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Research
2017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二)程凌华 李 享 谷潇磊 张 琳 聂举丰 雷霆
(上接2018年第12期)亿元、7942.2亿元、4779.2亿元和18919.8亿元,占高新区总体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均在30%左右,其中出口总额占高新区企业比重达58.6%(参见表8)。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为13614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13.1%;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计36241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35.0%,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的两倍多。2017年,无论是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的增长率,还是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额甚至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高技术服务业都远远高于高技术制造业;但由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其出口总额要远低于高技术制造业(参见图14)。值得提出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四、国家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
(一)高端发展,高技术产业渐壮大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就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区建设成产业高地。以高技术制造业1和高技术服务业2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49855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48.1%;从业人员达778.4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0.1%。2017年高技术产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和出口总额分别为94131.9亿元、57184.4指标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总额
单位家万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
2016年41851729.786955.157078.66880.14316.517896.8
2017年49855778.494131.957184.47942.24779.218919.8
较上年增长19.1%6.7%8.3%0.2%15.4%10.7%5.7%
占高新区比重
48.1%40.1%30.7%28.2%37.1%27.7%58.6%
表8 2016年、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1 高技术制造业的划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2 高技术服务业的划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指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实际没有第9类)等9大类。50 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从业人员出现负增长的趋势,这与国家高新区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装备制造是分不开的,一些低技能、高风险岗位上的工人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代替,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领域内劳动力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同时,可以看出,国家高新区在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的效果日益凸显,高技术服务业正在成长为支撑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从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增长贡献度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高技术服务业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方面贡献很大,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对经济效益增长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而高技术制造业依然在经济总量方面占据绝对力量(参见图15)。(二)集聚发展,创新型产业见成效国家高新区在推动产业集聚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国家高新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增量带动存量,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不断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国家高新区依托各地不同发展特色和发展基础,科学规划产业结构,以打造产业链条为目标,积极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形成产业属性相关、产业形态互动、发展过程互补的集群形态,推动国家高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几乎全部国家高新区均形成了明确的产业规划,且大多数高新区都建立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产业促进机构(数据来源:调查问卷;样本量N=154)。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将156家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进行产业划分,以营业收入进行计算,选取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中营业收入最大的产业作为该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结果显示,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9大类别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最多,共62家;高技术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24家(参见图16)。图 14 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图 15 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增长贡献度分布情况图 16 2017年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分布情况
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对各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测算得出该高新区内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聚集度3,2017年聚集度超过50%4的国家高新区为13家,超过30%的国家高新区为39家,超过20%的高新区达到57家;其中有18家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有95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全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参图 17 2017年全部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度情况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
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搞技术服务
研发与设计
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见图17),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不仅注重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和多元产业支撑发展,进而逐步完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提升园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各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在部分地区有趋同的趋势,不考虑只有一家国家高新区的省份,2017年的数据显示江苏省、广东省、主导产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总计
医药制造信息服务
11
21
1
43
11
1211
1
22122
31
1051
13
2
112
127231
1
63416110
112
1
11
1
3
1
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多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相同(参见表9),国家高新区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等方式建立超越地缘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已经渐现成效。(三)差异发展,产业价值趋1
1
21
1
3
1
23111145
3
62134
1
向高端2017年国家高新区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高效的政策引导促进园区产业健康发展,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17年,11
2
9
8
24
2
2
1
表 9 2017年国家高新区按省份划分的主导产业分布情况3 产业聚集度是反映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程度;本文通过两个维度考察:第一是该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营业如果某高新区产业聚集度超过50%,则该高新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全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的比例、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收入与园区全部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的比例;第二是该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的比例。4 入的比例均需超过50%。52 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五、国家高新区差异定位突出特色发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推进国家高新区转型升级,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鼓励和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国家高新区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图 18 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各细类的利润文章,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完善创国家高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净利润率为8.4%,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其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平均利润率为7.3%,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0.2%,高出高新区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六类高技术制造业和八类高技术服务业中,利润率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类别,其中,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和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的利润率均在10%以上,检验检测服务的利润率更是高达20.4%(参见图18)。2017年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为33309.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5%;技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10.8%(参见图19),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技术转让收入905.1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2.7%,技术承包收入6033.4图 19 2017年国家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构成情况示意图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18.1%,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为22836.6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68.6%,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为2115.7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6.4%。服务性技术收入占到技术收入的六成以上。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科技部注重加强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的统筹谋划,及时进行政策总结评估,加快成熟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科技部火炬中心坚持对国家高新区开展考核评价,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进行分类发展指导,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5、创新型科技园区6和创新型特色园区7等三类园区建设,深化不同园区分类指导,发挥好三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引导新升级高新区加快发展,火炬中心组织实施了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紧抓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机遇,坚定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园区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适应新常态发展,努力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赶超跨越。(一)先行先试,自创区深化创新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不断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发展新经济,推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和新产业新业态聚集区,推动建设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中心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之路。截至2017年底,全国范围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扩容至17家,共涵盖46家国家高新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承担一批国家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探索促进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政策,有效推动了大众创新创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中关村始终走在全国先行先试前列,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中关村建设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以期在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战略推进、政策创新等层面不断取得突破。同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承担着区域改革创新的试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区域改革政策创新。近年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2017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布《关于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光谷“开放十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设立“一带一路”发展基金,打造全球一流国际合作服务平台,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园建设等。各地区也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组织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在部分省市批复设立自贸试验区,部分园区拥有自创区和自贸区两大“金字招牌”,迎来一系图 20 2017年自创区与全部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5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6家)包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深圳、成都、西安;目前,杭州苏州工业园区、合肥和广州也在积极加入创新型科技园区(21+1家)包括:天津、长春、大庆、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厦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郑州、创新型特色园区(25家)包括:石家庄、保定、包头、大连、南京江宁、江阴、无锡宜兴环保园、武进、蚌埠、烟台、安阳、襄阳、宜昌、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行列;6 洛阳、长沙、广州、中山、宝鸡,另加苏州工业园;7 荆门、株洲、湘潭、佛山、惠州、江门、南宁、桂林、柳州、泸州、昆明、乌鲁木齐。54 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列发展机遇,这些园区以自创和自贸“双自联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实施先行先试政策,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本、科技的有机联动,不断提高自创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质量和效益。2017年,17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共实现营业收入215660.9亿元、工业总产值128939.6亿元、净利润15928.1亿元、上缴税额11573.4亿元、出口总额29053.6亿元,分别占146+1家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的69.1%、62.3%、73.0%、65.8%、84.8%,是国家高新区的中坚力量。(参见图20)。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支持创新投入、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2017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8.9%,是2010年财政科技拨款占比(8.8%)的2.1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7年底,17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共有16081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额达744.6亿元;共有11846家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284.3亿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汇聚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7年底,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46+1家国家高新区内纳入火炬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共计4.1万家,占全部国家高新区入统高新技术企业(5.0万家)的82.0%,占全国入统高企(13.1万家)的31.2%;自创区内高企实现营业收入105795.3亿元。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分类指导,三类园区发展各具特色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鉴于国家高新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分类指导。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性创新极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构建创新网络,发展创新经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7年,科技部继续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分类发展的指导,批复泸州高新区、佛山高新区、荆门高新区等3家园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开始进行创新特色园区建设工作,创新型特色园区达到25家。2017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3.8万家,创新型科技园区9纳入统计的企业为2.8万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纳入统计的企业为1.3万家。从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来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国家高新区总体的三分之二以上(参见图21)。图 21 2017年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8 此部分17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含46家高新区及苏州工业园区的数据,因此在与总量比较时使用的数据为156+1家的汇总数。除此部该部分统计数据包括苏州工业园,故与总量比较时使用156+1家园区的数量。分外,其他部分数据全部为156家国家高新区的数据。9 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指标世界一流(单位:亿元)高科技园区
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总额
18120.87359.01433.9981.11740.3
创新性科技园区3523.42691.1248.8219.9560.6
创新性特色园区1989.91516.0118.095.0193.4
其他国家高新区743.1640.446.743.865.4
高新区平均水平1987.41318.3138.9112.1218.3
技园区依然表现突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额分别为195.5万元、15.5万元和10.6万元(参见表11),在国家高新区整体人均创造价值中处于高位;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出口总额在三类园区中是最高的,分别达到118.1万元和24.6万元。同时,三类园区的经济效益也表现较好,尤其是创新型科技园区表现最为突出。2017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内企业合计的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2%、20.6%、21.4%和10.9%,较上年均有所增长;除利润率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其余三项效率型指标均高于其他类型园区(参见图22)。2017年,三类园区在R&D人表 10 2017年三类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规模情况人均指标世界一流
(单位:亿元)高科技园区
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总额
195.579.415.510.618.8
创新性科技园区154.7118.110.99.724.6
创新性特色园区147.8112.68.87.114.4
其他国家高新区132.6114.28.37.811.7
高新区平均水平158.5105.111.18.917.4
表 11 2017年三类园区主要指标人均经济效益情况从园区的总体规模来看,截至2017年底,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的高新区有四家,分别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西安;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的67家高新区中,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21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部跻身其中。同时,园区企业增加值“千亿俱乐部”共13名成员,除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外,其余7家全部为创新型科技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园区规模上优势明显,以园区平均值计算,2017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平均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总额分别为18120.8亿元、7359.0亿元、1433.9亿元、981.1亿元和1740.3亿元(参见表10),分别是国家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的9.1倍、5.6倍、10.3倍、8.8倍、8.0倍。从人均产出看,世界一流高科员和R&D经费方面均有较高的投入强度。通过对各类型国家高新区的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单位增加值R&D经费内部支出进行分析发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图 22 2017年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56 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和创新型科技园区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双高的第一象限,而其他国家高新区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较低的第四象限(参见图23)。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三类园区的优势极为突出,是国家高新区获得知识产权的主要力量。尽管三类园区在园区数量上仅占全部157家园区的三分之一,但是,通过对2017年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知识产权的园区类型分布进行细分发现,三类园区的各项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在国家高新区整体所占比重均超过75%,其中,发明专利当年申请量、当年授权量和期末拥有量三类园区总体占比超过百分之八十,分别为84.0%、84.3%、85.4%(参见图24);拥有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则主要出自三类园区,占比超过九成。(三)以升促建,新升级高新区10特色发展自2007年国务院批复宁波高新区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以来,历经多次扩容,截至2017年底,共有103家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数量上已经远超过进入发展稳定期11的53家国家高新区。面对稳定期高新区已经走过的“一次创业”规模扩张期和“二次创业”质量提升期的发展路径,新升级高新区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提升的新阶段,新升级高新区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稳定期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发展潜力,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到量增质更优。103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覆盖了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区。截至2017年底,103家新升级高新区图 24 2017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知识产权产出情况(按园区类型划分)图 23 2017年国家高新区按类型划分的研发人员/经费投入情况10 新升级高新区指2007年及以后获国务院批复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包括2007年批复升级的宁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级27家、2011年升级5家、2012年升级17家、2013年升级9家、2014年升级1家、2015年升级31家、2017年升级10家;11 稳定期高新区指最早批准设立的北京中关村和1991年、1992年批复设立的51家高新区,以及1997年批复设立的杨凌示范区共计53家国家高新区。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百分点,而净资产利润率较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参见图26)。2017年,国务院批复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区等10家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10家新升级高新区共计1901家企业纳入火炬统计,实现营业收入3025.2亿元、工业总产值3166.2亿元、净利润163.2亿元、上图 25 2017年新升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缴税额118.0亿元、出口总额166.2亿元。通常来讲,新批复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在体量上相对较小,另外新批复升级高新区在统计机制健全及保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剔除10家高新区升级带来的样本量影响,原93家新升级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对趋于平缓(参见表12)。综合来看,新升级高新区在经济总量上还难以匹敌稳定期高新区,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新升级高新区在转型升级和调速换挡纳入火炬统计的2.3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2174.1亿元、工业总产值63172.8亿元、净利润4530.2亿元、上缴税额3805.0亿元、出口总额6507.2亿元,占全部国家高新区的比例分别为23.5%、31.1%、21.1%、21.1%和20.2%(参见图25)。尽管在数量上新升级高新区已远超过稳定期高新区,但是,新升级高新区在经济体量上占全部国家高新区的比重还比较小。新升级高新区要紧密围绕国家高新区内涵特征和价值使命,以新经济理念推进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区位优势等基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需要指出的是,新升级高新区往往存在火炬统计机制不健全,火炬统计体系不完善等情况,新升级高新区应进一步加强火炬统计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火炬统计工作机制,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尽力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使火炬统计数据为园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新升级高新区的净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6.3%、20.0%、20.3%和13.1%,较上年均有所增长,其中净利润率、增加值率和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低于全部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和0.8个图 26 2017年新升级、稳定期高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58 2019.02
过程中缺乏内生增长动力的支撑,发展势头相对较弱,这一定程度上与新升级高新区基础薄弱、创新资源不足等因素有关。为此,科技部火炬中心出台了《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提升行动工作指引》,明确提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以改革创新激发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借力借势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新升级高新区需加大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截至2017年底,新升级高新区入统企业的从业人员期末数为535.2万人,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7.6%。按学历划分,大专学历107.4万人、本科学历88.3万人、研究生学历9.9万人,分别占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0.1%、16.5%和1.9%(参见表13、图27),新升级高新区人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70.9万人,占比13.2%,技术工人160.1万人,占比29.9%,稳定期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和技术工人占比分别为28.7%和23.8%,而国家高新区整体的占比分别为24.4%和25.5%,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中技术工人占比更高,这和新升级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综合来看,新升级高新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明显低于稳定期高新区,且只有约国家高新区总体水平的一半,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指标稳定期新升级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整体水平企业数量12.7%8.0%11.7%年末从业人员6.9%2.5%5.7%营业收入11.6%4.6%9.9%工业总产值1.7%0.7%1.4%净利润15.0%13.4%14.7%上缴税额10.6%6.8%9.8%出口总额
10.7%
11.2%
10.8%
表 12 2017年新升级与稳定期高新区主要指标增速比较划分类型
类别
稳定期新升级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体水平从业人员数
1405.6535.21940.7按
研究生108.59.9118.4学本科473.888.3562.1历划大专304.2107.4411.6分理工类本科以上373.352.4425.7按中层以上管理人员110.929.8140.8岗位专业技术人员403.070.9473.9分技术工人
334.6
160.1
494.7
表 13 2017年新升级、稳定期高新区从业人员分布情况图 27 稳定期和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学历、岗位分布情况2019.02
研究与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六、国家高新区砥砺奋进新质量发展的道路。时代
2018年,国家高新区将结合新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积累,国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继续推进深化家高新区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改革和政策创新,研究制定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始终坚高新区战略提升、有利于科技创新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各项政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创新资源持策,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续集聚,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在创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业生态,从“创业载体”到“产业重要的作用,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链条”,聚焦构建良好双创生态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统,推动双创主体协同融通,拓展略的主阵地;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双创国际发展新空间,优化创新创培育新动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业资源配置,提高创新供给的质量重要载体;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和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水平。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引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进外国人才和智力工作,推动建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立高端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判断,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体系。进一步推动产业体系高端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创新驱发展,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家高新区战略需求,加大前沿技术融合创面临全新的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新,积极培育原创新兴产业,着代,国家高新区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力构建发展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国家高新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新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高新区动能接续转换,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支提质增效,更加注重营造创新创业撑辐射作用,积极探索产业协作、生态,更加注重科技、经济和社会品牌共享、园区共建、技术输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启引领高管理模式输出等机制,促进创新60 2019.02
要素、市场主体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及发展活动,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塑造开放共享、协同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的开放融合发展,持续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围绕“一带一路”推进跨境产业链布局,共建海外科技园,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鼓励支持园区各类创新主体高水平“走出去”,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服务和文化环境,建设形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进一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整体实力,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示范引领,积极开展国家高新区伙伴计划,探索国家高新区间的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高效活力开放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包容创新的监管服务机制;以绿色智慧为导向构筑共享共建新格局,打造产业高端、环境宜居、智慧开放的产城融合型科技生态城区。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国家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用新理念引领新时代,以新使命开启新征程,重点营造世界一流的生态,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发展世界一流的产业,建设世界一流的园区。国家高新区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打造创新高地,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打造产业高地,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破解我国在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的困境,努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力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