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鹏
【摘 要】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该小说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了理性的探索和批判性的观察与思考.大多数学者认为,《儒林外史》是对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黑暗面进行批判和讽刺.而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也是至关重要的,吴敬梓将社会环境作为背景,从整体构思出发,对人物性格进行展示,人物特有的性格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9)006 【总页数】2页(P181-182)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主题思想;人物形象 【作 者】武晓鹏
【作者单位】大同大学 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41
吴敬梓凭借《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的谴责小说,更大程度上深刻启发了现代的讽刺文学。通过对市井无赖、官僚豪绅、封建文人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而生动的描写,狠
狠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讽刺性,而其中最为生动的是儒林人物。文中的主题思想也是非常明了,通过一些人物之间的故事,揭露人性的劣根和社会的积弊,弘扬了美好的品格和善良的天性。《儒林外史》所呈现的“忠孝节义”等思想正是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各种伦理、思想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来。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研究,不仅对人物特征进行了分析,也对伦理思想道德的主题思想进行了阐述。 一、《儒林外史》的忠
儒道文化在此消彼长地发展着,到了明清时期对于“忠”的伦理要求更是达到了极致。然而,物极必反。文士们在不危害“忠”的情况下,会选择性接受对自己有用的教化,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安身之道和更有用的生存道路。所以,“结庐在人境,守拙归园田”之人所彰显的“忠”,是用自己的行为和道德力量来感染时代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与其他著作表现的儒家英雄主义不同,其遵循儒家观念却也参杂着对当时施政无能的担忧。书中体现的儒家信条是:寻求功名是文士在太平盛世的义务和荣誉;而君子在劣政治世时独善其身的标志则是退居庙堂隐于凡世。
《儒林外史》用乡野文人王冕主动隐世为引,四大市井奇人被迫退隐为尾,有对时事消极抵抗的意味。《儒林外史》描绘了道德模范和市井乡民在“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追求道路上,无奈地只能躲避蜷缩在自我保护的壳中。对“忠”抱着敬而远之,不敢触碰的态度,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体现了文士选择“不道德”的无奈。一开始世人的不谅解,体现了掌权者和其追随者在利用“忠”的幌子猎取利益,而最终隐者获得的推崇和赞许,表达了精神自由的诱惑已经超越了“忠”的精神奴役。 二、《儒林外史》的孝
《儒林外史》中质朴而不浮华的孝,在农民家庭中的匡超人身上也有体现。如果王冕的孝顺是平静和自控,那么匡超人的孝顺则是担当和接受逆境。在王冕和匡超人
比较中,匡超人的孝顺更显曲折,孝行更被人赞誉,孝义也更加感动人心,以至于作者故意让匡超人出现一回“大柳庄孝子事亲”(第十六回),爱的礼赞,尽在不言中。王冕孝道有分离的感觉,匡超人的孝代表了孝道涉世之初的人格,一个是智慧人的智慧,一个是勇敢人的勇气。匡超人是在逆境中挣扎,所谓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匡超人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却能够处境越穷困,意志越坚定,没有忘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自己尚且吃不饱肚子,还没忘了父母在家,除此之外,没有多余东西的匡超人来说,“只要到父亲跟前,死也瞑目”[1]。孝道是可见的,让人看到流动的爱,让人见怜。当一个人只能做些什么来得到精神满足,这个人将会有更多纯净,以求其本质力量而得到最大化。匡超人是聪明人,自然殷勤,乐于与父母见面,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忍着恶臭驮着匡太公出恭,确实是孝顺的典型。 三、《儒林外史》的节
在《儒林外史》里,最能表现贞节观念对女性残酷迫害的是王三姑娘的故事。王三姑娘为了贞节宁愿自尽的做法与她父亲从小的教诲有重要的关系。小说中最令读者心疼的是王三姑娘和其父王玉辉,在王玉辉身上有着巨大的意志力。女儿是为贞节赴死,一往无前。而其父听闻此事,不但无一句挽留,反倒促其赴死。王三姑娘对于活着毫无眷恋,对于死亡竟然如此义无反顾,最后在饿尽八天八夜之后而亡,其个人的思想意志力实在惊人,其父的行径更是冷酷无情。《孟子·公孙丑上》有云:“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而王玉辉对自己的女儿如此的冷漠无情。假如一个人在被逼无奈之下选择赴死,其心里必然是决绝的,但当一个人可以掌握生死大权之时,其内心必然十分谨慎,更何况又是自己的女儿,在权衡再三之后,还能做出不劝生反劝死的决定,可见其人意志之坚定。
讽刺小说,作者以烛幽之笔写出人性,叙述深惋。吴敬梓故意破坏读者思想固有传统模式的错误,使读者形成一种无奈的期望。如果王三姑娘坚持贞节价值的毁灭是
没有意义的,那么沈琼枝对贞节的摒弃应该是有意义的选择。但历史不能完全地从逻辑的角度来测量。价值毁灭是因为追求女性的名誉是大于现实利益的,然而,完全弃名求实又会矫枉过正,对贞节的撕毁成为了可笑的故事。 四、《儒林外史》的义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作者是以笔墨文字讽刺现实,然而之所以会如此表达,是因为这样的事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作者将对社会的不公不满通通利用文字故事表达出来,发泄自己的想法。同时,《儒林外史》也是一部富有文化深度和理性精神的小说。作者虽然声名狼藉,挚友不多,但也有几位知音,因此,对朋友间的“义”也有着自己深刻的领悟。小说充满了吴敬梓所要表达的探索精神,传播“义”的善举,建设充满“义”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义”的探索[2]。
小说中表现邻里之间情义的戏份不是太多,却能发现“义”的普遍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在基层的群众之间更为注重这种情义的美德,更是将这种美德付诸在生活相处中。在“义”精神的感召下,古人曾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对于任何处于困难之际的人尽其所能帮助。“义”字传达着侠义、热心的精神。
在另一个故事中,当周进还未中举前,梅玖、夏总甲等人看待他如同下人般,连路人都看不起他。而在周进中榜之后,文中说道“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的确把周进累够呛。自此以后,果然有不少陌生人来巴结他。曾经是人烟稀少,受尽歧视,现如今是巴结奉承的对象,受人尊敬,前后的待遇天壤之别。而张敬斋在范进中举之后奉承他,就是想借范举人的势力和影响。而王惠之所以自掏腰包为荀玖操心料理丧事、出谋划策,也是因为荀玖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儒林外史》在“王员外立朝敦友谊”一节,却让人看清楚深藏在友谊背后的利益,着实让人感到悲哀。而杨执中、权勿用这些人,恰恰是不学无术的无义之人。而娄三娄四是达官显贵,想做事风雅,恰好成全了杨执中的不义行为。而杨
执中担心自己势单力薄,想在娄府里有个照应,就全力推荐权勿用,参与骗吃骗喝。而权勿用带来张铁臂,一同在娄府里行骗。这三人之间本就没有朋友义气,不过是为了相互行骗、互相依靠而已,而在杨执中和权勿之间也互相猜疑,文章中说:“权勿用说杨执中是个呆子,杨执中说权勿用是个疯子。”足以说明这些人素质低下。娄三娄四仅仅是他们的靠山,连朋友都算不上,更别提义字。可笑的是娄三娄四还沉醉在自己的美梦中。而张铁臂更厚颜无耻,宣扬自己重侠信义,凭空捏造一个个谎话,骗到钱财后悄悄逃走。再后来,张铁臂改名换姓依附在杜少卿府下,骗到钱财后也销声匿迹。而娄三娄四结交朋友的行为也被张铁臂等人龌龊的行径所粉碎。
真朋友本应以义相交,然而在实际中趋势附利却被众人所好。有利益的地方就不会有义气。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对这种趋势附利的做法是严重谴责的,让他们最终多行不义,受尽众人的歧视。 五、结语
《儒林外史》的深度不仅是制度文化,而是在讨论人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生命内涵的追求,作者将讽刺表现得淋漓尽致,尖锐地暴露,同时也揭示了士林痛苦悲伤感和无助感的存在状态及其隐含的深度反思生命。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阮文兵.近十年《儒林外史》研究概述[J].许昌学院学报,1993(4).
[2]徐又良.短篇其表长篇其里——《儒林外史》结构新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