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来源:汇智旅游网
 --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 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亿、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 、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诗派是北宋末的一个文学流派。根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 自黄庭坚以下,列师道,大临,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人,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故称诗派。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5.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即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师道、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亿编,为亿、筠、钱惟演和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唱和诗集,以五七言律诗为主。

8.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9.元枯诗人以轼享名最盛,黄庭坚、观、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门四学士”。

10.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永嘉(今省市)的四位诗人即徐照、徐玑、翁卷、师秀等,他们反对诗派而推崇晚唐诗人贾岛、合的五言律诗,在创作上有共同的倾向,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境狭窄,容贫乏。由于四位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灵”字(照字灵晖,玑号灵渊,·卷字灵舒,师秀号灵秀),故称他们为永嘉四灵,或四灵诗派。

11.后山体乃是对师道诗的一种称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12.江湖诗派是指南宋后期书商兼诗人起曾刊刻《江湖集》,收戴复古、克庄等多家作品,遂称其中所收诗人为江湖诗派。这些诗人大都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但各人作品的思想、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并不相同。

13.易安体是指清照词的写作风格,其特点有:一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二是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是倜傥有丈夫气。 14.《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的代表作,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类。附《答吴景仙书》。本书提出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标榜盛唐,主诗有别材、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诗派尤表不满。但其中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造成诗歌评论中脱离现实的风气。清人班不满其说,撰有《严氏纠谬》一卷。

15.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洵、轼、辙、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选、柳等人的作品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16.清雅词派起源于南宋后期,讲究音律,雕绘词藻,实际上是北宋末周邦彦所创制的格律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文学史称这派词人为格律词派。代表词人有夔及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周密、炎等人。其中夔尚有少数作品还能表现对国事的关注。因为这派词人还讲究“体制高雅”,有别于周邦彦词的某些俚俗、软媚之处,故又称清雅词派。此外,还有人称之为柔丽词派。

17.“活法”说是指吕本中所倡导的诗学理论。是在有意识地“以济黄”,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

. - 考试资料

--

圆荚”的新途径。

18.稼轩体是辛弃疾词的称谓。稼轩词具有形式解放、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写题材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为两宋词人所无法比拟。辛词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其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19.朱希真体指朱敦儒晚年的隐逸词,约占其《樵歌》总数的五分之三。旷逸俊迈,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较浓厚的篇章。尤其风格飘逸者,在词中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20.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论诗的重要容之一,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即强调用典要以故为新,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21.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成大、万里、尤袤,他们成就大,名望高,被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外诗亦很有特色,诗更有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2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一种概括。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诗之外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被后世称之为“山谷体”。

23.辛派词人是指南宋词坛上,在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下,与他同时或稍后的一些词人,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思想,都以词发表政见,抒发感慨,较少婉约词派的雕琢习气,而带有安肆粗犷的词风。这些词人中,有的是与辛弃疾唱和往来的朋友,如亮,元吉;有的是辛弃疾的门人,如过;有的是辛弃疾的仰慕者,如克庄,辰翁。对这些词人,文学史称之为辛派词人,或爱国词派。

24.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在宋代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 “说铁骑儿”、说经”、 “讲史书”。今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

25.元代维桢,号铁崖。其诗关心现实,揭露时弊,而在艺术上则受贺的影响,奇辞异想,眩人耳目,当时称之“铁崖体”。

26.《氏孤儿》是一出以扬正义、鞭挞邪恶而著名的古典悲剧作品。纪君祥对《史记》所提供的史料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和艺术化的处理,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正面人物比历史记载更为生动、崇高,是正义的化身;反面人物也更阴险毒辣。但基本精神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27.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讲和,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有蔡王圭、党怀英和王廷筠,以及王寂、可、迎、讽和周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28.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9.诸宫调是辽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因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将多种宫调的这些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唱为主,来说唱故事,因而称诸宫调。这种文艺形式创始于宋中叶的东京。由于它用琵琶来伴奏,又称“掐弹词”。又由于它对元杂剧有直接的影响,故有“北曲之祖’’的美誉。著名的作品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30.《录鬼簿》为元钟嗣所作,共二卷。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的、小传及作品目录,是研究元曲的重要史料。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记载元明杂剧作家及作品名目,体例与《录鬼簿》相同。

31.《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32.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主要用平常语讲述故事,二般不加以弹唱。平话大多根据正史、

. - 考试资料

--

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具有提纲性质。

33.金初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很少有作品流传;再就是由宋入金的文士,他们入金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里称为“借代异才”,揭示了金初文学的起囚及其性质。

34.章回小说是由宋元话本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它的容比讲史更为丰富,篇幅比讲史更长,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为若干节,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出现,标志着章回小说的诞生。此后,章回小说成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

35.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号酸斋。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后。主要分为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在元代后期流行的崇尚清丽雅正的曲坛上,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作品独树一帜。

36.话本指宋元间说话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小说、讲史两大类。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由于话本韵、散并用,韵文多为通俗的诗话,故话本又有“诗话”、“词话”之称。

37.“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德裕的文集。其中提到“杂剧丈夫二人”,演出特点不说。后称杂剧的有:宋杂剧、南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等。在多数场合,杂剧即指元杂剧。

38.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39.散曲最先产生于金代的俗谣俚曲,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它分小令与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

40.在元代后期,一批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诗人崛起于诗坛,他们中较著名的有马祖常、适贤、泰不华、余阙和丁鹤年等。他们都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历史上称他们为西域诗人。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

41.四大传奇指《荆钗记》、 《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荆、、拜、杀”,也称“四大南戏”。

42.元代延祜年间,诗坛上出现了虞集、载、椁、揭亻奚斯四位诗人,人称“元诗四大家”。

43.“讲史”是宋人“说话四家”里较为重要的一家,其特点之一是篇幅较长,类于后来长篇历史小说,大多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其大事据历代书史文传编写,而细节描写则多出于说话人的虚构增饰。流传至今的宋人讲史话本很少,仅《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两种。

44.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主要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它同时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北曲创作主。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这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45.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他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创作出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还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代表作有《潼关怀古》、《过金山寺》。

46.元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元曲”为元杂剧与元散曲的合称。狭义的“元曲”只指元杂剧。如明人臧懋循的《元曲选》只收元杂剧。

47.现存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长达一百二十句,是辽诗中最长的诗篇。此诗原为契丹文,经耶律楚材译为汉语后流传于世。诗人以饮酒为契机,纵情放歌, 自比渊明和太白,脱形迹于醉乡,杂糅儒、佛、道思想以求解脱。

48.董解元是金章宗时代的下层文人, “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一种敬称。他根据唐传奇小说《莺

. - 考试资料

--

莺传》进行再创作,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诸宫调这种民间讲唱文学形式,成功地写出了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和唱词优美的《西厢记诸宫调》 (简称《董西厢》)。

49\\“三言”是梦龙对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分三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是凌;蒙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50‘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它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那些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

51传奇在唐宋指文人用文言创作的短篇小说;在元代和明初,又称元杂剧为传奇;明清则称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为传奇。明清传奇是明清主要的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体制特点大致与南戏相同,但在结构、曲调、表演艺术、角色分行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52;“拟话本”这一名称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指明代丈人摹仿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种小说不是艺人讲述的底本,而主要是供人案头阅读。著名的有梦龙的“三言”和凌常常梦濠初的“二拍”。

53.童心说是晚明贽提出来的。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 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他说只要有了“童心”,就可以无时不文。

54.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他之所以被列在“唐宋派”中,是因为他对当时声势显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 主为文根于六经,提倡道德。实际上他与王慎中、唐顺之的主有很大的不同。要点在于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因此他的散文名篇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55.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士奇、溥和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56.唐宋派是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主作文应学习唐宋散文的法度,必须具有自己的面目,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

57.派以汤显祖为代表,吴江派以景为代表。两派主不同,争论激烈。其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与词曲的关系问题上。吴江派主“协律”、 “本色”。派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词藻。从戏曲实践看,派主较合理。

58.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两人都是竟陵人,故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性灵。文学主虽与公安派相同,但不满公安派的浮浅,力求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正之,而自身又失之艰涩。

59.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时称“三袁”、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模拟古人。因他们都是公安人,所以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

60.从曲调上看,明代初期的散曲主要还是沿用元代文人常用的北曲形式。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的出现,不仅极刺激了戏曲的发展,而且也对散曲的曲调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辰鱼的散曲集《江东白手》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芋派”。从白芋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 61.东阳,茶陵(今属)人。成化至弘治年间以阁大臣的 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东阳主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62.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63.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地带有市民色彩。具体表现是对

. - 考试资料

--

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其中以唐寅和祝允明的诗歌及生活方式最具有代表性。 64.吴中四杰指明初吴中诗人高启、基、羽、徐贲。其中以高启成就最高。

65.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著名戏剧,即: 《紫钗记》、 《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66.前七子指明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何为其首。他们提倡文学复古,重视模拟,强调“文必汉,诗必盛唐”,因而形成一个流派。

67.后七子指明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攀龙、王世贞、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文学主与前七子相同,为区别于前七子,因而称他们为后七子。以、王为首。

68.梦阳,字献吉,号空同予。其文学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他的复古理论虽然的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69.《封神演义》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以对纣王的揭露抨击和对武王的热情赞美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

70.南洪北孔指清代著名戏剧家洪舁与孔尚任,洪舁创作的《长生殿》与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齐名,洪是钱塘人,孔是曲阜人,故号称“南洪北孔”。

71.南施北宋指清代南洪北孔辈较晚的入仕诗人施闰章和宋琬,施为南方人,宋为北方人,故称“南施北宋”。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 72.从班固《汉书·艺术志》小说家类著录《虞初周说》开始, “虞初”成为古代“小说”的代名词。明代吴仲虚将唐代以后优秀传奇小说辑为《虞初志》,入清后,潮将当时著名文人的传记散文和传奇小说辑成《虞初新志》。嗣后有许多人追随。将传记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是清代文学观念的反映,却造成小说文学界限的模糊,是小说观念倒退的表现。

73.《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模仿者蜂拥而起,形成了一个以《聊斋》的题材笔法为楷模的小说系列。影响较大的有起风《谐铎》,浩歌子《萤窗异草》和宣鼎《夜雨秋灯录》。这类小说的成批涌现代表了文言小说的主导潮流和正确方向。

74.浙西六家指浙西词派的六位词人,即:朱彝尊、良年、龚翔麟、蚌日;符、岸登。龚翔麟将六人的同集合为《浙西六家词》,因而得名。

75.“一人永占”指明清之际戏曲家玉在明末写的四部传奇,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在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其中以《一捧雪》、《占花魁》成就较高。

76.性灵说是清袁枚的论诗主。他吸取赞、三袁的观点,并加以发展,主诗歌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反对以程朱理学束缚诗歌创作,对“神韵说”和“格调说”也进行了批评。

77.格调说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前后七于”论诗推崇盛唐,主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至清代德潜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他主“言之有物”,但其容主要是为政治教化服务。

78.肌腥说是清人翁方纲的论诗主,他提倡诗歌创作“必以肌理为准”。肌理指义理和文理。要求作诗以学问为根底,同时又要做到容质实而形式雅丽。实际上是为了在诗歌中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宣传。 79.神韵说是清代王士祯的论诗主。吸取唐司空图和宋严羽的诗歌理论,强调“兴会神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所谓“神韵”,就是指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是一种纯艺术的诗论。

80俗曲和清族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以抒发思归之想,或反映军中时事。这类演唱后来传入,约乾隆初年,邵分八旗子弟以这种曲调为基础,参照当时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鼓击节,正式称为子弟书。 8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真和元明的词话。大约明代

. - 考试资料

--

中叶弹词就开始出现,至清代则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丈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为主。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也很浅近,所以有人将弹词形容为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c

82.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形式上与散韵相同,唱词多为十言,亦有七言者,较弹词句式更为灵活。主要作品有《大唐王词话》、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等。

83.派是明未清初之际活动在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二白、邱园、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84.词派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一个词学流派。创始人惠言不满浙西词派的主,强调词贵有比兴寄托,推尊词体。编选《词选》以宣传自己的主。词派的主经周济大力弘扬后,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取代了浙西词派。直至晚清,该派仍有很大的势力。

85.阳湖派属清代散文流派。恽敬、惠言等所开创。恽敬为 阳湖人,故名。此派是桐城派的分支,但对桐城派的清规戒律有所不满。主为文取法儒家经典,参以诸子百家,故其文风较为恣肆。

86.阳羡派属清初词学流派,以宜兴人维崧为代表,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故称“阳羡派”。维崧词作师法、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贞吉、士铨、雄、崎等。他们相互唱和,并编辑过《今词苑》和《瑶华集》等。但除维崧外,其他人的成就和影响都有限。

87.桐城派属清代散文流派。由康熙时方苞所开创,提倡“义法”、“雅洁”。后由大槐、鼐进一步加以发展,提出了“义理、文章、考据”的理论。在清代很有影响。方苞、大槐、鼐称为 “桐城三祖”。 88.“艳情”系列是明代后期出现一批编选前代爱情故事的文言小说集。受《剪灯新话》和话本小说影响,它们在容和形式上都与当时的拟话本小说有密切联系。大部分是男女爱情故事,文字比较通俗、中间往往穿插诗词。主要有辅《花影集》等。

89.“世说”系列是以《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采摭文人逸事,按容分类的世说体志人小说。有的采摭旧事,编纂成书;有的记载近人及当朝遗事。与白话小说和中兴的传奇体小说相比,此类小说未免相形见绌,但《世说新语》的古老样式,借此得以延续。

90.南宋说话人“小说家”中就有“说公案”一类,如宋元话本《错斩宁》。到了明代后期,公案小说大量出现。他们的主题已不再是暴露政治黑暗,而转向歌颂清官的明察和廉洁。清代公案小说沿袭明代传统,没有反映民间冤苦和政治腐败,相反宣扬封建道德的主题却得到加强。在此之前,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本来各自独立发展,到了清中叶,二者逐渐合流。

91.才子佳人小说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殊的狭义所指。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拔乱离散,及第团圆。创作倾向上主存情去欲。代表作为《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92.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 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创作意图主要在于炫耀学问。其中有的虽然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等,有的则宣场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如《燕山外史》等。

93.《聊斋志异》问世后,以纪昀为代表的正统丈人从传统小说观念出发,认为《聊斋》那种使用传奇小说虚构的手法来描写志怪题材违反生活真实。他写了《阅微草堂笔记》,以六朝志,隆小说的质朴简淡的文笔与《聊斋志异》抗衡。引起社会上许多人的模仿。其他作品主要有梁恭臣《池上草堂笔记》等,也有些作品兼擅《聊斋》、《阅微》二体。

94.明洪武年间,瞿佑编创《剪灯新话》,嗣后有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容多为胭粉灵怪故事,有歌颂男女自由爱情,也有宣扬封建道德成分。形式上韵散相同、骈散相间。它们的出现使传奇小说重新振兴,也为《聊斋志异》的出现作了铺垫。

95.同光体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是活动于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妁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有三立、衍、曾植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一味模仿诗派。衍在《石遣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囚是作为这一派的名称。

. - 考试资料

--

96.宋诗派始于道光、咸丰年间,除题材主题方面以外,诗体,或者说作诗法也产生一种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此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同时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愈。大体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开疆拓土的精神去扩大表现围。晚清宋诗运动一般认为分为三期:道光、咸丰之际是第一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咸丰、同治之际是第二期;“同光体”别为第三期。

97.“新小说”一词有两种涵义,一是“使小说新”,即刷新小说,一新小说之面目;二是指新面貌的、新样式的、新质的小说。前者是“小说界革命”的任务之一,后者即是“小说界革命”的直接产物和主要结果。“新小说”是相对“旧小说”而言的,专门指拥护“小说界革命”的作者创作的各种类型、各种面貌小说作品的统称。

98.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海外,提倡和发动文界的全面革命,而诗界革命是最先被提出的。诗界革命的衡量标准有“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具备。

99.与宋诗派称盛的同时,湘人王阊运别树一帜,椎尊汉六朝,史称汉六朝诗派,亦称湖湘诗派。 100道咸时期,氏门生弟子承续师说,使桐城派遗绪赖以不坠。门亲授弟予中,有“门四杰”之称。莹所述,为开、管同、方东树、梅曾亮四人。曾国藩则以莹取代开椎为“门四杰”之一。

101.黑幕小说是近代小说的一种类型。作品的宗旨据称是揭露社会的黑暗,而实际是不加批判地记录各种犯罪作恶的材料,甚至揭露隐私,进行人身攻击,文学价值不高。

102.谴责小说是鲁迅治小说史时与《儒林外史》相比较提出的小说类型概念。其命意与讽刺小说相类,都在于对社会时政、风俗之弊恶的揭露与纠弹,但其“度量技术”远不及讽刺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

103.鸳鸯蝴蝶派是近代小说流派之一。辛亥革命后开始兴盛起来。作品容主要是描绘佳人和才子相悦相恋,犹如鸳鸯蝴蝶一样(鲁迅语),因此得名。较为著名的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等人。

104.南社是建立于清末的文学社团,以高旭、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和领导核fc。它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其文学思想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主要宗旨。

105.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有一批以押优狎妓为题材的小说出现,鲁迅称之为“狭邪小说”,主要作品有《品花宝鉴》等、

106清中叶之后,形成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结合的侠义公案小说,、“虽意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为中枢,以总领一切豪俊”:,其代表作为《儿女英雄传》与《三侠五义》。其一大特点是“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107.报章体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国的近代报刊新闻业的发展而诞生。由此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报章文体,其开拓者为王韬。

108.“曾门四弟子”指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四人,裕钊文以雄健为特色。黎庶昌丈论经世之务,“颇得坚强之气,”。薛福成文最能体现湘乡派文风。记事文叙事周密而有波澜,人物性格车动传神。论议文恢弘雄劲,谨严有序,论理透彻。黎庶昌、薛福成两人文章不重又理、考据、辞章,而主要以经世要务、当代掌故为作文容,不强求清洁醇雅以传之久远,但求动人听闻而有补于世。吴汝纶则笃守桐城义法,后来推动湘乡派复归桐城。

109.逻辑文是民国肇始产生的新式丈体。梁启超“新文体”被人仿效,流于排比堆砌之时,章士钊之文“异军突起”“文理密察,而衷以逻辑”,称为“逻辑文”。被称为“政论文章最完备的境界”。以文体而论,其论调既无“华夷文学”的自大心,又无“策士文学’’的浮泛气。文字的组织无形中受西洋文法的影响,格外觉得精密。民国初年的一批学者文章风格多受其影响c

110.曾国藩改造桐城派,其丈在当时传播人口,为其门弟子所服膺,其古文理论也成为衡文标准,造就一时风气。桐城派衰而复振,因曾氏文自成一家而籍列湘乡,乃有“湘乡派”之称c

111.同治年间,中国人所写的域外游记开始出现。其作者或为出使,或为旅居,或为考察,在目睹与中国

. - 考试资料

--

完全异趣的外国风光、人情、物产、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之后,为文以记之。因所写容、也因作者涉足异域之后观念的新变,这些游记中的优秀作品,均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新的文风. 自成一种新的文体。

. - 考试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