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语文读写优化学案(第434期)

来源:汇智旅游网
高一语文读写优化学案

(第434期)

【诗词原文】

秋暮吟望 赵执信 【注】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诗作赏析】

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尤其是颔联中“常”“偏”两字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在喝闷酒,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北斗七星已经低落打横,却连看都懒得看。

【读后思考】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原文】

(一) 还在吗 许仙

1

江安新去县城赴任那天,江溪送他下山。江安新几次请他回吧。江溪只顾闷头走路,下了七里坡,递给江安新一包东西,说遇到难事,先看看它。

江溪再见到儿子,已在电视上。

江安新下乡,在走路。江安新又下乡,在走路。 老伴儿心疼地说他黑了、瘦了。 江溪说我就怕他白了、胖了。

一晃半年过去,电视上的儿子在开会,在讲话。又在开会,又在讲话。 老伴儿笑道:“儿子变漂亮了。” 江溪皱眉道:“他变了。”

江溪打电话给江安新。他在忙,说等会儿回。半夜里,江安新才来电,问有啥事吗? 江溪问你怎么老在开会?江安新笑笑,说工作。江溪问东西还在吗?江安新说在,他没穿在身上,但时刻穿在心上,请他放心。江溪说那就好。江安新说过几天他要去莲花镇,路过家。

第五天一早,江溪和老伴儿就等在七里坡下的公路口,等来一辆银灰色面包车。江安新拎下大包小包的,说给二老补身体的。江溪问他哪来的?江安新说是自己买的。他就板起脸说,花这个钱做啥?老伴儿把家里的笋干、石耳和高山茶给儿子。江安新谢过母亲,说他就爱吃这些。江安新要走了,江溪叫住他,问没忘吧?江安新摸出皮夹,抽出一张照片给他看,不敢忘。

江溪把儿子给的,送给了村里刘奶奶、李奶奶和张大爷。

第二年春节,江安新没回老家过年,只回来了儿媳和孙子。老伴儿有些难过,江溪就数落她,有啥难过的,你没见他正忙着吗?是啊,江安新不是去这个村验收精准扶贫了,就是上那个村慰问老兵困难户了。有乡亲说他咋不来自己村扶贫送温暖呢?好处都让其他村得了,徒有县长村的虚名。开春后,赵主任在电话里汇报完工作后,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提了乡亲的意见,江安新停顿了片刻后就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江安新把全县环境整治动员部署现场会开到大岩村。大岩村固然好山好水,但一度为了抓经济效益,办了不少垃圾厂,污染严重,被江安新点名批评。赵主任叫苦不迭,在现场会上立下军令状,限期整治,谁叫他管辖的是县长村呀,要作全县的表率,那是必须的。

县里有个旅游开发大项目,赵主任志在必得,拉上江溪直奔县城。江安新请他们家里等,让媳妇整了桌好菜,他拨冗回家,陪父亲和村主任。酒过三巡,赵主任借酒壮胆,说明来意。江安新笑而不语。江溪问他东西在吗?江安新说在。江溪叫他拿来。江安新去房拿给他。江溪抖开这件泛黄的补丁加补丁的老棉袄,告诉儿子,自己是个孤儿,当年病倒在雪地里,要不是住在村口的陈奶奶救他,他早就没命了。这件老棉袄还是陈奶奶让她老伴儿从身上剥下来,亲手给他穿上的。

江溪将老棉袄上一块块补丁指给江安新看,这块是李奶奶补的,那块是张奶奶补的……他说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乡亲们对他恩重如山;他说做人不能忘本,要帮就要帮那些最困难最需要的乡亲。

见江溪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赵主任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就等着好事进村。谁知发财的大项目跑去邻村,傻眼了。江安新打电话对父亲说抱歉。江溪说他做得对,那个村比咱们村穷,比咱们村更需要发展。

第三年冬天,江溪在山上跌伤,送去县人民医院。两天后,江安新从外地考察回来就直奔医院。江溪见到儿子,就埋怨这病房不对劲,让他换病房。江安新请他放心,医疗费他付,决不贪公家一分钱。李院长告诉他,伯父的跌伤倒不是问题,但他是肝癌晚期,全身扩散。江安新问还有多久?李院长说最多半年。

2

这天夜里,江安新坐在书房地板上,抱着老棉袄哭泣。 妻子打亮灯问,你怎么连灯都没开?

江安新抹干眼泪,让她有空多去陪陪父亲。

妻子每天都去病房服侍公公,每天换着花样送吃的。接近年边,昏迷的江溪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儿不放。老伴儿抹着泪,对儿媳妇说:“马上就要过年了,你公公想回家过年,就随他的心愿吧。”儿媳妇打电话给江安新,第二天开私家车送公公回家。

大年三十,江安新破天荒带着老婆儿子早早地回到大岩村,家里可热闹了。江溪有了精神,叫老伴儿扶他坐起来,枯槁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吃过年夜饭,江安新留在父亲房里,江溪伸出手来,吃力地比画着,两片薄薄的干瘪破裂得像松树皮的嘴唇不停地抖索。江安新握住父亲的手,俯下身去,将耳朵贴到他嘴唇上,听到父亲用微弱的声音说:“托XX的福,托共产党的福,过上了大半辈子的好日子。我走了,什么都不要搞,不要浪费一分钱……”江安新含着泪,频频点头。

“还在吗?” “在。”

(选自《啄木鸟》2020年第5期,有改动)

【读后思考】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叙述江溪送别儿子上任时交给他一包东西,让他遇到难事先看看它,设置悬念,下文则写到江溪讲老棉袄的故事,照应上文,体现了叙事的匠心。

B. 母亲看见儿子黑了、瘦了表示心疼,父亲则怕他白了、胖了;母亲为儿子变漂亮而高兴,父亲则为此担忧:在对比中突出了母亲的糊涂和父亲的清醒。

C. 小说描写人物细腻,比如描写江安新聆听父亲微弱的声音时,使用“握”“俯”“贴”“含”“点”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他的动作和神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 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语言,但注重写情,写乡亲们对孤儿的关怀,江安新夫妻和父母互相理解、关爱,江溪对党的感恩等,很有感染力。

2. “还在吗?”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简要分析。

3. 江安新身上体现了哪些做人为官的高贵品质?他能保持本色,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原文】

(二)

“年轻态”艺术创作生产的审美迷误与价值复位

彭文祥

在艺术创作生产中,接受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接受者的地位、意义极大彰显,使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及其审美趣味、爱好,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尤其是,基于庞大的数量、强劲的消费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年轻”受众日益扮演着带动、示范乃至引领的角色,其作用已覆盖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等各环节,渗透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意旨等各层面,成为了艺术创作生产中举足轻重的要素。

如果说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超越,那么,

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和嬗变,而“年轻态”恰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鲜明突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并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时尚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在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那种将青春偶像剧的叙事逻辑无边界泛化、无辨别同化,乃至假“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着实需要我们高度警醒、深入思考。

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IP效能、翻拍经典没有问题,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理所当然,选用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也无可厚非。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既在主流价值叙事的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还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比如,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将人物置于乱世背景下,让怀揣“匡扶正义”理想的年轻人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作出忠于信仰的选择。

然而,同为“年轻态”创作生产的《雷霆战将》缘何遭多方诟病?在个案所折射的普遍性、反思性意义上,“雷剧”标签、偶像剧套路等都是症候,依据“症候”,我们可以深究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择要说来,有三方面突出表现:

一是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浅表性误判。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鉴别和表达不可想当然,不可将青春元素标签式粘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审美时尚的当代性和艺术表达更多地在于优秀的创作者依凭敏锐的感觉,通过对时代生活中诸多片段、瞬间、偶然的捕捉,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生命意蕴的内在光辉。

二是对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悬浮式误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然而一些抗日题材的艺术作品脑洞大开,或脱离史实,或违背常理,致使艺术创作悬浮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上。事实表明,展现历史真实的前提是正确了解历史,呈现艺术真实的前提是尊重历史真实,“年轻态”创作生产理应顺应势之所至,讲求“事、理、情之所为用,使作品充盈抗战精神的浩瀚之气。

三是资本逻辑的僭越性误植。近年来一些“年轻态”创作生产存在不少怪现象,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资本逻辑的侵蚀、僭越显而易见。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在这种意义上说,“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的潜能,就越需要自觉恪守“美”的规定性,越需要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以免创作生产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也以免艺术在舍本求末中沦为蛋糕上的酥皮。

【读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接受的地位、意义得到了极大彰显,接受者者必须高度关注创作者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

B.“年轻”受众数量庞大、消费能力强劲、影响力巨大,日益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其作用覆盖面广,渗透层面多。

C.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超越了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引起了文化范式的转换和嬗变。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创作者因为拥有敏锐的感觉,能够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的表象折射着生命的光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整体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逐层深人;在探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亦是层层深人,从现象到本质。

B.文章三、四段在论证“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

4

标准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富有说服力。

C.文章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揭示现象的基础上,也具体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照应了题目中的“价值复位”。

D.文章末尾处用“蛋糕上的酥皮”为喻,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创作生产陷人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艺术创作舍本求末的现象。

3.下列关于原文艺术创作“年轻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轻态”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突出而鲜明的特征和发展趋向,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时尚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B.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要警惕那些假“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

C.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IP效能、翻拍经典、启用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等做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发展,让人耳目一新。

D.“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潜能,自觉恪守“美”的规定性、重视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5

答案:

1.【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 ;“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心境”,即心情。分析诗人的“心境”,先要整体把握诗人呈现的思想情态(旷达、闲淡、落寞、惆怅等),再围绕诗人的这种“心境”的变化,简析各联内容,指出诗人流露的具体思想情绪。

(一)

1. B.“母亲的糊涂”分析错误,母亲的表现纯粹是出于对儿子的慈爱。 2. 包袱里的老棉袄还在不在?提醒江安新不要忘了家里经历过的困苦。

我交代你的话还记在心里吗?提醒江安新在任上不要忘了乡亲的恩情和父亲的感念。 做人做官之本还记得吗?提醒江安新不要忘本。

3.(1)高贵品质:孝顺父母;勤政务实,公正廉明。 (2)内在原因:不忘本,一直让本心“在”。

外在原因:父亲对他的关心、教导和提醒,时时警醒他;父亲的善良、耿直、无私、感恩的情怀影响了他;乡亲们救助父亲的恩德感动了他。。 (二)

1.B【解析】A.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C.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D.原文说的是优秀的创作者,“瞬间的表象折射着生命的光辉”与原文不符

2.A【解析】文章中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的三个表现部分,是并列关系 3.C【解析】原文说是“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