外围进行电阻加热。应使用温度控制器, 准确控制炉

温,并定期进行校验。

2.2 瓷增祸:带盖,容量15〜30mL

2.3 分析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感量0.0001g。

3试验步骤

3.1将粉煤灰样品用四分法缩减至10余克左右,如有大颗粒存在,须在研钵 中磨细至无不

均匀颗粒存在为止,置于小烧杯中在 105〜110C烘干至恒量,储 于干燥器中,供试验用。

3.2 将瓷柑祸灼烧至恒量,供试验用。

3.3 称取约lg试样(m),精确至0.0001g,置于已灼烧至恒量的瓷增祸中,

放在马福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 950〜1000C下灼烧15〜20mi n,取 出增祸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称量。反复灼烧,直至连续两次称量之差小于

0.0005g时,即达到恒量。记录每次称量的质量。 4计算

烧失量按式(T 0817-1 )计算。

X=m° _mn X 100

(T 0817-1 )

式中:X—烧失量(%);

m—试料的质量(g); m—灼烧后试料的质量(g)。

5结果整理

5.1 试验结果精确至0.01%。

5.2 平行试验两次,允许重复性误差为 0.15%。 6 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粉煤灰来源; (2) 试验方法名称;

(3) 粉煤灰的烧失量。

7 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T 0817-1 0表 T 0817-1 粉煤灰烧失量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试验方法 试验者 路段范围 粉煤灰来源 校核者 试验口期 样品质量 第一次灼烧后 质量m (g)

试样编号 第二次灼烧后质量 皿(g) 第n次灼烧后 质量m (g) 烧失量 X( % 项目 Mb (g) 第一次 第二次 平均值 T 0818-2009 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粉煤灰细度的检验。本方法利用气流作为筛分的动力和介质, 通过旋转的喷嘴喷出的气流作用使筛网里的待测粉状物料呈流态化, 并在整个系 统负压的作用下,将细颗粒通过筛网抽走,从而达到筛分的目的。

2仪器设备

2.1负压筛析仪:

负压筛析仪主要由0.075mm方孔筛,0.3mm方孔筛、筛座、真空源和收尘器 等组成,其中0.075mm 0.3mm方孔筛内径为小\"150mm外框高度为25 mm0.075 mm和0.3mm方孔筛及负压筛析仪筛座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

T 0818-1、图T 0818-2

oom 图T 0818-1 0.075min 方孔师示意图(尺寸单位: mm) 图T 0818-2师座示意图(尺寸单位: mm)

1-筛框;2-筛网 1- 壳体;2-负压源及收尘器接口; 3-负压表接口;

4-控制板开口; 5-微电机;6-喷气嘴

2.2 电子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感量0.01g 。 3试验步骤

3.1将测试用粉煤灰样品置于温度为105〜110C烘箱内烘干至恒量,取出放 在干

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3.2 称取试样约l0g ,精确至0.01g,记录试样质量m,倒在0.075mm方孔筛 网

上,将筛子置于筛座上,盖上筛盖。

3.3 接通电源,将定时开关固定在3mi n,开始筛析。

3.4 开始工作后,观察负压表,使负压稳定在4000〜6OOOP若负压小于4000 Pa ,则应停机,清理收尘器中的积灰后再进行筛析。

3.5 在筛析过程中,可用轻质木棒或硬橡胶棒轻轻敲打筛盖,以防吸附。 3.6 3min后筛析自动停止,停机后观察筛余物,如出现颗粒成球、粘筛或有 细颗

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颗粒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动位置, 再筛析1〜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并称量,精确至0.01

g,记录筛余物质量m。 3.7

称取试样约100g,准确至0.01g,记录试样质量 m,倒人0.3mm方孔筛 网上,使粉煤灰在筛面上同时有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不停顿的运动,

使小于筛

孔的粉煤灰通过筛孔,直至1 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小于筛上残余量的 0.1 %为 止。记录筛子上面粉煤灰的质量为 m。

4计算

粉煤灰通过百分含量按式(T 0818-1 )、式(T 0818-2)计算。

Xi=m2 _mi X 100 (T 0818-1)

m2

X2= m3 _叫 X 100 (T 0818-2)

m3

式中:X— 0.075mm方孔筛通过百分含量(%);

X2— 0.3mm方孔筛通过百分含量(%); m— 0.075 mm方孔筛筛余物质量(g); m— 0.3mm方孔筛筛余物质量(g); m2—过0.075mm方孔筛的样品质量(g); m3—过0.3mm方孔筛的样品质量(g)。

5结果整理

5.1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2 平行试验3次,允许重复性误差均不得大于 5% 6筛网的校正

筛网的校正采用粉煤灰细度标准样品或其他同等级标准样品。按本方法“

试验步骤”测定标准样品的细度,筛网校正系数按式( T 0818-3)计算。

3

K=m0

m

(T 0818-3 )

式中:K筛网校正系数;

m—标准样品筛余标准值(%); m—标准样品筛余实测值(%)。

注:筛网校正系数范围为0.8〜1.2,筛析150个样品后进行筛网的校正。

7 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 T 0818-1 o

表T 0818-1粉煤灰细度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路段范围 粉煤灰来源 试样编号 项目 第一次 试验方法 试验者 校核者 试验口期

样品质量m2、m2 (g) 0.075mm筛余物质量g (g) 0.3mm筛余物质量m(g) X1 (% X2 (%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取样、成型和养生试验

T 0841-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取样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室内试验、 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 质量抽检等。本方法规范了无机结合料及稳定材料的现场取样操作。

2分料

可用下列方法之一将整个样品缩小到每个试验所需材料的合适质量。

2.1 四分法

2.1.1 需要时应加清水使主样品变湿。充分拌和主样品:在一块清洁、平

整、坚硬的表面上将试料堆成一个圆锥体,用铲翻动此锥体并形成一个新锥体, 这样重复进行3次。在形成每一个锥体堆时,铲中的料要放在锥顶,使滑到边部 的那部分料尽可能分布均匀,使锥体的中心不移动。

2.1.2 将平头铲反复交错垂直插人最后一个锥体的顶部,使锥体顶变平,

每次插人后提起铲时不要带有试料。 沿两个垂直的直径,将已变成平顶的锥体料 堆分成四部分,尽可能使这四部分料的质量相同。

2.1.3 将对角的一对料(如一、三象限为一对,二、四象限为另一对)铲 到一

边,将剩余的一对料铲到一块。重复上述拌和以及缩小的过程,直到达到要 求的试样质量。

2.2 分料器法

如果集料中含有粒径2.36mm以下的细料,材料应该是表面干燥的。将材料 充分拌和后通过分料器,保留一部分,将另一部分再次通过分料器。这样重复进 行,直到将原样品缩小到需要的质量。

3料堆取料

在料堆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取一份试样,混合后按四分法分料取样。

4试验室分料

4.1目标配合比阶段各种石料应逐级筛分,然后按设定级配进行配料。

4.2 生产配合比阶段可采用四分法分料,且取料总质量应大于分料取样后每 份质量的

4〜8倍。

5施工过程中混合料取样

5.1 在进行混合料验证时,宜在摊铺机后取料,且取料应分别来源于

3〜4

台不同的料车,然后混合到一起进行四分法取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成型及试 验。

5.2 在评价施工离散性时,宜在施工现场取料。应在施工现场的不同位置按 随机取样

原则分别取样品,对于结合料剂量还需要在同一位置的上层和下层分别 取样,试样应单独成型。

T 0804-1994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1.1本方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材料(在水泥水化前)、石灰 稳定材料及

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材料的含 水量一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1.2 试验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宜控制在 37.5 mm以内(方孔筛)。 1.3 试验方法类别。本试验方法分三类,各类击实方法的主要参数列于表 0804-1。

表T 0804-1 试验方法类别表

锤的 质锤击面 直径 量 (kg) 甲 乙 丙 4.5 4.5 4.5 T

试筒尺寸 落咼 (cm) 内径 (cm) 45 45 45 10.0 15.2 15.2 类别 锤击 高 (cm) 12.7 12.0 12.0 容积 (cni) 997 2177 2177 (cm) 5.0 5.0 5.0 层数 每层 平均单位 击容许最 大锤击 实功 公称 粒径 次数 (J) (mm 27 59 98 2.687 2.687 2.677 19.0 19.0 37.5 5 5 5 2仪器设备

2.1 击实筒:小型,内径100mm高127mm勺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底座; 大型,内

径152mm高170mm勺金属圆筒,套环高 50mm直径151mm和高50mm 的筒内垫块,底座。

2.2 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击锤的底面直径 50mm总质量4.5kg。击锤在

导管内的总行程为450mm可设置击实次数,并保证击锤自由垂直落下,落高应 为450mm锤迹均匀分布于试样面。

2.3 电子天平:量程4OOOg感量0.01g。 2.4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0.lg。

2.5 方孔筛:孔径 53mm 37.5 mm 26.5mm 19mm 4.75 mm 2.36mm的筛各 1个。

2.6 量筒:50mL 100m和500mL的量筒各1个。

2.7 直刮刀:长200〜250mm宽30mn和厚3mm 一侧开口的直刮刀,用以刮 平和修饰

粒料大试件的表面。

2.8 刮土刀:长150〜200mm宽约20mm的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小试件的 表面。 2.9 工字形刮平尺:30mm< 50mm< 310mm上下两面和侧面均刨平。 2.10 拌和工具:约400m材600mM 70mm勺长方形金属盘、拌和用平头小铲

等。

2.11 脱模器。

2.12 测定含水量用的铝盒、烘箱等其他用具。 2.13 游标卡尺。 3试验准备

3.1 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在 50C烘箱内烘干)用木锤 捣碎或用

木碾碾碎。土团均应破碎到能通过 4.75 mm的筛孔。但应注意不使粒料 的单个颗粒破碎或不使其破碎程度超过施工中拌和机械的破碎率。

3.2 如试料是细粒土,将已破碎的具有代表性的土过 4.75mm筛备用(用甲法 或乙法

做试验)。

3.3 如试料中含有粒径大于4.75 mnt勺颗粒,则先将试料过19mn筛;如存留 在19mn筛上的颗粒的含量不超过10%则过26.5mm筛,留作备用(用甲法或乙 法做试验)。 3.4 如试料中粒径大于19mm的颗粒含量超过10%则将试料过37.5mm筛; 如果存留在37.5mm筛上的颗粒的含量不超过10%则过53mm的筛备用(用丙法 试验)。 3.5 每次筛分后,均应记录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尸。

3.6 在预定做击实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料测定其风干含水量。对 于细粒

土,试样应不少于100g;对于中粒土,试样应不少于1000;对于粗粒土 的各种集料,试样应不少于2000。

3.7 在试验前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试模的内径、高和垫块的厚度,以计算试 筒的容

积。

4试验步骤 4.1 准备工作

在试验前应将试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准备齐全,测量设备应满足精度要 求;调试击实仪器,检查其运转是否正常。

4.2 甲法

421 将已筛分的试样用四分法逐次分小, 至最后取出约10〜15 kg试料。 再用四分

法将已取出的试料分成 5〜6份,每份试料的干质量为2.Og (对于细粒 土)或2.5kg (对于各种中粒土)。

4.2.2预定5〜6个不同含水量,依次相差0.5 %〜1.5%①,且其中至少有两 个大于和

两个小于最佳含水量。

注①:对于中、粗粒土,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取 土,取1%但对于勃土,特别是重私土,可能需要取

0.5%,其余取1%对于细粒 2%

4.2.3 按预定含水量制备试样。将1份试料平铺于金属盘内,将事先计算 得的该份试

料中应加的水量均匀地喷洒在试料上,

用小铲将试料充分拌和到均匀

状态(如为石灰稳定材料、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综合稳定材料 和水泥、石灰综合稳定材料,可将石灰、粉煤灰和试料一起拌匀) 闭容器或塑料口袋内浸润备用。

浸润时间要求:豁质土 12〜24h,粉质土 6〜8h,砂类土、砂砾土、红土砂 砾、级配砂砾等可以缩短到 4h左右,含土很少的未筛分碎石、砂砾和砂可缩短 到2h。浸润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应加水量可按式(T 0804-1)计算

,然后装人密

mn

+ L^c

K 0.01w

<1+0.0他 1+0.01Wc 丿

mn

0.01wn -

me 1 0.01we

0.01we

1 0.01wn

(T 0804-1)

式中:m—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

M—混合料中素土(或集料)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量为w!,即风干含

水量(%);

m—混合料中水泥或石灰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量为wc(%); w—要求达到的混合料的含水量(%。 424

将所需要的稳定剂水泥加到浸润后的试样中,并用小铲、泥刀或其

他工具充分拌和到均匀状态。水泥应在土样击实前逐个加人。加有水泥的试样拌 和后,应在1h内完成下述击实试验。拌和后超过1h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稳 定材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除外)。

425 试筒套环与击实底板应紧密联结。将击实筒放在坚实地面上,用四 分法取制备好

的试样 400〜500g (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 1/5。倒人筒内,整平其表面并稍加压紧,然后将其安装到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 仪上,设定所需锤击次数,进行第1层试样的击实。第1层击实完后,检查该层 高度是否合适,以便调整以后几层的试样用量。用刮土刀或螺丝刀将已击实层的 表面“拉毛”,然后重复上述做法,进行其余 4层试样的击实。最后一层试样击 实后,试样超出筒顶的高度不得大于 6mm超出高度过大的试件应该作废。

4.2.6 用刮土刀沿套环内壁削挖(使试样与套环脱离。后,扭动并取下套 环。齐筒顶细

心刮平试样,并拆除底板。如试样底面略突出筒外或有孔洞,则应 细心刮平或修补。最后用工字形刮平尺齐筒顶和筒底将试样刮平。擦净试筒的外 壁,称其质量m。

4.2.7 用脱模器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内部从上至下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样

品(可将脱出试件用锤打碎后,用四分法采取),测定其含水量,计算至0.1%。 两个试样的含水量的差值不得大于 1%所取样品的数量见表T 0804-2 (如只取 一个样品测定含水量,则样品的质量应为表列数值的两倍)。擦净试筒,称其质

表T 0804-2测稳定材料含水量的样品质量

公称最大粒径(mrh 样品质量(g) 约50 约300 约 1000 2.36 19 37.5 烘箱的温度应事先调整到110C左右,以使放入的试样能立即在105〜110C 的温度下烘干。

4.2.8按本方法423〜4.2.7的步骤进行其余含水量下稳定材料的击实和 测定工作。凡已

用过的试样,一律不再重复使用。

4.3 乙法

在缺乏内径10cm的试筒时,以及在需要与承载比等试验结合起来进行时, 采用乙法进行击实试验。本法更适宜于公称最大粒径达

19mm勺集料。

4.3.1 将已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逐次分小, 至最后取出约30kg试料。再用 四分法将

所取的试料分成5〜6份,每份试料的干质量约为 4.4kg (细粒土)或 5.5kg (中粒土)。

4.3.2 以下各步的做法与本方法4.2.2〜4.2.8相同,但应该先将垫块放人筒 内底板

上,然后加料并击实。所不同的是,每层需取制备好的试样约900g(对于水 泥或石灰稳定细粒土)或1100g(对于稳定中粒土),每层的锤击次数为59次。

4.4 丙法 4.4.1

将已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逐次分小, 至最后取

约33kg试料。再用四 分法将所取的试料分成6份(至少要5份),每份质量约5.5kg (风干质量)。

442 预定5〜6个不同含水量,依次相差0.5 %〜1.5%。在估计最佳含水 量左右可只差0.5 %

〜1%①。

注:①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取 稳定类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在最佳含水量附近取

0.5%;对于石灰、二灰

1%

4.4.3 同 4.2.3。 4.4.4 同 4.2.40。

4.4.5 将试筒、套环与夯击底板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并将垫块放在筒内底

板上。击实筒应放在坚实地面上,取制备好的试样

1.8kg左右[其量应使击实后

的试样略高于(高出1〜2mm筒高的1/3]倒人筒内,整平其表面,并稍加压紧。 然后将其安装到多功能自控电动击实仪上,

设定所需锤击次数,进行第1层试样

的击实。第1层击实完后检查该层的高度是否合适, 以便调整以后两层的试样用

量。用刮土刀或螺丝刀将已击实的表面“拉毛”,然后重复上述做法,进行其余 两试样的击实。最后一层试样击实后,试样超出试筒顶的高度不得大于 出高度过大的试件应该作废。

6mm超

4.4.6 用刮土刀沿套环内壁削挖(使试样与套环脱离),扭动并取下套环。

齐筒顶细心刮平试样,并拆除底板,取走垫块。擦净试筒的外壁,称其质量

m。

4.4.7 用脱模器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内部由上至下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样

品(可将脱出试件用锤打碎后,用四分法采取),测定其含水量,计算至0.1%。 两个试样的含水量的差值不得大于 1%所取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700g,如只取 一个样品测定含水量,则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 1400g。烘箱的温度应事先调整到 110C左右,以使放人的试样能立即在105〜

110C的温度下烘干。擦净试筒,称

其质量m2。

448 按本方法44 3 〜447进行其余含水量下稳定材料的击实和测 定。凡已用过的试料,

一律不再重复使用。

5计算

5.1 稳定材料湿密度计算

按式(T 0804-2 )计算每次击实后稳定材料的湿密度。

m^m2

「W —

V

(T 0804-2 )

式中:几—稳定材料的湿密度(g/cm);

m—试筒与湿试样的总质量(g); m—试筒的质量(g); V—试筒的容积(cm)。 5.2 稳定材料干密度计算

按式(T 0804-3 )计算每次击实后稳定材料的干密度。

P

'd -

%

3

(T 0804-3 ),

1 0.01w

式中:6 —试样的干密度(g/cm);

3

w—试样的含水量(%。 5.3 制图

5.3.1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含水量一干密度曲线。

曲线必须为凸形的,如试验点不足以连成完整的凸形曲线,则应该进行补充试验

5.3.2 将试验各点采用二次曲线方法拟合曲线,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含水 量及干密度即

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5.4 超尺寸颗粒的校正

当试样中大于规定最大粒径的超尺寸颗粒的含量为 5%〜30%时,按下列各 式对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进行校正(超尺寸颗粒的含量小于 时,可以不进行校正)①。

(1) 最大干密度按式(T 0804-4 )校正。

打m =「dm(1 -0.01p) 0.9 O.OIpGa (T0804-4)

式中:「dm —校正后的最大干密度(g/cm);

::咖一试验所得的最大干密度(g/cm?);

3

5%

p—试样中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 Ga —超尺寸颗粒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2) 最佳含水量按式(T 0804-5)校正。

w。二 w0(1 - 0.1p) 0.01 pwa (T 0804-5)

式中:W0 —校正后的最佳含水量(%);

W0 —试验所得的最佳含水量(%);

「一试样中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Wa —超尺寸颗粒的吸水量(%)。

注①:超尺寸颗粒的含量少于5%时,它对最大干密度的影响位于平行试验 的误差范围内。

6结果整理

6.1 应做两次平行试验,取两次试验的平均值作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两次

重复性试验最大干密度的差不应超过0.05岁cm3(稳定细粒土)和0.08盯em3 稳定

中粒土和粗粒土),最佳含水量的差不应超过0.5% (最佳含水量小于10%和 1.0% (最佳含水量大于10%。超过上述规定值,应重做试验,直到满足精度要求。

6.2 混合料密度计算应保留小数点后 3位有效数字,含水量应保留小数点后 1位

有效数字。

7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试样的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2) 无机结合料类型及剂量; (3) 所用试验方法类别; (4) 最大干密度(g/cm);

(5) 最佳含水量(%,并附击实曲线。

3

8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T 0804-3

表T 0804-3 稳定材料击实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样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料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料剂量(%) _______________

结合料含水量(% ________________ 试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 3 4 集料含水量(%) 试验序号 1 2 5 6 加水量(g) 干 密 度 筒+湿试样的质量(g) 筒的质量(g) 湿试样质量(g) 湿密度(g/cm3) 干密度(g/cm) 盒号 盒+湿试样的质量(g) 含 水 量 3 盒+干试样的质量(g) 盒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干试样的质量(g) 含水量(% 平均含水量(% T 0842-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振动压实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在室内对水泥、石灰、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土基层材料进行振 动压实试验,以确定这些材料在振动压实条件下的含水量一干密度曲线, 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确定其

2仪器设备

2.1 钢模:内径152 mm高170mm壁厚10mm钢模套环:内径152mm高 50mm壁厚10mm筒内

垫块:直径151 mm 厚20mm钢模底板:直径 300mm 厚10mm以上各部件如图T 0842-1所示,可用螺栓固定成一体。

2.2 振动压实机:如图T 0842-2所示,配有币150mm的压头,静压力、激振 力和频率可

调。

2.3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0.1g ;量程4000,感量0.Olg。

图T 0842-2振动压实机示意图

1-钢模底盘;2-钢模;3-钢模套环;4-压头;5-下车系统;6-减振块;7-偏心块;8-上车系

统;9-导向柱;10-机架;11-手动葫芦;12-传动轴;13-电动机;14-变频器

2.4 方孔筛:孔径 37.5mm 31.5mm 26.5mm 19mm 9.5mm 4.75mm,2.36mm 0.6mm以及0.075mm的标准筛各1个。

2.5 量筒:50mL 100mL和500mL的量筒各1个。

2.6 直刮刀:长200〜250mm宽30mm厚3mm 一侧开口的直刮刀,用以刮

平和修饰粒料大试件的表面。

2.7 工字形刮平尺:30mm< 50mm< 310mm上下两面和侧面均刨平。

2.8 拌和工具:约400mm< 600m材70mm的长方形金属盘、拌和用平头小铲等。 2.9 脱模器。

2.10 测定含水量用的铝盒、烘箱等其他用具。

2.11用于固紧试模螺栓的扳手、钳子,用于调节偏心块夹角的小榔头等。 3试验准备

3.1 对集料进行筛分,按预定级配配好集料。如果集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大

于37.5mm 则直接备料;如果大于 37.5mm的粒径含量超过 10% 则过37.5mm 筛备用,筛分后记录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3.2 在预定做击实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料测定其风干含水量。对 于细料,试样

应不少于100g;对于中粒料,试样应不少于 1000;对于粗粒料, 试样应不少于2000。同时测定石灰和水泥的含水量。

4试验步骤

4.1调节振动压实机上下车的配重块数、偏心块夹角和变频器的频率。对无 机结合料稳定粒

料一般选用面压力约为 0.1MPa①,激振力约6800应,振动频率为 28〜30Hz的振实条件。

注①:振动压实机依照振动压路机的压实原理设计,分为上车和下车系统,

下车质量/整车质量应在 0.6左右。一般选用上车配重为 3块、下车配重为6 块(上车配重块约4.5kg/个,下车配重块约5.5kg/个),也可以根据试验确定。

注②:该值为计算值,采用偏心块夹角为 60,振动频率为28〜30Hz时计算 获得,实测激振力与被压实材料有关,一般大于该值,也可以根据试验确定。

0

4.2 将准备好的各种粗、细集料按照预定的混合料级配配制 5〜6份,每份试 料的干质量

约为5.5〜6.5kg。

4.3 预定5〜6个不同含水量,依次相差1 %〜2%且其中至少有两个大于和 两个小于最佳含

水量。

4.4按预定含水量制备试样。

将1份试料平铺于金属盘内,将事先计算得到的该份试料中应加的水量均匀 地喷洒在试料上,用小铲将试料充分拌和到均匀状态,然后装人密闭容器或塑料 口袋内浸润备用。

应加水量可按式

f mn mw J+0.01wn

m(T 0842-1)计算。 01W

+ c 9S 陰Wn^gn — 1 +0.01wc

(T 0842-1 )

式中:m—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

m—混合料中集料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量为w_即风干含水量(% ; m—混合料中水泥或石灰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量为(% ; w—要求达到的混合料的含水量(%。

4.5 将所需要的结合料,如水泥加到浸润后的试料中,并用小铲、泥刀或其

他工具充分拌和到均匀状态。加有水泥的试料拌和后,应在1h内完成振实试验。 拌和后超过1h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稳定和石灰粉煤灰稳定除外)。

4.6 将钢模套环、钢模及钢模底板紧密联结,然后将其放在坚实地面上。将

拌和好的混合料按四分法分成4份,将对角的两份依次倒人筒内,一边倒一边用 直径2cm左右的木棒插捣。混合料应分两次装完,整平其表面并稍加压紧,然后 将钢模连同混合料放在振动压实机的钢模底板上,用螺栓将钢模底板与振动压实 机底板固定在一起。

4.7 将振动压头对准钢模后,拉动手动葫芦放下振动器,使振动压头与钢模

内的混合料紧密接触,然后取下手动葫芦吊钩,放好手动葫芦拉链。检查振动压 实机上的螺栓及相关联结处,确定没有任何物品放在振动压实机上。

4.8 启动振动压实机开关,开始振动压实。仔细观察振实压实情况,在振动 压头回弹跳起

时关闭机器,记下振动压实时间。

4.9 用手动葫芦拉起振动压头。用刮土刀或螺丝刀将已振实层的表面拉毛, 然后将剩下的

混合料加入试模中,一边倒一边用直径2cm左右的木棒插捣,整平 其表面并稍加压紧,重复上述振动试验。

4.10 振动完毕后,用手动葫芦拉起振动压头。松开钢模底板的螺栓,将钢模 连同经过振实

的混合料一起卸下。用刮土刀沿套环内壁稍稍挖松振实后的混合

料,以便使混合料与套环脱离,松开螺栓后小心扭动并取下钢模套环, 然后检查 钢模内振实后的材料高度是否合适。经过振实的混合料不能低于钢模的边缘,同 日Ou振实后的混合料也不能高出钢模边缘10mm否则作废。

4.11齐钢模顶用刮土刀仔细刮平混合料,如混合料顶面略突出筒外或有孔 洞,则应仔细刮

平或修补。拆除底板,擦净钢模外壁,称取钢模与混合料的质量

m。

4.12用脱模器推出钢模内混合料。用锤将经过振实的混合料打碎后,从其中心 部分取2000〜2500g的混合料,装人金属盆中。将金属盆连同混合料一起放人 110C的烘箱中烘干12h,测定

其含水量,并计算相应的干密度。擦净试筒,称 其质量m2。

5计算

5.1 稳定材料湿密度计算

按式(T 0842-2)计算每次击实后稳定材料的湿密度。

几^^

v

3

2

(T 0842-2 )

式中:6 —稳定材料的湿密度(g/cm);

m—与试样的合质量(g); m—试筒的质量(g); V—筒的容积(cml)

5.2材料干密度计算

按式(T 0842-3)计算每次击实后稳定材料的干密度。

r

P w

1 0.01w

d

(T 0842-2 )

式中:d稳定材料的干密度(g/cm);

:?3

几稳定材料的湿密度(g/cm);

w—定材料的含水量(%。 5.3 制图

5.3.1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在普通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干 密度一含水量

关系曲线。凸形曲线顶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稳定材料的最大干密度 和最佳含水量。

3

5.3.2 如试验点不足以连成完整的驼峰形曲线,则应该进行补充试验。 533 按上述方法测定并计算不同含水量下的试件的干密度,绘制干密度 一含水量

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压实状态下的振动压实 时间。

6结果整理

6.1混合料密度计算应保留小数点后 3位有效数字,含水量应保留小数点后 1位有

效数字。

6.2 应做两次平行试验,两次试验最大干密度的差不应超过 0.05/cm稳定细 粒

土)和0.08g/cm(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最佳含水量的差不应超过 0.5% (最 佳含水量小于10% 和1.0% (最佳含水量大于10%。

3

7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试样的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2。水泥的种类和强度等级,或石灰中有效氧化钙和氧化镁的含量( (3) 无机结合料类型及剂量; (4) 所用振动压实机的各参数; (5) 最大干密度(g/cm);

(6) 最佳含水量(%,并附振实曲线。

3

%;

8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T 0842-1。

表T 0842-1 稳定材料振动压实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料含水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样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料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料剂量(%) 校核者 _ 集料含水量(%) 试验日期 — 试验序号 加水量(g) 筒+湿试样的质量(g) 干 密 度 筒的质量(g) 湿试样质量(g) 3 1 2 3 4 5 6 湿密度(g/cm ) 3干密度(g/cm) 盒号 盒+湿试样的质量(g) 盒+干试样的质量(g) 盒的质量(g) 含 水 量 水的质量(g) 干试样的质量(g) 含水量(% 平均含水量(% 备注(振动状态)

T 0843-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圆柱形)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间接抗拉强度、室内 抗压回弹模量、动态模量、劈裂模量等试验的圆柱形试件。

2仪器设备

2.1 方孔筛:孔径 53mm 37.5mm 31.5mm 26.5mm 4.75mm和 2.36mm的筛 各1

个。

2.2 试模:细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 \"50mM 50mm中粒土,试模的直径x

高二^I00mmx 100mm;粗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 二© 150mrX 150mm适用于下列不 同土的试模尺寸如图T 0843-1所示。

2.9

^150HU/CI0

7

650HU/C 0

611图T0843-1闘柱阳试件和垫块设计尺寸(尺寸单

注:HU/C10衣示垫块和试模的配合稍度。

2.3 电动脱模器。

2.4 反力架:反力为400kN以上。 2.5 液压千斤顶:200〜1OOOkN

2.6 钢板尺:量程200mn或 300mm最小刻度Imn。 2.7 游标卡尺:量程200mm或 300mm

2.8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0.1g ;量程4OOO,感量

0.OIg。

压力试验机:可替代千斤顶和反力架,量程不小于 2OOOk,行程、速度

可调。

3试验准备

3.1 试件的径高比一般为1:1,根据需要也可成型1:1.5或1:2的试件。试 件的成型根据

需要的压实度水平,按照体积标准,采用静力压实法制备。

3.2 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可以在 50C烘箱内烘干),用木锤

捣碎或用木碾碾碎,但应避免破坏粒料的原粒径。按照公称最大粒径的大一级筛, 将土过筛并进行分类。

3.3 在预定做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料测定其风干含水量。对于细 粒土,试样应

不少于100g;对于中粒土,试样应不少于 100吨;对于粗粒土, 试样应不少于2000g。

3.4 按照本规程T 0804-1994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 干密度。 3.5 根据击实结果,称取一定质量的风干土,其质量随试件大小而变。对

50mm< 50mm勺试件,1个试件约需干土 180〜210g;对于l00mmx 100m m的试 件,1个试件

约需干土 1700〜1900g;对于 150mm x 150mi的试件,1个试件约 需干土 5700〜6000g。

对于细粒土,一次可称取6个试件的土;对于中粒土,一次宜称取一个试件 的土;对于粗粒土,一次只称取一个试件的土。

3.6 将准备好的试料分别装人塑料袋中备用。 4试验步骤

4.1调试成型所需要的各种设备,检查是否运行正常;将成型用的模具擦拭 干净,并涂抹机

油。成型中、粗粒土时,试模筒的数量应与每组试件的个数相配 套。上下垫块应与试模筒相配套,上下垫块能够刚好放人试筒内上下自由移动 (一 般来说,上下垫块直径比试筒内径小约

0.2mn)且上下垫块完全放人试筒后,试 筒内未被上下垫块占用的空间体积能满足径高比为

1:1的设计要求。

4.2 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至少应该制备 6个试件;对于无机结合料 稳定中粒土和

粗粒土,至少应该分别制备 9个和13个试件。

4.3 根据击实结果和无机结合料的配合比按式 (T 0843-1)计算每份料的加水

量、无机结合料的质量。

4.4 将称好的土放在长方盘 (约400mrK 600mM 70mm内。向土中加水拌料、 闷料。石灰

稳定材料、水泥和石灰综合稳定材料、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材料、水 泥粉煤灰综合稳定材料,可将石灰或粉煤灰和土一起拌和,将拌和均匀后的试料 放在密闭容器或塑料袋(封口)内浸润

备用。

对于细粒土(特别是黏性土),浸润时的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小 3%对于 中粒土和粗粒土,可按最佳含水量加水 ①;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加水量应比最 佳含水量小1%〜2%

注①:应加的水量可按式(T 0843-1)计算。

叽= m + 阮 901w_ “ x0.01wn- % 汉0.0佩 (T 0843-1)

J +0.01wn 1 +0.01wc y 1+0.01wn 1+0.01%

式中:m—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

m—混合料中素土(或集料)的质量(g),其含水量为Wn (风干含水量)

(%;

m—混合料中水泥或石灰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量为wc (% (水泥的wc 通常很小,

也可以忽略不计);

w—要求达到的混合料的含水量(%。

浸润时间要求为:黏质土 12〜24h,粉质土 6〜8h,砂类土、砂砾土、红土 砂砾、级配砂砾等可以缩短到 4h左右,含土很少的未筛分碎石、砂砾及砂可以 缩短到2h。浸润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4.5 在试件成型前1h内,加人预定数量的水泥并拌和均匀。在拌和过程中, 应将预留的

水(对于细粒土为3%对于水泥稳定类为1%〜2%加人土中,使混 合料达到最佳含水量。拌和均匀的加有水泥的混合料应在 1h内按下述方法制成 试件,超过1h的混合料应该作废。其他结合料稳定材料,混合料虽不受此限, 但也应尽快制成试件。

4.6 用反力架和液压千斤顶,或采用压力试验机制件。

将试模配套的下垫块放入试模的下部,但外露2cm左右。将称量的规定数量 m2的稳定材料混合料分2〜3次灌人试模中,每次灌人后用夯棒轻轻均匀插实。 如制取 mm< 50mm的小试

件,则可以将混合料一次倒人试模中,然后将与试模配 套的上垫块放人试模内,也应使其外露

2cm左右(即上、下垫块露出试模外的部 分应该相等)。

4.7 将整个试模(连同上、下垫块)放到反力架内的千斤顶上(千斤顶下应 放一扁球座)

或压力机上,以1mm/min的加载速率加压,直到上下压柱都压人试 模为止。维持压力2min。

4.8 解除压力后,取下试模,并放到脱模器上将试件顶出。用水泥稳定有黏 结性的材料

(如黏质土)时,制件后可以立即脱模;用水泥稳定无黏结性细粒土

时,最好过2〜4h再脱模;对于中、粗粒土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也最好过2〜 6h脱模。

4.9 在脱模器上取试件时,应用双手抱住试件侧面的中下部,然后沿水平方 向轻轻旋转,

待感觉到试件移动后,再将试件轻轻捧起,放置到试验台上。切勿 直接将试件向上捧起。

4.10 称试件的质量m,小试件精确至0.0lg,中试件精确至O.OIg,大试件 精确至0.1g。

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高度 h,精确至0.1mm检查试件的高度 和质量,不满足成型标准的试件作为废件。

4.11 试件称量后应立即放在塑料袋中封闭, 并用潮湿的毛巾覆盖,移放至养 生室。 5计算

单个试件的标准质量:m。二v \"max V wopt

(T0843-2)

考虑到试件成型过程中的质量损耗,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试件的质量可增加

0〜2%即:

= mt (^ )

I

(T 0843-3 ) 乩 (T 0843-4)

每个试件的干料(包括干土和无机结合料)总质量:mi

1 + W°pt

每个试件中的无机结合料质量:外渗法 mz^m,

1 +a

(T 0843-5) (T 0843-6)

内掺法 m,二 m :

每个试件中的干土质量: 讥=m - m2 每个试件中的加水量:m^ -(mb m3) Wopt 验算:m0 =叫讥叫 式中:V —试件体积(cni);

(T

(T 0843-8)

(T

0843-7)

0843-9)

VUt—混合料最佳含水量(% ;

:'max —混合料最大干密度(g/cm?);

厂混合料压实度标准(%;

m0、m0 —混合料质量(g);

m—干混合料质量(g); m—无机结合料质量(g); m—干土质量(g);

-—计算混合料质量的冗余量(% ; :—无机结合料的掺量(% ;

m—加水质量(g)。

6结果整理

6.1小试件的高度误差范围应为-0.1〜0.1cm,中试件的高度误差范围应为 -0.1〜0.15cm,大试件的高度误差范围应为-0.1〜0.2cm。

6.2 质量损失:小试件应不超过标准质量 5g,中试件应不超过25g,大试件

应不超过50g,,

7 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T 0843-1

表T 0843-1 稳定材料圆柱形试件成型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质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含水量(%) 试件压实度(%) _______________ 试验人员 混合料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料类型及剂量(% ____________

3

最大干密度(g/cm) ____________ 试件标准质量(g) 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 直径(mr) 编号 高度(mm 质量 (g) 误差 (g) 1 2 3 4 5 6 T 0845-2009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养生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1.1 本方法适用水泥稳定材料类和石灰、二灰稳定材料类的养生

1.2标准养生方法是指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在规定的标准温度和湿度环境 下强度增长的过

程。快速养生是为了提高试验效率,采用提高养生温度缩短养生 时间的养生方法。

1.3 本方法规定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标准养生和快速养生的试验方法和 步骤。在采用

快速养生时,应建立快速养生条件下与标准养生条件下,

混合料的

强度发展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标准养生的长龄期强度对应的快速养生短龄期。

2仪器设备

2.1 标准养护室:标准养护室温度 20C± 2 C,相对湿度在95%以上。

2.2 高温养护室:能保持试件养生温度 60C±「C,相对湿度95%以上。容 积能满足试验要

求。

3试验步骤

3.1 标准养生方法

3.1.1 试件从试模内脱出并量高称质量后,中试件和大试件应装人塑料袋 内。试件装人

塑料袋后,将袋内的空气排除干净,扎紧袋口,将包好的试件放人 养护室。

3.1.2 标准养生的温度为20C± 2 C,标准养生的湿度为》95%试件宜放 在铁架或木架

上,间距至少 10〜20mm试件表面应保持一层水膜,并避免用水 直接冲淋。

3.1.3 对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标准养生龄期是 7d,最后一天浸水。对弯 拉强度、间接

抗拉强度,水泥稳定材料类的标准养生龄期是 90d,石灰稳定材料 类的标准养生龄期是

180d。

3.1.4 在养生期的最后一天,将试件取出,观察试件的边角有无磨损和缺 块,并量高称

质量,然后将试件浸泡于 20C± 2C水中,应使水面在试件顶上约 2.5cm。

3.2 快速养生方法

3.2.1 快速养生龄期的确定

(1) 将一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在标准养生条件下(20C± 2C,湿度》 95%养生180d

(石灰稳定类材料养生180d,水泥稳定类材料养生90d)测试抗 压强度值。

(2) 将同样的一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在高温养生条件下( 60°C± 1°C, 湿度》

95%下养生7d,14d,21d,28d等,进行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试验, 建立高 温养生条件下强度一

龄期的相关关系。

(3) 在强度一龄期关系曲线上,找出标准养生长龄期强度对应的高温养生 的短龄期。并以此作为快速养生的龄期。

3.2.2 快速养生试验步骤

(1) 将高温养护室的温度调至规定的温度 60C± 19C,湿度也保持在95% 以上,并能自动控温控湿。

(2) 将制备的试件量高称质量后,小心装人塑料袋内。试件装人塑料袋后, 将袋内的空气排除干净,并将袋口扎紧,将包好的试件放人养护箱中。

(3) 养生期的最后一天,将试件从高温养护室内取出,晾至室温(约 2h), 再打开塑料袋取出试件,观察试件有无缺损,量高称质量后,浸人

20C± 2C恒

温水槽中,水面高出试件顶2.5cm。浸水24h后,取出试件,用软布擦去可见自 由水,称质量、量高后,立即进行相关的试验。

4结果整理

4.1如养生期间有明显的边角缺损,试件应该作废。

4.2 对养生7d的试件,在养生期间,试件质量损失应符合下列规定:小试件 不超过1g;中

试件不超过4g;大试件不超过g。质量损失超过此规定的试件, 应予作废。

4.3 对养生90d和180d的试件,在养生期间,试件质量的损失应符合下列规 定:小试件

不超过1g;中试件不超过l0g ;大试件不超过20g。质量损失超过此 规定的试件,应予作废。

5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材料的颗粒组成;

(2) 水泥的种类和强度等级,或石灰的等级;

(3) 重型击实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9/cm); (4) 无机结合料类型及剂量;

(5) 试件干密度(保留小数点后 3位,g/cm3)或压实度; (6) 该材料在高温下龄期与强度的对应关系; (7) 与标准长龄期强度所对应的快速养生的龄期。

3

6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根据所养生的试件类型,采取相应的梁式试件和圆柱形试 件的记录表格。圆柱形试件养生记录见表 T 0845-1。在记录内容里增加养生的 起始日前和终止日期,养生的温度、湿度和养生结束后的试验内容。

表T 0845-1稳定材料园柱形试件养生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料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质类型 结合料类型及剂量(%

续上表

最佳含水量(% 试件压实度(% 养生开始日期 养生温度 试验人员

直径(mm 编号 最大干密度(g/cm) 试件标准质量(g ) 饱水日期 养生湿度 试验目的

高度(mm 平均 3

质量 平均 (g) 误差 (% 1 2 3 1 2 3 1 2 3 4

饱水前质量和尺寸

1 2 3 4

饱水后质量和尺寸

1 2 3 4 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

T 0805 —1994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包括稳定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 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仪器设备

2.1 标准养护室。

2.2 水槽:深度应大于试件高度50mm

2.3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也可用路面强度试验仪和测力计):压力机应符合 现行《液压式

压力试验机》(GB/T 3722)及《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GB/T2611) 中的要求,其测量精度为土 1%同时应具有加载速率指示装置或加载速率控制装 置。上下压板平整并有足够刚度,可以均匀地连续加载卸载,可以保持固定荷载。 开机停机均灵活自如,能够满足试件吨位要求,且压力机加载速率可以有效控制 在 1mm/min

2.4 电子天平:量程15kg,感量0.1g ;量程4000,感量0.01g。 2.5 量筒、拌和工具、大小铝盒、烘箱等。 2.6 球形支座。 2.7 机油:若干。 3试件制备和养护

3.1 细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 ,50mm< 50mm中粒土,试模的直径X高 =lOOmmx lOOmm;粗粒土,试模的直径 X 高 =150mnX 150mm

3.2 按照本规程T 0843 —2009方法成型径高比为1:1的圆柱形试件。 3.3 按照本规程T 0845 —2009的标准养生方法进行7d的标准养生。

3.4 将试件两顶面用刮刀刮平,必要时可用快凝水泥砂浆抹平试件顶面。 3.5 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每组试件的数目要求为:小试件不

少于6个;中试件不少于9个;大试件不少于13个。

4试验步骤

4.1 根据试验材料的类型和一般的工程经验,选择合适量程的测力计和压力

机,试件破坏荷载应大于测力量程的 20%且小于测力量程的80%球形支座和上 下顶板涂上机油,使球形支座能够灵活转动。

4.2 将已浸水一昼夜的试件从水中取出,用软布吸去试件表面的水分,并称 试件的质量m4o

4.3 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的高度h,精确至0.1mmo

4.4将试件放在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或压力机上,并在升降台上先放一扁球 座,进行抗压试

验。试验过程中,应保持加载速率为 的最大压力P(N)。

1mm/min记录试件破坏时

4.5 从试件内部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经过打破),按照本规程T 0801 —2009 方法,测定

其含水量功。

5计算

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按式(T 0805-1)计算。

P Rc

A

(T 0805-1 )

式中:R—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P—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N); A—试件的截面积(mm ;

1 2 A = D

4

D—试件的直径(mm)

6结果整理

6.1 抗压强度保留1位小数。

6.2同一组试件试验中,采用3倍均方差方法剔除异常值,小试件可以允许 有1个异常

值,中试件1〜2个异常值,大试件2〜3个异常值。异常值数量超过 上述规定的试验重做。

6.3 同一组试验的变异系数 CV (%符合下列规定,方为有效试验:小试件 CV< 6%;中试

件CVW 10%大试件CV< 15%如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小于 规定的值,则应按允许误差10唏口 90%概率重新计算所需的试件数量,增加试件 数量并另做新试验。新试验结果与老试验结果一并重新进行统计评定, 系数满足上述规定。

直到变异

7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材料的颗粒组成;

(2) 水泥的种类和强度等级,或石灰的等级; (3) 重型击实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g/cm); (4) 无机结合料类型及剂量;

(5) 试件干密度(保留3位小数,g/cm)或压实度; (6) 吸水量以及测抗压强度时的含水量(%; (7) 抗压强度,保留1位小数;

(8) 若干个试验结果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平均值 Rr,、标准差S变异系数

3

3

C和 95%保证率的值 Ro.95(Rco.95=Rc-1.645S)。 8记录

本试验的记录格式见表T 0805-1 o

表T 0805-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件尺寸(cm) __________________ 养生龄期(d) ___________________ 加载速率(mm/min ________________ 试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段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料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料剂量(% __________________

最大干密度(g/cm) ____________

试件压实度(% 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件号 试件制备方法 制件日期 养生前试件质量m (g) 浸水前试件质量m (g) 浸水前试件质量m (g) 养生期间的质量损失*m2-ms (g) 吸水量m-ms (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