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彪
网络的兴起使人们进入信息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个虚
拟平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人们言论提供了自由空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可预知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网络事件,却确的说是突发的群体性网络事件,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加强网络管理和应对工作,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是新时期公安机关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影响
传统媒体是单向的,作为受众来讲主要是接收互联网使受众从单向走向双向,尤其是拥有大量会员、互动性很强的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网络播客。在网络上,大量的网络“口水”如洪水猛兽一般,让人百口莫辩,如果应对不及时或者应对不力,网络舆情容易对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公安工作本身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邓玉娇事件”中,民间舆论一边倒同情邓玉娇,有力的促使执法部门较为公开透明地查案办案、还原事情真相。石首骚乱事件,对青年厨师涂远高非正常死亡的解释只有媒体发的寥寥片语,而网络上的爆料、图片、视频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最后引爆了骚乱。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从基本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在网络世界中,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这种特点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从内在特征看,网络是广大网民日常行为的延伸。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在形成舆论的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先入之见形成以后,旧的形象就会淹没新的视野,并影射到记忆中重新出现的世界中去。”舆论只可能是一种处于“伪环境”中的舆论。在这样一个舆论的指导下,现代公民对于纷繁的世界事务是很难进行正确的考虑和作出明智的判断的。指出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经过了“在现实政治世界的基础上,政治家或煽动家的巧妙的符号操作和宣传活动下,大众传媒通过定型的政治印象制造模拟环境,并形成大众定型的心理认知,再形成意志”的几个环节。而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公安机关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的作用。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从事件本身上讲,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公众在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等公共虚拟平台上对该事件进行描述、议论、揣测、分析。
二是网络传播具有隐蔽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网民“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
三是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暧昧的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二)从民众心理上讲,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民众的功利心理,在“求名”或“求利”的支配下,一些版主和资深网民刻意去分析网民心态,积极迎合网民的趣味,利用社会新闻热点进行炒作造势,还有的组织网络“水军”大肆渲染,夸大事件本身,造成强大的舆论效果。
二是民众的宣泄心理,在“发泄才能过瘾”的情绪下,往往出现肆意谩骂、跟风起哄,浮躁、偏激的心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论坛情况成为衡量人们对现实社会不满的重要指标,是
社会危机的预警器。
三是民众的跟风心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这种“无意识”往往表现为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缺乏理性思考等。它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内心深处,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出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当某一事件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时,就会有人跟帖表示赞同。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心理暗示,受到感染的民众往往由于跟风心理,容易形成目标基本一致的舆情指向,这种舆情极易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四是民众对公权的不信任。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权力机关或官员行为失范现象不断曝光,许多民众通过自身的感受或者通过其他间接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对一些行政机关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后果就是,只要在相关事件中涉及到公权力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他们就会对权力公正性产生怀疑,继而公权力机关或相关人员就会被卷入舆论的中心深受质疑。加之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腐败案件的侦查机关,这也容易引起公众关注。
(三)从应对处理上讲,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对网络舆情认识不足。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这种相对新兴的舆论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很可能引起网络舆情
的事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错误地认为应对它是媒体的事,与自己无多大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麻痹的思想和缓慢的行动,导致了各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是对网络舆情宣传不到位。忽略了想群众之所想,忽视了与媒体的深入沟通,当人们需要了解事实真相,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合理解释和听不到任何来自正规渠道的消息时,网络舆论在这儿便会慢慢获取人们的信任,进而使公安工作陷入被动。
三是“网络水军”的恶意炒作。一些有组织的“网络水军”唯利是图,织庞大的队伍,造谣诽谤、制造事端、敲诈勒索、炒作恶俗形象败坏社会风气。一些商业网站或论坛自身就从事网络公关,先是在“天涯”论坛上发帖,然后就以在“天涯”发现这篇帖子为名进行报道,接下来该报道就会被许多网站转载、炒作。360和QQ对战就是“网络水军”恶意炒爆的结果。
四是执法办案中的失误和拖沓。近年来犯罪手段提高,行为也越来越隐蔽、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侦查办阻力越来越大,个别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凭着“一股热情”,少有谋略,没有预案,不讲究方法,疏于化解,只片面追求实体上“精益求精”,而忽略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忽略了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执法办案中造成一些失误,被“别有用心”人在网上恶意放大炒作,进而严重损害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
(一)要重视网络舆情
网络作为一个新鲜的媒介,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起着越来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为公安工作服务,遏制其消极影响,解决人民群众正常诉求和实际困难,利用网上线索打击社会犯罪。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各部门间整体合力。
(二)要廉洁公正执法
在执法时要不偏不倚,本着案件事实真相依法办案,不徇私情,突出抓好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问题和突发的群体性事情的处理工作。要热情接待来访群众,耐心细致地倾听他们的诉求,在准确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态势以及在群众诉求的基础上,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文明执法、依法办案。提高和维护公安机关执法的公信力,塑造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公正廉洁形象,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涉及的网络舆情势必会大大减少。
(三)要推进信息公开
及时做好信息公开,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要全力抢占宣传引导的第一时间,争抢第一报道权、第一解释权,主动占据舆论的制高点。要抢占舆论的主动权,把握网络舆情导向,及时、客观、透明地依法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还事实一个真相,使一些网络流言不攻自破。
(四)要搭建网络平台
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就是要抢占舆情主动权。第一时间发布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群众心中形成可相信、可依赖平台。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诉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网络舆情,发挥平台自身的作用。
2011年2月起,孝感市公安局在孝感槐荫论坛上建起了第一个论坛警务室,包括社情民意、警务信息、安全指南、有奖举报、在线访谈等栏目。目前已有六万多天信息,建起了公安网络的前沿阵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局长在线访谈,倾听民声、民意,解决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引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大大减少了对事件的恶意炒作,同时也给侦办各种案件提供了线索。
(五)要掌握舆情方向
科学的分析舆情是对事件中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梳理,将各类大众舆论信源进行有效排查,去伪存真,从中得出事件处理的依据,并迅速做出科学决策。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征,通过舆情分析,把大量零散的网络信息贯穿起来,找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通过判断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可以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为正确的引导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完善舆情机制
重点抓住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形成紧密契
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坚持现场处置与网上处置同步,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于我们公安工作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
(七)要加强网络管控
要不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专业力量建设,要“像预报天气一样”地预告网络舆情信息,着力提高网上发现、侦察、控制和处置能力。一是加强对网站的管理,要求网站、博客、搜索引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并建议逐步实现实名制,防止同一用户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二是明确一些重点监管对象,加强预警;三是开展网站人员备案工作;四是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重大事件相互协作,正确的引导网民;五是依据法律对非法网络公关行为进行坚决、严厉的打击;六是引导网民提高认知力。
(八)要抓好网评队伍建设和培养意见领袖
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壮大网上评论员队伍,增强网上“正面声音”,为公安工作服务。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网络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各种论坛里面针对公安的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音,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的、情绪性的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从2010年4月起孝南公安分局建立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槐荫论坛化解了多起网络热点话题,如孝感“3.27孝感一医院枪案”,3月27日下午2时许发生在孝感市一医院门口枪战;经过网评员的化解说“孝感一医院当天下午在搞演习救护”。之后该贴已下沉,避免被恶意的炒作危险。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对于突发事件,封锁消息会导致网上谣言四起,掩盖隐瞒会遭到网民更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起不安定因素,就要时的掌握舆论的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下,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公安工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是民意的表达,公安机关应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