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堡塞堕墨墨塑墼! 总第458期 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探究 口袁 媛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为破碎的、局部的、表层的文化活动,以文化人成效不明显。必须整合 各种文化资源,赋予高校校园文化全新的、本真的含义,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转型升级,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建 设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大势。本文在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与问题的基 础上,深入探讨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大学精神;目标形态 作者简介:袁媛,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宣传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学校管理。(江苏南 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3)06—0077—02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培育 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具有指导性、 人,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功能是相近的。把高校建设成 实践性、可塑性、传递性的特点。”文化校园能体现一所大 为“一墙一角皆文化,一人一事有文化,一草一木蕴文化” 学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本质,能兼顾价值理性、工具理 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 性和实践理性,能保证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约束成员的行为 转变,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大势。 方式。 一、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的涵义及其关系 2.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的关系。一方面,就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以及文化校园的内涵。校园文化作为一 与文化校园的关系而言,研究者的看法颇为不同,他们分 个有内涵的学术用语始于1986年上海团组织召开的“校园 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和文化校园 文化研讨会”,并伴随着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的 是否有本质区别、必然联系;二是校园文化本身存在问题 推行而流行起来。然而,高等教育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和 还是对其的理解做法存在问题。辨清校园文化和文化校 实践一直处在浅层。关于校园文化有以下几种普遍认识: 园的关系,有利于正确对待校园文化,把握文化校园建设 一是“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具有学生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 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的提 围;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形 法从词的构成上看是相同的,不过是词序进行了对调。针 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二是“校园文化是指以社 对这一变化,有的学者认为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 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 化内涵的根本转变,认为校园文化是局部文化活动为主要 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校园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 方式的文化现象;有的主张重建新的校园文化观;有的则 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 ;三是“校 基本否定校园文化,称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校园文化活 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育于活 动,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附加的”育人活动,必然造 动的文化形态。” 此外,美国学术界将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 成校园文化自身的内在分裂,形成一个“文化孤岛”。 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 首先,校园文化的提出、倡导、实施,是回归大学本质 实践、信仰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可见,对于校园文化种种 的创举。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前苏联重理轻文的模式, 不一的理解和概括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层面来阐述校园文 期间又经“文革”灾难。在重新恢复高校的高等教育后,我 化的内涵的,都或多或少地不够全面和准确。 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出现了严重的文理割裂的现象。随着 而就文化校园而言,国内较早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内涵 素质教育的推行,各高校领导以及高等教育者们觉悟到文 的学者衣俊卿提出了“回归文化的本质,构建全方位育人 化的重要性,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的本质是“以文化 的文化校园”的说法。他将文化校园概括为:“大学在发展 人”,失去的、忘却的文化得以重提、回归,是一种亡羊补牢。 进程中经过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逐步积累完善的一种独 一开始,重建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易行的方式自然是课外学 特的文化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为主导、校园为空 生文化活动,然后相应地逐渐出现、扩大、发展学生的文化社 间、社会为依托、文化为核心的一种大学文化,是精神文 团、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报刊、廊楼、 2013・6 堂塑 堕 垦塑墼! 总第458期 校牌等文化载体的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日渐充实,促进了 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不容否认,这些方式或直接或间 接、或近期或长远地培养出了一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 才,也增强了有关指导教师的能力。这些实绩反映出文化在 高校的特殊作用,从某个层面体现了文化的实质。 其次,校园文化和文化校园都具有“文化”的概念,都 需要不断地建设发展。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是校园(或大 学)具有的文化,具有以校园为主体为文化的范围、特征, 是相对于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城市文化而言的。文化校 园,则是指具有文化的校园(大学),以文化定性的校园(大 学)。它突出了文化在校园的地位、功能。校园文化和文 化校园的视角对象有转换,但文化的本质、特征相同。校 园文化侧重校园所为;文化校园侧重客观评价、客观效 果。文化的内容随着认识深化、全面,不断完善、发展。 再次,校园文化为文化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校 园文化建设取得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 化成果是文化校园建设的宝贵资源。总结的经验和研究 的理论,对文化校园建设具有启发、指导作用;发现的问 题,为文化校园建设目标、任务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如果 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决不可能提出文化校园建设。校园文 化建设必然发展为文化校园建设,文化校园是校园文化追 求的高级目标、成熟形态和理想状态,是一种量变到质变、 局部到整体、僵化到灵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并最终能代表 和体现大学的精神和责任。 二、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 1.坚持“学生为本”,赋予文化校园新主体。人才培养 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中心。 学校应将学生作为文化校园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不 断创新文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文化校园建设要充 分结合大学生求新、求快、可塑的特点;要充分认同大学生 思想多元、个性张扬、追求进步的主流;要充分尊重大学生 千差万别需求、喜好和日新月异的流行语、流行色;要充分 理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 力和强烈的成长成才为愿景。在文化校园建设中充满人 性关怀,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需要,更侧重于引导学 生的需要,甚至刺激学生的需要。广泛开展学生乐于参加 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并尽最大可能将教学、科研、师生活 动、国家大事、人文科技等内容,吸收、融人校园文化之 中。所有教师,所有学科、专业及课程都应以融入学科、专 业知识的文化来启发、促进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人文 价值、人文思想全面发展的人才,充分体现“学生为本”。 2.提升大学精神,赋予文化校园新内涵。建设文化校 园,首要的是提升大学精神,赋予文化校园新内涵。大学 精神是指经过历史筛选和积淀形成的被群体认同的稳定 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 争 学区别另外大学的显著性标志,也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 强大的支撑。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嬗变,是大学精神 的提升,是以大学精神为价值导向。构建文化校园,就是 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中挖掘提炼大学精神,增 强师生的家园意识;就是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 等传递给全社会,寻求认同、扩大影响;就是要明确校园整 体性文化观念、文化系统,通过校史、校歌、校训、校风、校 徽、校庆等丰富大学精神内涵。此外,缺乏深度和内涵的 文化校园是低层次的,与群体的真正需要并不适应,不能 把文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 等割裂开来,而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坚持和谐发展,构建文化校园新格局。高校是一个 大家庭、小社会,多支队伍共融共生,首要任务是育人。要 实现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必须进一步坚持和谐发 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师生,特别要 处理好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这两个群体文化的 共存、碰撞和交融是学校文化的主流。教师应有良好的师 德师风、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学生应有良好学习精神、学 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学校关心教师的发展进步,努力解决 和改善教师的办公环境、教学条件、科研平台及职称晋升 等问题。学校关爱学生的成长成才,全力解决和改善学生 的居住条件、学习环境、成长路径及其它困难。唯有全校 上下心齐气顺、奋发有为、和谐发展,才能构建文化校园新 格局,凸显文化张力。 4.加强长效建设,构建文化校园新机制。文化校园建 设是项复杂的、融合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根据实 际,加强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 实现四维一体的文化校园建设内容取向,构建文化校园新 机制。.学校的像、水、园、林、路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 功能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校史景观相得益彰。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质 量、规模、结构和速度有机统一,管理运行机制体制科学完 善,各项工作推进有序高效。学校崇尚学术、学术自由,鼓 励质疑创新、探求真理,规范师生学术道德、营造良好学术 氛围、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学校通过挖掘和塑造,有着独 特且被大家熟知和认可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 和大学定位,这也是支撑学校所在的最根本的要素。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 版社.2004.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