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教学有效性误区和诊断

来源:汇智旅游网


阅读教学有效性误区和诊断

【现状一】是自主学习,还是放任自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课例:《东方之珠》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美呢?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少数几个学生独立地读起来,多数同学开始“拉郎配”,嘻嘻哈哈的。笔者附近的一名学生说:“海豚表演好玩。”另一个问:“你见过海豚吗?”讨论内容与教学无关。还有一部分同学干脆坐着没事干)

接下来,教师又根据学生的自由组合,把学生分成“浅水湾组”“海洋公园组”“铜锣湾组”和“香港夜景组”进行分组讨论,并说:“你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课堂又开始沸沸扬扬起来了……

【诊断】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多数学生在玩,不知干什么,这种教师已经“淡化出场”的教学,就是“自主学习”吗?这种“拉郎配”就是合作吗?这种“嘻嘻哈哈”或“没事干”就是探究吗? 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如果脱离教师主体,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

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如果都让学生“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那还要教师做什么?还要教学做什么?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既不能让“学”围绕着“教”转,也不能让“教”围绕着“学”转。要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两个主体应在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在这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现状二】是整合资源,还是故弄玄虚?

“标准”强调“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课例:《敦煌莫高窟》教学片段简述

上课了,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大体了解后,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要想深入了解莫高窟,可以用什么方法?”同学们说出了读课文、查阅课外书、上网、看影碟等方法。“现在同学们最想干什么?”“看影碟!”(学生异口同声)

看完影碟后,交流课前从书上、网络上查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有风土人情介绍、地形地貌介绍,甚至连旅行路线介绍也进了课堂。这个环节用了25分钟,评选出多名“信息之星”。

终于读书了。读到第3自然段,教师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给画面配音。学生不是读快就是读慢,直到第六个同学,才读得图文相符,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诊断】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课本还是教学的首要凭借。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忽视对语言的积累运用,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挤占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和热爱。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现状三】是发散思维,还是天马行空?

“标准”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例:《秦始皇兵马俑》教学片段

师: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者。 ……

对于学生求异思维所得出的每种答案,教师都大加赞赏,即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偏差时,教师也持肯定赞扬态度,以证明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让同学们鼓掌表扬。

【诊断】这样的阅读教学叫做有创意的阅读吗?教学能这样无止无休地发散下去吗?对学生在发散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不需要指正吗?

真正的“发散”,首先要设置有质量的问题(即发散点)让学生思考。上面案例的发散点选得不准,教学进入总结阶段,应该让学生“怎么认识兵马俑”,而不是让学生“感谢谁”。这种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天马行空般乱发散,从而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简单化、文本人文价值的“虚化”。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散”不应一概赞同,应及时予以客观评价。学生说:“感谢秦始皇”,可历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马俑并不是为了保存文物,而是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势。再说他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惫、民不安生是一种历史罪恶而不是历史功勋,这些不给学生指出来行吗?教师应认真钻研教

材,不能一味求新而设计“伪话题”,不能站在成人角度而设计“评判题”,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而设计“百科题”。应该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然后组织学生好好交流,该引的引,该点的点,该导的导,该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的发散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对话,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有利于通过对话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引导到体验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上来。 【现状四】是平等对话,还是简单对答?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课例:《埃及的金字塔》教学片段 师:金字塔在哪国的首都? 生:在埃及的首都。 师:金字塔怎么样?

生: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师:金字塔是谁的坟墓? 生: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师:它为什么被称为金字塔?

生: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

【诊断】“标准”所提倡的对话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阅读是读者与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第二,教学是教师

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对话”的实质是师生脑海中固有的知识、经历、观念、信息与文本的碰撞,是指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可以说,对话是一种知识和理性上的补充,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是一种富有诗意精神上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命的共享。师生与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对话,构建了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与学生对话,创造了情感交流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撞出了生命相互促进的火花;学生与自己对话,促成了反躬自省、化合新质的机遇。可见,对话具有生成新的生命的特质,绝不是对课本语句简单的问答。

对话一定要具有真正的意义:或者开阔见闻,或者增强技能,或者提高认识,或者升华精神。对话设置要有思考深度的话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可设计“埃及法老胡夫,我要对你说”“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表现在哪些方面”“金字塔的建造表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怎样的智慧”等等问题。其次,可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言说,这样便于学生反观自己,升华自己。比如,“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等等。这样的话题较有深度,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