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农田实践活动为例
【摘要】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具有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建构内在知识
库、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等的意义作用,基于此,我校尤其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本文以我校实际实施的劳动教育活动——小农田实践活动为例,阐述我校如何通过融合其他学科来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这个活动是对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后续深入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科融合、创造性劳动教育、小农田实践活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个重要内容: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创造性解决问题[1]。创造性劳动教育是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观念,与基础性劳动教育有本质上的区别[2]。基础性劳动教育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让他们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流汗干活的过程,感悟劳动的价值,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而创造性劳动教育则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合作探究、创新设计、实验试验等方式方法,最终形成创新性劳动成果。创造性劳动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展开思考,尝试寻找新技术、新工具或新方法以解决劳动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实施的劳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创造性劳动”为出发点,结合“双减”政策,探索创造性劳动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以解决学生劳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一、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开阔知识视野,建构内在知识库
劳动教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开展创造性劳动,为解决劳动实践中的问题,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收集、储备各学科知识,拓展自身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将所学、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内化,从而灵活地应用在劳动实践中。这个广泛阅纳的过程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建构内在知识库。
(二)促使问题解决的多样路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针对不同的劳动实践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恰当地选取材料、工具与技术,从而寻找出多样路径的解决方案。在这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丰富的创意设计,有助于学生不被思维局限,获得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具身化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一方面能够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学生选取最适宜的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具身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避免出现某一方面的短板,促进能力素养的均衡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五育的平衡,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
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建构内在知识库,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但需要注意与其他学科融合时要确保创造性劳动教育的科学性,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内容设置要循序渐进,不打乱学生有序的学习系统。学科融合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学生劳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的劳动资源十分丰富。学生的教育是围绕所处的环境开展,因此可以把校园打造成适宜的劳动课堂,探索劳动
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下面以我校实施的“小农田实践活动”为例,阐述创造性劳动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并实施教与学。
(一)基于真实情境,采取问题驱动
STEAM教育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主题的典型跨学科课程整合方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思路[4]。STEAM教育与劳动教育都重视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基于创造性劳动的“小农田实践活动”的实施,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带着问题,与同学合作探究,设计解决方案。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传授简单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例如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和统计数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请教等。以主题为“马铃薯生长的奥秘”的劳动实践活动为例,围绕“如何种植马铃薯”,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种植马铃薯的方式方法,种植马铃薯的注意事项,组织学生采访农民伯伯如何种植马铃薯,最后实地种植马铃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探索马铃薯生长的奥秘。这样的劳动商议及参与过程,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劳动的方法,拓展了他们参与劳动的广度与深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调查研究的方法,设计调查研究的方案,自发组成小组进行调查研究活动,通过身边的多种渠道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马铃薯生长的奥秘,学生懂得了更好地选择信息、整理归纳,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实践成果。同时亲身体验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还极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热情地参与劳动,在亲身参加实践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劳动想象力,表达出对劳动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依托实践基地,实现学科融合
为了实现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突破学科间的界限,我校因地制宜,利用校园操场后山坡的空地、体育馆右侧的空地和其他适宜的地方开辟出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玫瑰园、葵园、格桑花方块、“花果山”、绿荫台、天蓬区等小农田种植区域。我校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种植,去年秋季播种下玉米、茄子、番茄等等,今年春季则以瓜类、豆类为主,向学生普及各季节农作物的特点、注意事项,并教授植物的观察方法和种植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
受和体验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各学科知识并运用知识,建立个人内在的知识体系。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种植,他们在实践基地锄地、播种、养护蔬菜、水果。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课到平地的农作物、果树区独立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
(三)各学科间横向融合,渗透知识与思维
在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时,要考虑到各学科间的横向融合,既要在四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又要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思维,为劳动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小农田实践活动是一个系列项目,分为“一山”、“一农”、“四大主题园”三个主要项目。注重以劳赋能、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将学科教育融合进劳动的全过程: 从规划土地、选择种植作物、筛选种子、浇水施肥、采摘蔬果、烹饪蔬菜到市场买卖,每个环节都渗透了科学、数学、语文、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内容,实现了劳动课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效融合,建构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全科架构。
二、结语
与其他学科融合下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具身化发展,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新时代社会和教育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实施劳动实践活动中坚持实践性、基础性、技术性、开放性、安全性等原则,通过组织并规划将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有效、有机地融合,整合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更科学、更专业的方法进行劳动实践探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A].2020(03)
[2]任联玮.创造性劳动教育理念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2(06)
[3] 沈佳敏.小学道德与法治创造性劳动主题课堂教学策略应用——以部编版六上《科技让梦想成真》为例[J].天津教育,2022(04)
[4]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庞敬文,钟绍春.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点化教育,2021(05):50.
[5]黄凤珊.基于STEM项目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以立体农田STEM项目为例[J].教育管理,202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