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大
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在笔者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 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一)平等观念
佛教在印度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印度历史上通常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产生较早(早于佛教)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及后来由其演变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历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婆罗门教反映了印度社会里四种姓中的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意识形态。这种宗教主张:吠陀是天启的,祭祀是万能的,婆罗门种姓是至上的。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印度社会中流行的伦理思想是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它在总体上要维护种姓制度,坚持在诸种姓中婆罗门第一,下等种姓要服从上等种姓。这种状况一直到了佛教产生后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克己观念
这里所谓“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别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识。“克己”是我们在此处对佛教这方面伦理观念的概括。佛教学说中与克己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己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例如佛教有关“三毒”的理论、有关“三学”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克己的观念。
(三)慈悲利他观念
佛教讲“平等”,讲“克己”,就自然也要讲“慈悲利他”。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讲的,而“利他”则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强调的。
慈悲也可分开讲,“慈”指使众生快乐,给他们幸福,“悲”指去除众生的苦恼,使之摆脱痛苦。《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佛教的文化源于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正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圭峰宗密禅师也说过“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所以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近代以来,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古老的东方和中国,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佛教文化具有的宽容性与开放性,不仅应当体现在尊重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上,也应当体现在容纳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比如科技文化和其它宗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上。佛教确实应当发展成为一种“非宗教非哲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引领潮流的作用。因为,正如众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人类文明如果向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发展,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当今西方文明面临诸多危
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应当是由外求转向内求,以改善人类身心素质、挖掘人类生命自身的潜能为方向,由修心、修身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并最终走向和谐。
以下就是我对佛教文化的个人理解以及看法。我想从“行善”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来解释佛教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外在层次上说,“行善”指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而从内在层次上说,“行善”指从内心上追求真善美,从精神上进行道德约束。
而佛教是一种有关“心”的宗教。它认为人的意念从心中生,善恶由心中发。真象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佛家对行善积德的释义为: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哪方面的污染比较严重了。
大致上菩萨六度就是六种不同的方法: 1:布施能度悭贪
2:持戒能度毁犯 3:忍辱能度嗔恚 4:精进能度懈怠 5:禅定能度散乱 6:般若能度愚痴。
通过这六种方法的修学运用,能使人远离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永恒安乐彼岸。
也就是讲真正行善积德 ,不在乎外在形式, 关键是自己性德的提升, 这才是比较重要的。
此外,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生死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我们自己施加给自己的一种规范的无形的约束。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边。概括地说种善因得福报,种恶因得苦果。佛说:“行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做人,下品十善做阿修罗;犯上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堕俄鬼,下品十恶沦畜生”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动力;六道轮回是十恶十善应得的结果(报应)。人生本是业报(因果)相续,不是你老死就没事了,轮回无尽;人生不过是借路走一程,借一付皮骨而己,灵魂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做的善恶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做的善恶带到后世去。
关于果报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现报。即做即报、现在做善事,现在享福报;现在做坏事,现在受恶报。
(二)生报(跨越一生)即今生做好、做恶;来世受福报、苦报。 (三)后报。既现在作善、做恶。到第三、四世,乃至百千万劫后;才受到善报、恶报;后报,虽然早迟不定,但只要种下业因;没有不受报应的。
所以在佛教文化中一个人相貌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苦,世运的盛衰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自己种的因迟早总会由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不过在我们对果报恐惧同时,佛也告诉人们:行善积德可以还业,可以减少果报。这便是让人们真正从心底向善,是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的一种约束。
现代世界飞速发展,科技的发达使人类物质享受超过了精神生活,这造成人类心灵的空虚。如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中的思想能让人心如止水,淡泊名利,不再疯狂的执着于物质的追求。当代的人们在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时,更需要这种修行来充实精神世界,净化心灵。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它既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能稳定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我们推崇佛教,并不是说应当迅速将佛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普遍的信仰去推广开来。佛教的法缘是一个大因缘,佛教是否普及、普及到什么程度,乃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且,实际上,不管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想要以某一种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来统御人类的思想行为,是很不现实的,有时侯还是有害无益的。但是在现
今——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重视发掘佛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论如何,对于人来说,精神上、道德上的信仰,永远是人生的归宿与支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