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结合《患者安全目标》,特制定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具体如下: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一) 定义
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1.Ⅰ级事件(警告事件)—— 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分三个级别:
(1)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2)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3)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重度残疾或死亡。 2.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3.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4.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未形成事实。
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必须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卫生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主动性和非处罚性的特点。 1、主动性:医院倡导各科室、部门和个人自愿参与,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2、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三、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 (一)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事件,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同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至医务科或护理部;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Ⅲ、Ⅳ级事件时,当事人需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在1-2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交至医务科或护理部,并提出初步的质量改进建议。 (三)医务科、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与相关科室共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在7个工作日内提出建议,反馈给科室,督促相关科室限
期整改。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备案,每季度进行总结,依据评定标准,提出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上报院长办公会决议。 四、奖惩制度
1、主动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并积极整改的科室与个人,视情节轻重可减轻或免于处罚。如上报的事件对科室或医院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上的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者,每次给予100~200元奖励。
2、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Ⅲ-Ⅳ级)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主管部门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视情节轻重给予300-500元的处罚;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Ⅰ-Ⅱ级)另按本院医疗纠纷处置办法处罚。
3、发生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个人或科室取消评优资格。
七、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XXXXXXX医务科 二0一二年七月一日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处理流程图
Ⅰ、Ⅱ级事件,立即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当事科室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医疗质量安全Ⅲ、Ⅳ级事件,当事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1-2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质量安全(不科室主任、护士长,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发现不良事件或不良事件责任人,立即报告 职能部门与相关科室共同分析问题,并在7个工作日内提出建议,反馈给科室 从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上进行有针对性改医务科、护理部组织全院医疗、护理人员分享医疗安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总结,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上报院长办公会,落实奖罚
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事件发生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A.患者资料 1.性别: 男 女 2.年龄: 3.职别: 4.诊疗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5.临床诊断: 6.在场相关人员或相关科室: B.不良事件情况 7.事件发生场所: 急诊 门诊 住院部 医技部门 行政后勤部门 其它 8.不良后果: 无 有 (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 9. 事件经过(可另加附页): C.不良事件类别 信息传递错误事件:医师、护理、医技判定意见错误、医嘱错误(口头及书面)、其它传递方式错误 治疗错误事件:患者、部位、器材、剂量等选择错误;不认真查对事件 方法/技术错误事件:遗忘、未治疗、延期、时间或程序错误、不必要的治疗、灭菌/消毒错误、体位错 营养与饮食事件: 如饮食类别错误、未按医嘱用餐或禁食等 物品运送事件:如延迟、遗忘、丢失、破损、未按急需急送、品种规格错误等 放射安全事件:如放射线泄露、放射性物品丢失、未行防护、误照射等 诊疗记录事件:包括诊疗记录丢失、未按要求误等 药物调剂分发错误事件:医嘱、处方、给药、调剂等不良事件 输血事件:医嘱、备血、传送及输血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 设备器械使用事件: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 导管操作事件:静点滴漏/渗、导管脱落/断裂/堵塞、连接错误等 医疗技术检查事件:检查人员无资质、标本丢失或弄错标本、试剂管理、医疗信息沟通错误;迟报、漏报、错报结果等 基础护理事件:如摔倒、坠床、误吸、误咽、未按医嘱执行禁食/禁水、无约束固定、烧烫伤事件等 记录、记录内容失实或涂改、无资质人员书写记录等 知情同意事件:如知情告知不准确、未行知情告知、未告知先签字同意、告知与书面记录不一致、未行签字同意等 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时间。 医护安全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接触化疗药、传染病等导致损害的不良事件; 不作为事件:医疗护理工作中已发现问题,但未及时处理及汇报,导致的不良后果加重等事件 其它事件:非上列之异常事件。 D.不良事件的等级 Ⅰ级事件 Ⅱ级事件 Ⅲ级事件 Ⅳ级事件 E.事件发生后及时处理与分析 导致事件的可能原因(可另加附页): 事件处理情况(提供补救措施或改善建议)(可另加附页): F. 不良事件评价(主管部门意见陈述)(可另加附页) G.持续改进措施(主管部门或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填写)(可另加附页) H.选择性填写项目 报告人: 医师 技师 护理人员 其他 当事人的类别: 本院 进修生 研究生 学生 不详 职称: 高级 中级 初级 士级 报告人签名: 科室: 联系电话: Emai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