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广义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个学科群体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生关系,其研究范围涉及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任务具有独特性。而文化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各民族发展、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及演变规律。具体来讲,本文就是以文化民族学来分析其在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文化民族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形态及演变。其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其研究对民族的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广义民族学;文化民族学;西部民族文化
(一) 关于广义民族学学科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要了解广义民族学就要从民族学这个基础学科入手。如同其他事物在变化发展一样,民族科学也在发展变化着。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如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一样,起初形成的是一门“狭义的学科”,后来才住进拓宽为一门“广义的学科”。所谓的狭义民族学是指民族学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局限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氏族、部落、原始民族或所谓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婚姻、家庭、习俗等),这也就是“传统的民族学”;所谓的广义民族学则是指在狭义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上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范围与对象,它不仅研究“原始民族”,而且也研究“文明民族”,即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的各种民族。很明显这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说是一种纵向性的拓宽。实际上除了这种纵向性的拓宽,还有一种横向型的拓宽,即研究民族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或各主要特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正是由于这两种方向的研究,使得民族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成为了
一个学科群体,并由此导致发展了多个个分支学科。这也就的我们所讲的广义民族学。
就像前面所讲的,广义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个学科群体与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生关系,其研究范围涉及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其研究对民族的发展、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广义民族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要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认识这门学科。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对于这门学科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关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于其研究对象下了各种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六条,他们分别是德国民族学家西奥多·魏茨、英国民族学家吉勒、美国民族学家家鲍士亚、俄国民族学家勃罗姆伊、中国民族学家杨堃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对民族学下的定义,这六条定义之间共同点是:(1)都认为民族学是以“民族”为其研究对象;(2)民族学的研究重点是民族的社会生活方面,或者说广义的文化方面;(3)民族学的研究任务是考察民族共同体自身的状况或发展变化规律等。
通过上述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可以看出民族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的学科,就是因为它抓住了“民族”这个客观存在的主体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特点和由此而引起的表现于各种形式的特殊性矛盾。所以,根据以上对民族学的科学定义,可以将广义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定义简括为:广义民族学就是以“民族”这个特定的客观存在的主体为其研究对象。不仅要纵向的研究它形成、发展、变化与消亡的历史过程,它的各种特征及其多种表现形式;而且要横向的研究民族的各个方面,各主要特征,即研究各个不同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相互关系、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及其心理素质等。通过这些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来揭示各个民族共同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与共同规律。
第二,关于广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广义民族学也不例外。广义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如同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大学科一样,它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同许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根本特点就在于其广泛性。因此,广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多种不同方法的特色。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指导方法(或理论思维法),是指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这是在广义民族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坚持的。
第二层次,基本方法(或本学科的主要方法),是指从整体上看本学科所采取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在民族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田野调查法、直接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叙述法、机构分析法等。
第三层次,具体的应用方法是指一般应用方法,即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任务的实际需要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或特殊方法。这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科学研究中通常都采用的方法。例如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另一类是由于广义民族学要和许多有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因此需要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三,关于民族学的研究任务,科学的任务是由科学的对象与性质决定的。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广义民族学的研究任务,也是由它的研究对象与自身性质决定。广义民族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解决人们对民族共同体这个客观存在主体的认识问题,而不是去具体地解决民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一般广义民族学的定义,其研究任务主要是这几个方面:是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民族人口,民族语言文化与艺术,民族经济、政治、教育与社会,民族心理、民族宗教信仰,民族历史,民族史等。
以上是一般意义的任务,若从具体意义讲,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则是
不同的。例如,现阶段我国的广义民族学研究,就应当根据现实国情、世界上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和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做出适当调整。在现阶段我国广义民族学的研究除了要完成以上的研究任务外,还应该将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民族的现代化也列为广义民族学的研究任务。
从宏观来讲,我国现在现处于追求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然而,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日益突出的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人的协调可持续,这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关乎民族生存的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民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的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阶段,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广义民族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我国内部来讲,各民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发展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研究民族的现代化,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将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广义民族学应该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积极献策,将民族现代化作为新时期的研究任务。
(二)广义民族学的应用价值
广义民族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所要解决的任务是其他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它的研究对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理论上的贡献,在其各分支学科的具体研究中也意义重大。现就以文化民族学为例中来讲广义民族学在其分支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文化民族学是以唯物史观的文化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开放性的吸收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各民族发展、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及演变规律。文化民族学一方面关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如何的变化和创新。
①文化民族学的侧重点是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的国家,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广阔的地域分布使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多样性的地域特点,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加上复杂的历史条件影响,使各民族文化价值观认同、社会习俗规范繁多复杂,各类型又相互影响、交织,多样性、特异性十分明显。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而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日常所见的文化现象大多表现为社会习俗规范。因此,文化民族学所研究的民族文化是通过研究各民族的社会习俗规范来实现的。
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的深处时常不是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民洒扫应对的日常
②这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形象的解释,起居之间。社会习俗是人们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
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一个群体历代相传而成的风尚。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表现习俗中。在某种意义上讲,民俗研究的就是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民族的习俗表现在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民族学可以在探索习俗文化的过程中研究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而通过民族价值体系的研究得出广义民族学的研究任务所要寻找的东西。
首先,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不同民族文化反映不同民族历
①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472页
②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5.
史发展的水平。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宝贵的遗产,文化民族学在发掘、宣传、保护这些宝贵财富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民族学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发展、发展过程的文化形态演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自由交流碰撞,一些民族文化威胁着其他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生存,这促使我们必须对民族文化作出反思,不仅意识到民族文化在培育下一代的民族精神时的重要意义,而且,还必须强化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扩大民族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渗透,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使我们的民族得以延续。
其次,民族学家对民族文化的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并以这种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这个过程是民族学家获取资料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研究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民族志”的架构源泉。民族志是一种民族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是建立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关于民族习俗的写作。一般的民族志通常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民族社会并提出关于民族文化的见解。民族志的撰写是文化民族学对民族文化研究的结晶,是对民族学研究资料的贡献。民族志记录着各民族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及演变规律,通过民族志的撰写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被记录,民族文化的历史可以被传承。一个民族在经历了岁月洗礼之后,丢失残缺的优秀民族文化可以通过民族志重新展现民族后人的面前,这将在民族精神的传递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的作用。民族志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载体,其记录方法和形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最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当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的影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长期以来,为了保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健康繁荣发展,国家制定和实施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对西部文化遗产实施了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并且举全国之力收集编纂民族文艺志书等,在整个国家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编纂了多部民族文化志。③同时,国家还培养了一批民族学届的人员组成的工作研究队伍,从事研究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我国的民族学家主要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研究,民族学的专家学者在民族地区作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对我国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有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尤其是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别关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民族的现代化,缩短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民族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民族学学者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具有长期的理性思考。这些特点,决定了民族学在我国广阔的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方面将大有作为。
当然,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民族学的专门化已无法驾驭层出不穷的新的重大问题,这就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任何一个民族学工作者都不能掌握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这就要求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 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文化民族学就的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广义民族学的分支学科,文化民族学将民族学与文化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文化民族学的在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研究任务就是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形态及演变。其研究任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它的研究对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
③吴慧红.卢遂茂等.浅谈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M].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83页
[2]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导论.民族出版社, 2006.
[3]宋蜀华.白振生.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5.
[5]吴慧红.卢遂茂等.浅谈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M].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83
[6]李世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 J].中国民族,2004, (11).
[7]马平.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 2005, (1).
[8]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9]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1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版.
我国是一个统一 多民族国家,通过民族识别,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所以上统称为“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有学者把这种局面称为“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含的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是一体。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④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统一多样化的文化。
④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版。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的国家,个少数民族在中国是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缺少了重要角色。在中华民族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肉相关的凝聚力。⑤
长期以来各民族在不同的地位位置上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在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留下了自己的藏品,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其所包容的民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各民族的差异至今依然存在,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除少数几个民族使用汉语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着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大花园,百花齐放、多姿多彩,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结果。
中国各民族大小不一,历史上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也的形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性的重要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中华民族分布上“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也是决定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阔的少数民族分布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多样性的地域特点。
⑥
一体多元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多元性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489页
⑤⑥
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487页 施正一:广义民族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488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传承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非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表现的尤为鲜明。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积淀仍在各民族中顽强地保留着。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盒民族的生存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国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