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元日王安石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篇二:元日玉楼春毛滂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篇三:已酉新正叶颙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篇四:凤城新年辞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篇五:甲午元旦孔尚任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延伸阅读: 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变化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过年的来历: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神话生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到时都熄灭灯火,整夜不眠,躲避灾害。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所以过年大放鞭炮习俗,流传到今天。
篇六: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