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xiInstituteofSocialism
Vol.22No.3Jun.2011
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潘怿晗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
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是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生态被破坏、文化资源流失以及文化创新动力缺乏而提出的。强调文化资源的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倡导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证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与持久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生态民族学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1.03.010[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1)03-0042-04
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形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大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内涵,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也出现合,取得较好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了经济价值评判膨胀的倾向,惟市场论、惟“GDP”论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一些地方曲解民族文化内涵,割裂文化体系的整体联系,肆意破坏文化生态环境。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不但不能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也会受到损坏甚至消失。因此,有必要以生态民族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价值。
一、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性”
德国生物学家厄思斯特·海克尔最早提出生态
收稿日期:2011-05-22
学概念:“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
[1]
生存条件。”之后,法国人类学家莫斯、英国社会人
·普理查德的研究涉及了生态人类学类学家伊文思
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深刻的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社会科学领域掀起了一股“生态化”的趋势。1923年,美国地理学家H·巴洛斯提出了人类生态学,他将人类社会的研究与生态学理论相结合,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纳入到研究视野。20世纪30年代,生态人类学兴起于美国,朱利安·斯图尔德建立的文化生态学主要从人类文化方式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探讨。1993年,宋蜀华指出,民族生态学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民族共
作者简介:潘怿晗,女,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42
潘怿晗: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同体及其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方学科,亦即研究族体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特点、式及规律,并寻求合理地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方式。它的研究领域……自然包括探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系统循环的关系和寻求保持生态平衡的正确方法,揭示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阐明生态和
[2]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等”。
(三)文化生态的基本要求:和谐共生
生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保持事物之间的平衡,生态平衡才能和谐共生,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属性。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漫长进化的成果,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交界的地区,是我国目前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县、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贵州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大区域里,苗族、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瑶族等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保存丰富,多姿多彩。广西隆林德峨是活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六个支系的苗族服饰都能在集市看到,彝族、仡佬族的民族节日时其他民族都热每逢苗族、
情参加。在广西不少地区很少见到的绚丽的传统壮族服饰,在云南广南却很好地保存下来。这一区域的民族文化资源之所以能较好地保存,与各民族交错居住,民族文化生态多元和谐共生密不可分。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元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可少。
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
[4]
和肯定”。
民族文化由各民族成员创造和发展,适应一定的生存环境,根植于民族的社会生活,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生态性”特点。
(一)民族文化资源生成发展于一定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是民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通常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在共同的区域内被一定的人群所共享的文化。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宝贵的民族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这是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性”的重要体现。例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数百年来通过人们不断地辛勤劳作,在桂北一带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梯田文化。生活在龙胜山区的各民族群众,为了利用坡度很大的山体,辛勤地在山脊中开垦出一层层梯田。这一带壮族、瑶族的传统建筑也是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依山而建,既节省耕地,又自然美观,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民族文化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有紧密的关系,当自然生态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民族文化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一些民族文化甚至消亡于环境变化之中。历史上的内蒙古草原曾经牧草繁茂,“风吹草低见牛羊”。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地区过矿产开采、垦草种粮等,直接改变了内蒙古度放牧、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民族文化生态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民族文化资源因为失去繁衍生息的土壤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而逐渐凋敝,生存状态堪忧。的著名歌手胡格吉勒图指出,几十年前的锡林郭勒草原随处都能找到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但是如今能够担当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经是凤毛麟角了[3]。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对民族文化资源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性”的又一重要体现。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征
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生态性”,其价值生成也具有了“生态性”的特点,即文化资源的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价值呈现形态与文化结构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价值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说到价值,人们更多想到的是能直接产生经济特色食品、建筑和器物等,其经价值的部分,如服饰、济价值可以通过一个个产品进行度量。而民族信仰、伦理、宗教、哲学等文化资源就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进行度量。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类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资源没有价值。如广西靖西绣球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人们往往只注重一个个
43
潘怿晗: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绣球能够度量的这部分价值,绣球所蕴含的民族审缝制、使用习俗等文化传承机制的价值在市美意识、
场经济中往往容易忽视。虽然如此,不能说这部分文化资源就不具有价值,因为这些是绣球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是绣球文化特色之所在。如果破坏了这部分核心价值,其表层的经济价值也不会持久。
当前,在市场急功近利的影响下,无法直接呈现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文化资源开发仅仅停留在表层文化,而不注重文化根基的保护。其实,“一种文化的存在意味着它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世界存在提供了可能,存在就是价值体现,即使从经济价值角度看,它也具有间接的经济
[5]
。价值”
整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建立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整体性的意识,综合考量历史、建立起将自然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全面纳入的价值评价体系,统筹进行资源配置,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价值的地方性与普适性
民族文化都是在一定生态环境中发展传承的,带有深深的地方性烙印。如蒙古族的长调蕴含着草原文化的悠远与深沉;各色清真饮食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地区就比较流行;鄂温克族的风俗习惯体现出对熊的崇拜;而广西的壮锦、侗锦和瑶绣体现出鲜明的风格和民族审美心理。文化资源价值的地方性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是创建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内容,多元文化所打造的民族文化产品的差异性是产品占有一定市场的基础条件。
我们还应看到,文化的“原生态”是相对的,民族文化资源本身也处于社会发展变迁之中,一旦将其纳入更大范围的市场考量就不能是简单的位移,而文化内容的诠释、衍生产品必须进行文化产品设计、
开发包装等,寻求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更好地在市场上推广,在秉承文化资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在此针对文化意义的阐释似乎产生了两难,即文化资源价值的地方性普适性。其实文化资源的意义呈现一方面离不开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生存繁衍的现实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越是本土说二者并非简单对立,而是辩证式的发展。化的,越具有吸引他者、融入全球化的潜力,因为本土化产业如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普适性就越能融入全球化而真正发挥特殊性[7]。
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形成的重要源泉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而创意的形成与激发来自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文化资源的开发依托创意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资源是人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紧密联系,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铜鼓、藏族的布达拉宫等,无不显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色。民
(二)价值的整体性
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认识对于指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形态的文化资源互为体系、相互影响,都是文化生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原则是保护为主,这是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效益的根本和基础。近年来,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民族文化生态村”就是以现实社会中具有深途径。
厚文化沉积、浓郁文化色彩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典型的社区或乡村为对象的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在这一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实行文化原产地保护。2010年2月,《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文化生态区的概念从最初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提出,到现在已经显现出空间整体性的趋势。有学者就提出在文化遗产申报中,应将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类型众多、遗产事项彼此相互勾连的地区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文化空间”的名义打包申报,其目的就在于对某一地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6]。
民族文化资源在区域文化空间内是一个有机的44
潘怿晗: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族性是文化资源的本质特性,文化特色的打造必须例如,以玉龙雪山实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来体现。
体为背景,纳西族、藏族、白族、彝族、苗族等10个丽江世居少数民族演员在剧场中欢快歌舞、生产劳作的大型实景剧《印象·丽江》,让游客真切感受丽江文化,体验丽江民族风情,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形成特色的支柱与源泉,通过本土文化特色的锤炼与打造,实现品牌创建与价值提升。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相和利用共处于同一文化生态体系之中,相互依存、如广西东兰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现存互促进。
传世铜鼓612面,为世界之最。2003年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被文化部公布为全国“十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一;2006年,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2008年东兰获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遗产名录;
游示范区”称号;2009年东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3月11日,东兰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在本次铜鼓文化旅游节上,云南“万家坝”、贵州“麻江型”铜鼓、东南亚铜鼓与东兰铜鼓汇聚一堂、同台赛鼓,东兰民间铜鼓馆也正式揭牌开馆,三弄乡三合村下弄宁屯的民间铜鼓风情展演拉开了铜鼓文化民俗村的建设序曲,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研究基地和东兰铜鼓文化研究会也正式授牌成立。围绕铜鼓文化资源开发的舞鼓表演、音乐铜鼓、工艺品、民俗传习等文化项目,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赋予了持久动力。
文化资源有效地进行文化资本转化,投身于民经济效益,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是其价值呈现的重要途径。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纳入生态学视野,首先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决贯彻保护为主的原则,既保证文化资源保护与发的有效保护,又促进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展。其次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做好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而不是割裂式地开发。再次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文化生态发展规律,要防止文化资源生存现状的人为破坏,
而且文化资源开发要合理适度。要按照生态的要求和规律去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而不是去满足经济利只有有效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民益需要[8]。
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民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文化自觉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价。只有在正确的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观指导下,才能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内涵,锤炼文化特色,更好地推进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民族生态学的视野看,就是强调各民族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费孝通先生在对现传承、发展这一代社会中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
问题的思考中阐述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9]。同时强调了这样的思考以及“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对于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都是有益的。
文化自觉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云南映像》是由著名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导演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参加演出的人员也都是来自云南民族村落田间地头的普通以其浓厚的云南少数农民。2003年正式巡演以来,
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特色、自然淳朴的民族文化展现和成功的市场运作获得了突出的市场业绩,打造了《云南映像》这一民族文化品牌。《云南映像》并不是将原生形态歌舞简单挪移到现代舞台,而是在深入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歌舞文化、提炼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民族歌舞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艺术创新,并综在这一发展链条中,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展示。
民族文化资源是创编人员艺术创意的根本来源,这种创意来自于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以及对其深厚的情感和热爱,来自于对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主选择,来自于文化转型自主能力的提升。杨丽萍在云南长大,后来到北京学习工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她放弃在北京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之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最根本的动力源自本民族的力量,(下转第61页)
45
任晓丽: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自然的相通、相似、和谐共生。在思维方式上,它主张心物合一、体用无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方法。“人与自然是互相统一的,作为万物一员的人类本身并没有高于或优于其他物类的特殊价值,两者自家知上
[14]
是平等的”。这种把人类的价值体系与自然的价值
东方出版社,2010:287.[3]李长之.孔子传[M].北京:
[4]闫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葆全.论语通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6]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288.[7]杨朝明.荀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8]张葆全.论语通译[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9]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5.[10]杨朝明.荀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51.[11]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39.
中华书局,2006:76.[12]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
[13]于永军.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4]俞田荣.环境伦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63—64.
责任编辑:何绍红
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的思考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以自然的生命进化来说明到达价值的本源。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及能源问题等,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或者社会政治手段所能解决的。它必须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整体系统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所共同发展中寻求解决办法。
表达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湛智慧应该得到积极发掘,得到有效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
[2]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05—208.
............................................................(上接第45页)源自各民族积极参与,源自于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意识越高,越能够激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越能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价值。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民族地区蕴含着极为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与挑战,应当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学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2.
[2]宋蜀华.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学与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G]//民族学研究:第
1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1.
[3]郝建平.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析[J].前沿,2009(12).
[4]祁庆富.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EB/OL].[2011-05-02]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889.
[5]张德寿.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再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74—76.
[6]苑利,顾军.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普查申报以及开发活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4):63—71.[7]沈清松.历史性·文化空间与文化产业[J].深圳大学学报,2003(20):108.
[8]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M],长沙:湖南文艺2008:133.出版社,
[9]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群言,2003(4):18—21.
责任编辑:何文钜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