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针对的不仅仅是士林。对那些与官场稍有沾连的趋炎附势的民间人物,作者也不放过。信手写下的小人物,小段落,都是场面鲜活,口吻毕肖。人物心理的利势,灵魂的卑污,无不纤毫毕现;作者一字一句,都是诛心之笔。
四十六回上场的成老爹,是一个“兴贩行的行头”,他要是就在农村吃山芋粥,肚子本也不会有什么毛病,可惜他非要进城。进城就在虞华轩家住下,打个秋风,虞家饭总是会给他吃的。可惜这老人家非要趋炎附势,放着虞华轩叫他办的事不办,非要说自己近几日应酬,忙的不得了,竟扯谎说五河县气焰薰天的方六爷要请他吃午饭。这个谎,他要是在别人面前扯,说不定还能赚来尊敬和艳羡,可是他偏偏要在虞华轩面前扯。
虞华轩是什么人?书上说他曾祖是尚书,祖是翰林,父是太守,自己是“一切兵、农、礼、乐、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头就知到尾”。但就是他自己没有功名,所以在五河这恶俗地方,说什么人们也不信,人们总不许他开口,就是说没有话语权。虞华轩这样的人,生在这个地方,肚子里的气可想而知。他对抗恶俗的方法,就是拿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开涮。
这回的成老爹是撞到枪口上了。他略施小计,就弄清了真相,又以方六的口气写了个外后天请吃饭的帖子找人送到成老爹的房里,把成老爹的谎言坐实。到了外后日那天,虞华轩家里的小厮当着成老爹的面,拿进来许多酒肉,暗示虞府中午有客。又叫了个卖草的,冒充方家仆人来催成老爹。喜剧的道具、龙套、舞台全都布置就绪就等开场。
一边是满心喜欢赴宴,一边是根本无意请客,成老爹到方家遭遇的尴尬可想而知。不咸不淡的话扯了半天,也不见客来,也不见摆酒,成老爹肚饿,就以退为进,假意告辞,方六自然不会挽留。这回,成老爹可是扎扎实实扑了个空。盘算虞府现成的酒肉,赶快杀回马枪。回到虞府,果然见一班人,“摆着五六碗滚热的肴馔,正吃在快活处”。
虞华轩的狠处现在出来了。见成老爹进来,虞华轩一面急忙封口,说:“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把成老爹抵死在墙角,叫他不好意思改口;另一面叫小厮“快拿一张椅子与成老爹那边坐,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再狠狠给他砸上几锤。可怜成老爹肚子正饿,不能上桌吃倒也罢了,却叫他看着别人“大肥肉块、鸭子、脚鱼,夹着往嘴里送”,那无异于酷刑。而那盖碗的陈茶,可是消食的,左一碗,右一碗,送来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喝越饿。这是在伤口上撒盐。“气得火在顶门里直冒”,肚里说不出来的苦。虞华轩们吃到晚,成老爹一直饿到晚,等客人们走完了,成老爹才“悄悄走到管家房里要了一碗炒米,泡了吃。进房去睡下,在床上气了一夜。”
在这一出小喜剧里,成老爹成了悲剧人物,当然最悲惨的是他的肚子。我们还不能说虞华轩太恶毒,因为小说里,成老爹的利势嘴脸也实在难看,一心攀附权势,还要在虞华轩这样的人面前显摆,被饿了一天,还是很难得到同情。成老爹有了一碗炒米,我们且不去管他,我们需要设想的到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成老爹真的在方府吃到了午饭,你说他回到虞府,或将来到乡下会怎么说?
这关涉到某一类型的人,在得到便宜的情况下的两种心态,一是怕招忌,而故意把这事说得苦不堪言,作为生存智慧,这倒也无可厚非;二是,想炫耀,不好直说,故意从反面设词,等着听的人对自己的否定来个再否定,从而榨取别的夸赞和艳羡。这后一种心态和表现方式,特别具有文学价值和超越时代的意义,值得研究。
那么成老爹会怎么说呢,我们先只要看看夏总甲,就不难揣测出答案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