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日出》的不同戏剧结构
京味小说的特点
《原野》与尤金奥尼尔的关系。
毛泽东讲话对延安文学及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胡风文艺思想
冯至的十四行诗
杨朔的散文模式(及刘白羽、秦牧各自作品特点)
西方文学对中国八十年代文坛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的特点。
《许三观卖血记》作品冷漠叙事
《白鹿原》和《红旗谱》比较
四十年代小说概述
韩少功“文化批判”
1
如何理解《日出》的宿命观与古希腊悲剧之间的关系?
名词解释
双百方针 七月诗派 新写实小说 战国策派
老舍京味小说的特点
1、运用北京语言。采用经他加工提炼过后的北京口 语,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平易,又有亲切新 鲜恰当活泼的味儿。
2、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
3、以北京的环境和民俗为背景。北京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文化古城,可以说老舍小说的主角 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
4、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 统一和融合中获得了自然精湛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北方土语那种表层的追求所能达到的,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的深刻理解与情愫。
如何理解《日出》的宿命观和古希腊悲剧之间的关系?
古希腊人一方面看重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把神的意志凌驾于人之上。古希腊的悲剧性也就主要体现在命运的不可逆转与人的自由意志的抗争,表达人对命运的困惑和对人的
2
自身价值的探究,人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是古希腊悲剧创作的焦点。因此,对命运的反抗和命运的不可违抗成为古希腊悲剧的中心主题之一。曹禺在《日出》中对命运主宰的理解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一脉相承。从翠喜到小东西到陈白露,他们每个人都挣扎在命运的浊流中,盲目地企图拯救自己,但却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淖里。其悲剧是黑暗的社会对人的精神要求的毁灭,曹禺通过对众多人物的不幸命运的抒写以及悲剧人物同命运的抗争使我们看到命运的残忍和冷酷。此外,在人物性格方面,曹禺也赋予小说人物同古希腊人一样敢爱敢恨的自然人格魅力。
《原野》与尤金奥尼尔的关系?
《原野》创作特别是第三幕描写仇虎在森林里逃跑的幻觉描写,吸收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琼斯皇》的表现主义艺术。表现主义认为,人的根本的真实存在于他的心灵内部,在他的精神、情感、欲望、幻想、潜意识里。表现主义重人的主观冲动甚于客观现实,将人的主观感觉外部化、戏剧化,强烈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二者在戏剧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由于借鉴了表现主义,曹禺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仇虎内心悲剧的冲突,显示了其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他在种种幻觉纠缠下拼命挣扎、苦斗,反抗意志愈益顽强。
冯至的十四行诗
四十年代诗歌创作中的沉思因素渐渐增强,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面对苦闷抑郁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着追求。冯至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其《十四行诗》,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等作品,在存在的自我承担和生命的相互关怀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存在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几只出生的小狗》《我们来到郊外》则表达了对民族危机警醒和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的
3
坚定信念。他虽采取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却并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在采用“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了语调的自然,这表明了中国现代诗人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消化外来艺术影响的能力,都已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论述题
五六十年代文学的成就和不足 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总体在曲折中前进。这个时期由于政治背景的特殊性,文学作品表现出独特的时代性,此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成就。
小说方面: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小说出现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创业史》、《红岩》等,但这时的小说单纯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为政治服务,削弱了小说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散文方面,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之一,代表作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通讯报告发展成为中国散文中的一支劲旅。抒情性散文的创作在这一时期也趋向于活跃,以杨朔、秦牧为代表的一批散文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但此时的散文也受到了“左”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呈现出死板、束缚性强、说空话、政治说教性强的特点。诗歌方面,涌现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一批新的诗人,创作活跃,成就较高,但也摆脱不了诗歌中政治气息的影响。此外,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等得到了一定的改革、新变和发展。
人性意识和审美价值是评价文学的基础。总的来说,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来看,五六十年代文学并不是苍白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形式都自有其特殊的
4
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境,并体现着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五六十年代文学不约而同地受到了“左”的文艺理论的影响,片面强调文学的功用,把文学看作是特定的集体事业的一部分,使作家的自我受到压抑,作品的个性色彩淡化,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和阶级意味,束缚性较强,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方面的价值。可以说,五六十年代文学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新时期文学与五四的关系:
新时期文学现代性又与“五四”时期文学在文学传统上有着深厚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不仅体现在新时期文学复活了五四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重建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立场,还体现在其种种失误与五四文学千丝万缕的渊源。
五四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与自我为本体的人性解放运动。新时期伊始,以现代理性精神为主体,以科学理性与人本理性为旗帜,文学以超前的姿态自觉衔接了“五四”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内容的诉求。
小说方面:
在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先声的“伤痕文学”中,我们听到了耳熟能详的五四呐喊声,作家将描写视线重回对人的拯救的之上,标志着人文价值的重塑的开始。文学回到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起点之上。
以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反思文学”承接了“伤痕文学”的思想,试图从“文革”,甚至“十七年”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反人性、反文明、反人道的根源,从而找回失落的人性基点。反思文学的思想意识建立在重新恢复人的地位和尊严的基
5
点上,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意义深远的。
五四时期的先锋派是跟传统断裂的,存在文化“全盘西化”的历史弊病,80年代的先锋派也是如此。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引进的产物,但由于缺乏对传统的继承,因此在昙花一现之后很快丧失了影响力。
而新写实小说走近了平民的文学样式,关注了自然人性和底层关怀的叙述层面,但是模糊了对人文价值的判断。
诗歌方面:
五四新诗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是从千年陈腐的文学诗歌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时期,文革之后缺乏个性模式单一单调沉寂的诗坛的时代背景,使新时期的诗歌像它的先驱“五四”新诗一样, 注定“先天”具有革命性品格。它接通了五四以来被阻断隔绝了三十年的艺术之源。朦胧诗对封建思想和国民性的批判, 正是“五四”新文学未完成的主题, 并且它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两个方面, 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链接。迎来了“五四”精神的全面复苏和回归。体现在:
1. 人道主义的回归
充满人道主义的人性关怀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精神。朦胧诗的出现回归了这一传统。舒婷《双桅船》、北岛《宣告》等作品大都追求个人精神的重现,充分表现着人道主义精神。顾城以一个纯粹的诗人,更在其诗作中抒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本能歌唱,其诗歌创作的“自我”所显示的诗人的主体意识,饱含着对人性复归自然地愿望。另外, 朦胧诗中还有许多的诗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觉醒,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如舒婷的《神女峰》、《致橡树》,顾城
6
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
2. 精英意识的重现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希望以思想的革命改变当时社会落后、人民思想愚昧的现状。朦胧诗从文革的思想废墟中艰难地“崛起”,显现出了与“五四”知识分子们同样甚至更大的勇气, 更坚毅的批判精神与更深沉的忧患意识。
北岛愤怒地呼号“我不相信”,以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向世界发出挑战, 展露出来一种高昂的精英意识。“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也表达了诗人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此外,江河杨炼等人的史诗作品中所表现的高度的种族文化意识,也是一种精英意识的自觉。
3. 女性意识的觉醒
五四运动撼动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思想,一些新女性追求自主、独立、个性解放。朦胧诗超越了这一意识的崛起。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而《神女峰》借爱情的主题反叛对人性压抑的传统文化,批判了传统的女性贞节观,肯定了女性对人生幸福的现实追求。这些作品从女性意识的复苏表现了人的觉醒。
新时期文学各个文学流派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承袭了 五四时期的存在,并感染了一代人中途断裂了的“启蒙责任”,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没有能力挽时代的浪潮,完成人性解放的历史任务。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