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阅读20篇传统⽂化
(⼀)阅读下⾯⽂章,回答问题。榫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桥韵⽆痕
①距今⼤约7000年前,⽣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带的先民们,慢慢学会了⽤锋利的⽯斧砍伐树⽊,搭建房屋,以此来躲避风霜⾬雪和野兽的袭击。那时候,没有钉⼦、胶⽔,没有坚固的混凝⼟,在长期的实践中,先祖们摸索出了⼀套⾮常实⽤、可拆卸的创意,即榫卯结构,它⽐汉字发源
更早。1973年,考古⼈员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量榫卯结构的⽊质构件,有⼒地证明了这⼀点...。
②榫卯结构本是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最常⽤的⼀种结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千百年来,榫卯结构⼀直⼴泛应⽤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是它们在技术层⾯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③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因為它在⼏个⽅向都能开卯⼝,兼顾结合在同⼀点上不同⽅向的受⼒,合拢时成为⼀个⾼强度的完美整体。北魏、五代时期,榫卯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位于⼭西省⼤同市恒⼭的悬空寺,堪称这⼀时期榫卯结构的代表作,其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时⾄今⽇,悬空寺仍傲然屹⽴。
④家具中的榫卯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榫卯接合处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学⾥被称为柔性节点。当⽆数榫卯组合在⼀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主要是由于榫卯富有韧性,不易发⽣断裂,体现了“以柔克刚”的中国⽂化特⾊。唐宋时期,家具除了必备的使⽤功能之外,观赏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们的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榫卯
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盛,从最基础的⾯与⾯的结合、厚板闷榫⾓结合、三根直材交叉结合,衍⽣出多种更细致、更实⽤的结构(A)。
⑤在榫卯结构中,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有点像螺丝与螺帽的关系,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天⾐⽆缝。在收藏⽼家具的⼈中流传着⼀句⽼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说的就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B)。
⑥代代相传的榫卯技艺,不仅需要师傅精⼼教授,还需要徒弟有学习的天赋,可以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出准确的⽐例、重量,从⽽采取不同的榫卯结构⽅式。年逾不惑的李师傅家住西安,有⼀双远近闻名的巧⼿,他痴迷于制作榫卯家具,⼀年只接⼀套订单。李师傅接⼿单⼦后,都会仔细测量、计算。有时为了处理好⼀块板材,他甚⾄会花费⼀天的⼯夫。“每⼀件家具的要求不同,所以每⼀件家具都是独⼀⽆⼆的。”这是李师傅最引以为傲的,他⼀点⼉也不觉得⼀年只打造⼀套家具有什么不妥。
⑦传承这项技艺,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有⼀颗能沉静下来的⼼。如今,能够潜⼼钻研的年轻⼈不多了,李师傅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这项技艺还能不能传承下去。(选⾃《知识窗》,有删改)
1.选⽂第①段中加点词“这⼀点”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2.⽂中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3分)3.⽂章第③④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
4.阅读选⽂的第④⑤两段,你认为下⾯这句话放在A处合适,还是B 处合适?为什么?(3分)【链接材料】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种类繁多,有格肩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粽⾓榫、楔钉榫、闷榫、通榫、勾挂榫、燕尾榫、穿带榫等。5.有⼈认为,⽂章的说明中⼼是“榫卯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最后两段与此没有关系,应该删去,你认为呢?(3分)1.
【答案】榫卯结构,它⽐汉字发源更早。(评分标准:答出这句话,或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解答本题,需要找到这句话的所在段落,结合句⼦内容,认真阅读所在段落,提取或概括出指代的内容即可。2.
【答案】运⽤了举例⼦、分类别的说明⽅法,具体地说明了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复杂,合拢时成为⼀个⾼强度的完美整体。(评分标准:说明⽅法每个1分,说明的内容1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法及作⽤。本题虽然考查画线句的作⽤,因为这是说明⽂,因此需要从说明⽅法的⾓度进⾏分析,如果涉及多种说明⽅法,都要指出来,然后指出说明了什么内容。3.
【答案】不能,因为第③段介绍“建筑中榫卯结构的特点”,第④段介绍“家具中的榫卯结构的特点”,这与第②段中的“千百年来,榫卯结构⼀直⼴泛应⽤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是它们在技术层⾯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是⼀⼀对应的关系,此外,第④段与下⽂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评分标准:判断1分,说明的内容1分,对应、衔接各1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的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解答此题时,需要按照题⼲,表明观点,接着逐⼀分析③段和④段的说明内容,然后辨析它们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的。此外,有时还需要考虑上下⽂的对应、衔接与过渡的作⽤。此题,就存在着与上⼀段的对应,与后⾯内容的衔接。4.
【答案】应该放在A处,因为材料重点介绍了榫卯结构的种类繁多,这与A处的“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盛”⾼度吻合。(评分标准:判断1分,理由2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分析材料的说明重点,然后,分别分析⽂中A、B 处的说明内容,然后进⾏判断即可。5.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最后两段说明了榫卯结构是灵魂的原因,此外,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技艺难以继承的担⼼之情,深化了⽂章内涵。(评分标准:判断1分,理由2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概括这两段写了什么,然后分析与⽂章说明的中⼼内容有⽆关系,这两段放在结尾,还能体现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阅读下⾯⽂章,回答问题。陶器串起的⽂明史
①2012年,美国《考古学》杂志按例在岁末评出当年的⼗⼤考古发现,除了危地马拉玛雅神庙太阳神⾯具、苏格兰发现的3000年前的⽊乃伊等西⽅考古学家⼀直热衷的考古发现外,中国江西仙⼈洞遗址出⼟的最古⽼的陶器也赫然名列其中。②江西仙⼈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地处赣东北⽯灰岩丘陵地区的⼀个⼭间盆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考古学家就对遗址有过⼤规模的发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了多次发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标本就发现于此。那时就发现了早期的陶器碎⽚,但由于⽐较碎⼩,⽆法通过提取⾥⾯残留的有机物直接进⾏年代测定。关于这些陶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6⽉28⽇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中美科学家对⼀个⼤陶碗的碎⽚进⾏了鉴定,认为这些碎⽚距今已有2万年历史。2万年前,当这些陶碗制成的时候,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农业,⼈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如果这个结论可靠,将成为⽬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个地区或某⼀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分别独⽴起源的。有迹象显⽰,北⾮的陶器在距今1万年前也独⽴发展出来,⽽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左右发明出来的。
④⼈类从⼀开始也许就是希望⾃⼰的⽣活器物既实⽤⼜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最初出现在陶器表⾯的装饰,只是单⼀的条纹陶,⽽且只是素⾯陶。后来逐渐向绳纹陶和编织纹陶的演变。⼤约在7000年前,史前陶⼯逐渐掌握了在成坯后的陶器表⾯绘以矿物颜料⾊彩的技术,烧制后的陶器⾊彩不易剥落,未施彩的陶器表⾯和彩⾊纹饰所构成的⾊差更为明显,彩陶由此发明。后来随着绘画技巧的提⾼,和认知能⼒的提升,彩陶纹饰的构图与内涵不断丰富,彩陶便成了体现史前时代艺术最⾼⽔准的载体。
⑤中国史前彩陶,出现年代相当早。黄河、长江流域在7000年前都出⼟了彩陶。6500—4500年前,更是中国史前彩陶的绚烂时期,在仰韶⽂化的早中晚的不同阶段,以半坡、庙底沟为代表,
显⽰出先民彩陶⼯艺的登峰造极。彩陶的代表性图案有鱼纹、⼈⾯鱼纹、直边⼏何纹,后来是鸟纹、花瓣纹和弧边⼏何图形构成的纹饰。这些纹饰也代表了当时民众的信仰世界和对世界的认知。
⑥如同树的年轮可以推断精确的年代⼀样,陶器是⼀种可以反映⽂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我们在⼀个考古学遗址经常会发现陶器碎⽚的堆积堆,考古⼯作者可以通过测年、通过制作⼯艺、器形特点和纹饰特点来确定它所对应的断代标准。事实上直到今天,万年前的陶器依然被我们⼴泛使⽤,中国的紫砂壶,⽇本的陶艺产品以及欧洲的彩陶艺术⼀直都是收藏家的最爱。它所承
载的⽣活⽅式、艺术审美也许会延续得更为久远。
(选⾃《⼈民⽇报·海外版》,有删节)1.结合全⽂内容,思考“陶器串起的⽂明史”的内涵是什么。
2.“如果这个结论可靠,将成为⽬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句中“如果这个结论可靠”能否删去,为什么?3.下列语句运⽤了什么说明,有什么作⽤?
如同树的年轮可以推断精确的年代⼀样,陶器是⼀种可以反映⽂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4.分析⽂章第④段的说明顺序。
5.你看完本⽂之后,萌发了为江西仙⼈洞遗址出⼟的最古⽼的陶器创写对联做⼴告的冲动,请把你的创作写下来。1.【答案】最早陶器的发现,那时⼈类没有什么⽂明,陶器是⽂明的先驱;陶器是所有部落先民的产品,部落之间⼜是独⾃为阵;陶器的发展,就是⼈类对美追求的发展;远古的陶器,它为⼈类带来的⽣活⽅式、艺术审美更为久远。
【解析】本题属于整体阅读和分析语句的含义,解答时先从“陶器”与“⽂明史”的关系来思考,再以此来筛选出“2万年前,当这些陶碗制成的时候,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农业,⼈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个地区或某⼀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分别独⽴起源的”“⼈类从⼀开始也许就是希望⾃⼰的⽣活器物既实⽤⼜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万年前的陶器依然被我们⼴泛使⽤,中国的紫砂壶,⽇本的陶艺产品以及欧洲的彩陶艺术⼀直都是收藏家的最爱。它所承载的⽣活⽅式、艺术审美也许会延续得更为久远”等语句来思考即可。2.【答案】不能删去。“如果这个结论可靠”表明是⼀种假设,它说明了“中国江西仙⼈洞遗址出⼟的陶器,将成为⽬前世界已发现最早年代的陶器”是建⽴在“这个结论可靠”的基础上。没有这⼀基础,那么这个结论也是不成⽴的。从⽽体现说明⽂语⾔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表态,再解释意思,接着带⼊语句(语境)中分析,最后得出从⽽体现说明⽂语⾔的准确性。本题抓住“如果”,与后⾯语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后⾯的说明是建⽴“如果”的基础上,来思考即可。3.
【答案】运⽤了打⽐⽅的⼿法。将陶器⽐作树,⽣动形象的说明了“陶器是反映⽂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这⼀特征。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语句的说明⽅法以及作⽤。解答时抓住“如同”,便知打⽐⽅;再结合抓“可以推断”“标志性”,便得知答案。4.
【答案】按照陶器制作由简到繁的时间顺序。
【解析】题属于分析说明顺序。解答时弄清每⼀话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然后将同对象、同特征进⾏合并,再理清不同对象以及同对象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本题抓住“单⼀的条纹陶”“绳纹陶和编织纹陶”“彩陶”这三个不同对象即可得出答案。5.
【答案】⽰例:最古陶器传承中华⽂明,江西瓷器彰显⼈类智慧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对联。解答时先弄清对联的特点,上下两句“字数同”“结构同”“意思近或对”等,再联系本⽂“最古⽼的陶器”“陶器串起的⽂明史”“⽣活⽅式、艺术审美”等词句来思考即可。(三)阅读下⾯⽂章,回答问题。袜⼦礼节李丹
①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袜⼦的记载。不过,古时所说的“袜⼦”是不是就是现在的袜⼦?却⽆实物印证,古代袜⼦究竟何种样式?不得⽽知。
②古时穿在脚上的袜⼦,⼀般则写成“韈”。如《释名·释⾐服》称:“韈,末也。在脚末也。”从字⾯上看,⼈们最初所穿的袜⼦,应当是⽪⾰做成的,所以字形从韦(熟⽪)、从⾰⽽不从⾐。那么,袜⼦是从什么时候起改⽤纺织品做成,现已⽆从稽考,但最晚不出汉代。因为在汉⼈
的著作中已明确提到“罗襪”⼀词,如张衡的《南都赋》:“罗襪蹑蹀⽽容与”。这个时期
....的祙⼦实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古墓葬中也有出⼟,质料不仅有罗,⽽且有绢、⿇及织锦等,都是丝纺织品。可见
最晚不迟于汉代,那时的袜⼦质料,已完成由⽪⾰向布帛的过渡。
③汉代以前有履⽆袜,⼈们均⾚⾜着履。古代风习,登堂⼊室须先脱履于外,⼈们都是跣⾜。跣⾜者,光脚也。《淮南⼦》中,就有古时⼦妇侍奉亲⽼时,“跣⾜上堂,跪⽽斟羹”的记载。可见当时袜⼦还没出现,戓者还没普及使⽤。
④唐代妇⼥穿着锦袜,屡见诗⽂记载,制作锦袜的材料也更加精美。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墓中曾有出⼟。其中有⼀双锦袜,以华丽的花鸟纹锦制成,整块料⼦在鲜艳的红地上⽤⼋种不同颜⾊的彩线构成图案,组织紧密,配⾊协调,花鸟形态活泼⽣动,⽆论从组织技术或花纹设计上看,
都具有很⾼的⽔平。值得⼀提的是该墓年代,据同墓⼳⼟⽂书得知,恰恰在唐⼤历⼗三年(公元778年),与杨贵妃卒年(公元756年)仅相隔⼗三年时间。
⑤古⼈除了罗袜、绫袜及锦袜外,⼜穿夹袜。尤其在隆冬之时,⼈们所穿的袜⼦,往往⽤数层布帛纳成。最多者厚达⼗余层,名谓“千重袜”。宋⼈陶穀《清异录》称:“唐制,⽴冬进千重袜,其法⽤罗帛⼗余层,锦夹络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⑥说起袜⼦,不能不说到穿袜的礼节。《左传》中记载⼀个故事,说的是卫侯当政的时候,请⼀班同僚喝酒,有⼀个叫诸师声⼦的⼈也邀⼊席。诸师进来的时候,卫侯打量了⼀下他的双脚,当他看到对⽅穿着⼀双袜⼦,不禁怒发冲冠,指着诸师⼤骂。原来在当时有个规矩,凡登堂⼊室,都必须把鞋⼦脱下,放在门⼝,然后才能进屋。诸师居然在⼤庭⼴众⾯前“鞿⽽登席”,当然要激起卫侯的勃然⼤怒了。因为这样⼀来,君⾂之间的差别就显⽰不出了。尽管诸师极⼒声辩:这是因为⾃⼰脚上⽣有烂疮,脱袜之后,恐怕别⼈作呕,但仍不为卫侯所谅解。幸亏诸师逃得较快,不然连双脚都会被砍去。可见古⼈对脱袜登席这⼀礼节的重视。
⑦这种风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很盛⾏。《隋书·礼仪志》记:“(梁天监)⼗⼀年,尚书参议:‘按《礼》,跣韈,事由燕坐,履不宜陈尊者之侧。今则极敬之所,莫不皆跣。’”。这种风习究竟终于何时,史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就有关资料分析,应当在唐⽞宗之前。《新唐书·李⽩传》中有⼀段记载,说的是⼤诗⼈李⽩,蔑视朝贵,在⽞宗⾯前饮酒,醉后“使⾼⼒⼠脱靴”。这说明当时侍⾂礼见天⼦,不仅可以穿袜,⽽且可以着靴。可见在这个时期,已不存在脱袜⽰敬的礼俗。(选⾃《光明⽇报》,有删改)
1.选⽂主要介绍了袜⼦的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3分)2.选⽂多处引⽤史书记载,请你选⼀处简析其作⽤。(3分)3.选⽂第②段加点的词“这个时期”指的_______。(2分)
4.今字“袜”字的古体字写法是:“韈”。请你结合选⽂内容,从古今两个字的结构探究袜⼦材质的不同。(2分)5.下列语句表述与原⽂内容不⼀致的⼀项是()(3分)
A.据史书记载,袜⼦的质料由⽪⾰完成向布帛的过渡,最晚不迟于汉代。
B.对袜⼦的记载,最早见于夏商周时期,但古时所说的袜⼦与现在的袜⼦,是不是⼀回事,已⽆实物印证。C.登堂⼊室须先脱履于外,⼈们都是跣⾜。脱袜⽰敬的习俗开始于汉代。D.到了唐⽞宗之前,脱鞋⽰敬之⼀习俗已经不复存在。1.历史、材质和礼俗。
【解析】从第①③④段可看出袜⼦的历史,第⑥⑦段介绍的是礼俗,第③④⑤介绍了材质的变化。
2. 如第⑦段引⽤《隋书·礼仪志》记载的内容,准确地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脱袜⽰敬风俗很盛⾏,同时增强说明的趣味和⽂章的⽂化内涵。
【解析】此⽂多出引⽤史书古⽂,其作⽤除了准确说明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外,还有增强说明的趣味和⽂章的⽂化内涵的作⽤。选⼀处,围绕这⼏⽅⾯作答即可。3. 汉代。
【解析】考查指⽰代词所指内容,“这”⼀般指代的内容在前⾯所叙述的内容⾥。
4.从“韈”字⾯上看,⼈们最初所穿的袜⼦,应当是⽪⾰做成的,所以字形从韦(熟⽪)、从⾰⽽不从⾐。从“袜”字⾯上看,材质已经从⽪⾰过渡到了丝纺织品。
【解析】从造字的结构推测其材质,结合课⽂内容和造字的相关知识可以解答。5.C
【解析】材料中没有明确的指出始于汉代。(四)阅读下⾯⽂章,回答问题。书房与中式⽣活美学韩晗
①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活空间之⼀。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提供了⼀个修⾝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助⼒他们实现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早在汉代,⽂学家张衡就曾称赞⾃⼰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②唐代诗⼈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数名⼠的桃花源,⽽宁波范⽒家族的“天⼀阁”则以规模宏⼤与海量藏书著称,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收藏了中国最顶级的书画珍品……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活美学。
③名⼠们的书房必有另番情趣。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们的⽣活美学。这种因各种“陋室”⽽孕育出的名⼠之美,从魏晋的“⽵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郑板桥,⼀直延续⾄今。
④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部是⽂震亨的《长物志》,另⼀部是⾼濂的《遵⽣⼋笺》。在《长物志》中,⽂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濂更是要求书斋⾥要准备“卧榻”,⽬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趺坐”,宛如今⽇许多⼈在书房⾥放置的沙发。
⑤当然,这还不算。⽂房四宝⾃不必说,当时⽂⼈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只⼤⽔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常备⾦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些⾦⽯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来鉴赏分享。并且,书斋⾥的家具⼀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切都有讲究。
⑥⽆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的差异,是在⽣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多半收藏⼀些经史⼦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部分私⼈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⑦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些真正对得起“汗⽜充栋”这个词的书房。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它们以动辄⼏⼗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法及⽊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活美学中的另外⼀端:极致之美。⑧前述三种书房,皆为民间书房,宫廷书房与民间书房⼤不相同。这类被后世统称为“上书房”的书房,除了藏书、读书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功能,⼀是收藏重要的⽂物、字画,另⼀个就是谈论国事。
⑨乾隆帝有个书房,叫“三希堂”,源于“⼠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句话,位于故宫养⼼殿西暖阁⾥,是为乾隆皇帝的上书房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古代字画珍品如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与顾恺之的《⼥史箴图》以及数千册珍贵的宋版书皆为三希堂所藏。这使得三希堂成为⼀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博物馆与图书馆。乾隆帝还将其作为谈论国事的场所,因此三希堂与其母体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建筑⼀道,成为中式⽣活美学的⼀个重要典范:崇⾼之美。(选⾃《⼈民⽇报·海外版》,有删节)
1.选⽂主要说明了“陋室”“书斋”“藏书楼”“上书房”四种书房,结合全⽂说说这三种书房的异同。2.选⽂第③段画线句运⽤了什么说明⽅法,有什么作⽤?
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们的⽣活美学。3.“⽆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的差异,是在⽣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句中的“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选⽂第③—⑨段,说明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5.阅读本⽂,以及链接材料,思考书房功能由古⾄今,有什么变化?
【链接材料】书房,⼜称家庭⼯作室,是作为阅读、书写以及业余学习、研究、⼯作的空间。特别是从事⽂教、科技、艺术⼯作者必备的活动空间。书房,是⼈们结束⼀天⼯作之后再次回到办公环境的⼀个场所。因此,它既是办公室的延伸,⼜是家庭⽣活的⼀部分。书房的双重性使其在家庭环境中处于⼀种独特的地位。——百度百科
1.【答案】陋室与书斋,共同点是藏书不多,不同点是,陋室讲究精神上追求,书斋要求物质上的要求;藏书楼与上书房相同点是藏书较多。不同点是上书房还有谈论国事的场所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概括信息的能⼒。解答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陋室”“书斋”“藏书楼”“上书房”各⾃语段,再根据重点语句“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定要繁复讲究”“它们最
⼤的差异,是在⽣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万卷的藏书量”“⼀是收藏重要的⽂物、字画,
另⼀个就是谈论国事”进⾏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举例⼦,列举刘禹锡陋室的例⼦,具体说明了“名⼠们的书房必有另番情趣”这⼀特征。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语句的说明⽅法以及作⽤。解答时抓住“最知名的当是”,便知举例⼦,“见证了刘禹锡等名⼠们的⽣活美学”,突出了陋室的名⼠精神上的追求,与“必有另番情趣”意思相同。
3.【答案】不能删去,“最⼤”表⽰程度限制,它说明了“陋室与书斋最⼤的差异,是在⽣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还有其他⽅⾯的差异,删去不能说明这⼀点,这体现了说明⽂语⾔的准确性特点。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表态,再分析词语的意思,接着把词语带到句中来分析,最后⽤“从⽽体现说明⽂语⾔的准确性”来回答。本题中“最⼤”是从程度上限制的,然后联系语句“最⼤的差异,是在⽣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来回答即可。4.
【答案】不能,与第②段中的“唐代诗⼈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数名⼠的桃花源,⽽宁波范⽒家族的“天⼀阁”则以规模宏⼤与海量藏书著称,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收藏了中国最顶级的书画珍品”⼀⼀对应;第③段说明的是陋室,第④段说明的是书斋,第⑥段说明的是藏书楼,按照由简陋到富有,由粗俗到精致,由个⼈到国家的顺序。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顺序。解答时弄清每⼀部分写作的内容,然后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本题抓住第②段中的“唐代诗⼈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数名⼠的桃花源,⽽宁波范⽒家族的“天⼀阁”则以规模宏⼤与海量藏书著称,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收藏了中国最顶级的书画珍品”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之间内部之间的关系来思考即可。5.
【答案】古代书房,作为提供了⼀个修⾝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实现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场所,现在书房主要作为学习、研究、⼯作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能⼒。解答时抓住链接材料中“阅读、书写以及业余学习、研究、⼯作的空间”“再次回到办公环境的⼀个场所”,与⽂中“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活空间之⼀。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提供了⼀个修⾝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助⼒他们实现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较即可得出答案。(五)阅读下⾯⽂章,回答问题。⽂⾝,⾎⾁之躯上的“活化⽯”
①在海南岛少数民族市县的黎村黎寨⾥,依然可以看到⽂⾝的黎族⽼年⼥性,她们坐在百年的⽼榕树下织着黎锦,或坐在庭院⾥晒着温和的太阳。她们脸部、⼿上和腿上永不脱落的青⾊花纹,在时光⾥成了⾎⾁之躯上的“活化⽯”。
②最早记载黎族⽂⾝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在论到“圣⼈观乡⽽顺宜,因事⽽制礼,所以利其民⽽厚其国”时,引称海南岛上黎族⽂⾝,说“剪发⽂⾝,错臂①左衽②”,是“瓯越之民③”。
③然⽽,由于历史久远,且黎族没有⾃⼰的⽂字,更没有本民族的⽂字记录,对于黎族⽂⾝的习俗及起因说法不⼀。有说⽂⾝产⽣于原始宗教,如果妇⼥在世不⽂⾝,死后祖先⿁不相认,变成⽆家可归的野⿁;有说防⽌被掳掠;有说表⽰对爱情的忠贞不⼆;也有说因为美丽。但不管怎么说,在润⽅⾔、美孚⽅⾔、哈⽅⾔、杞⽅⾔和赛⽅⾔⽼年妇⼥⾯颊、颈部、胸部、⼿上、腿上和背部圆形和曲线形的花纹⾥,我们看到了黎族原始宗教中⾃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看到了⼀幅幅⽤⾎⾁彩绘出的斑斓图画。
④据海南省陵⽔黎族⾃治县群英乡⼀位叫黄秋民的黎族⽼年⼥性介绍,⽂⾝对黎族来说,是神圣的,是流传下来的礼俗、仪式和禁忌。当年她⽂⾝时是14岁,⽂⾝还要选吉⽇,杀鸡摆酒供上祭品,向祖先⿁报告⾃⼰的名字,以求保佑平安,还⽤树叶在⽂⾝的地⽅扫⼀遍赶⾛“凶魂”,把树叶挂在门上,外⼈不许进来观看。脸上纹样,她的祖母⾸先在要⽂的部位绘好花纹图案,然后⼀⼿拿着藤刺,⼀只⼿握着⽵⽚在她的脸上沿着图案打刺,藤刺刺破⽪肤后,擦去⾎⽔,接着⽤准备好的苦⼦⽊炭和油在创⼝处涂上染料。
⑤⽂好⾝后,要煮龙眼树叶⽔来洗⾝,还要摆酒席来供奉祖先⿁。在她的回忆⾥,能感受到藤刺刺进肌肤的疼痛以及神圣的洗礼所带来的喜悦和⾃豪。
⑥当问及她脸上双线点纹图形的意义时,黄秋民⽼⼈说,她当时也不清楚,但听她的祖母说⼤致是“福魂”图案。据了解,画在上唇的纹,称为“吉利”图案,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画在⼿腕上的双线纹称为“保平安”图案,臂上铜钱纹称为“财富”图案,腿上槟榔树纹称为“护⾝”图案……这些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包含内⼼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等内容,同时也表现了黎族的审美观。
⑦⽂⾝,是黎族重要的⽂化仪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化的交融,黎族妇⼥特有的⽂⾝已经很少见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的历史⾥,看到黎族的凝聚⼒、号召⼒和⽣命⼒。
(选⾃《⼈民⽇报·海外版》,有删节)【注释】①错臂:古代男⼦在双臂刻刺花纹。②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或是汉族死者所着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带⼈民的右衽。衽,指⾐襟。③瓯越之民:活动于中国东南沿海⼀带的古民族的⼈民。
1.结合全⽂,说说本⽂说明对象是什么?
2.结合全⽂思考:⽂⾝为什么被称之为“⾎⾁之躯上的‘活化⽯’”。
3.“据海南省陵⽔黎族⾃治县群英乡⼀位叫黄秋民的黎族⽼年⼥性介绍”这⼀句,能否删去,为什么?4.第②段中画线句⼦使⽤的说明⽅法是什么,有什么作⽤?(《史记》中)说“剪发⽂⾝,错臂左衽”,是“瓯越之民”。
5.随着社会的发展,⽂化的交融,黎族妇⼥特有的⽂⾝已经很少见了,结合全⽂,以及⾃⼰的认识,你认为黎族⽂⾝消失的原因有哪些?1.
【答案】黎族⽂⾝。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能⼒。解答时先要弄清⽂章主要内容“⽂⾝的历史,起因,过程,意义,发展趋势”等⼏个⽅⾯,这样容易得出答案“黎族⽂⾝”。2.
【答案】历史久远,有记载最早的是《史记》;通过⽂⾝记载了黎族原始宗教中⾃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为;⽂⾝本⾝就是斑斓图画,表现了黎族的审美观:透露出黎族的凝聚⼒、号召⼒和⽣命⼒。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能⼒。解答时要紧紧抓住“活化⽯”来思考。化⽯可以从历史久远的⾓度思考,可以从“记载……”的功能来思考,再联系⽂章中相关语句“最早记载黎族⽂⾝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看到了黎族原始宗教中⾃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看到了⼀幅幅⽤⾎⾁彩绘出的斑斓图画”“看到黎族的凝聚⼒、号召⼒和⽣命⼒”来回答即可。3.
【答案】不能,“据海南省陵⽔黎族⾃治县群英乡⼀位叫黄秋民的黎族⽼年⼥性介绍”是表⽰有依据的,它说明了“⽂⾝对黎族来说,是神圣的,是流传下来的礼俗、仪式和禁忌”这⼀特征,是黄秋民⽼⼈的亲⾝经历,是有依据,极具说服⼒,从⽽体现说明⽂语⾔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表态,再解释意思,接着带⼊语句(语境)中分析,最后得出从⽽体现说明⽂语⾔的准确性。本题抓住“据……介绍”,突出后⾯的说明是由依据的,是⼀个⽼⼈的亲⾝经历,具有极强的说服⼒。4.
【解析】运⽤引⽤的说明⽅法。具体有⼒地说明了黎族⽂⾝,历史久远,印证了它是⾎⾁之躯上的“活化⽯”。
【答案】本题属于分析语句的说明⽅法以及作⽤。解答时抓住“剪发⽂⾝,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便知引⽤,再结合“最早记载黎族⽂⾝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便得知答案。5.
【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化的交融,黎族⽂⾝的习俗及起因,尤其哪些带有迷信⾊彩的成分正被⼈们抛弃;⽂⾝本⾝就是⼀种疼痛;⽂⾝,过去⼀种美,现在随着观点的更新,⽂⾝,尤其⼥孩⼦⽂在脸上,反⽽影响⾃⾝的美。
【解析】本题属于整体阅读,筛选信息和结合⾃⼰的⽣活实际。解答时抓住⽂章中的重点的语句“⽂⾝产⽣于原始宗教,如果妇⼥在世不⽂⾝,死后祖先⿁不相认,变成⽆家可归的野⿁”“能感受到藤刺刺进肌肤的疼痛”“脸上双线点纹图形的意义”等语句,以及⾃⼰对美的认识来回答即可。(六)阅读下⾯⽂章,回答问题。可赏可⽤的画扇黄⼩峰
①古时民间称五⽉为“恶⽉”,此时天⽓迅速变热,⽇照强烈,多发各种瘟疫疾病。节庆的⽬的之⼀就是为了转“恶”为安。其重要途径之⼀,就是为整个五⽉的阴阳转换所准备的端午扇。从宋代开始,相互赠送团扇就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礼仪。端午扇有时也被称作“避瘟扇”。画扇上的图像,为的是降⽕消灾,万物⽣长,地祈丰产,⼈祈健康。
②端午扇上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是农历五⽉盛开的花卉植物,其中最能给⼈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蜀葵、⽯榴花、萱花、栀⼦花。在
宋代,家家户户都要在端午前后在家⾥的花瓶中插上这些花草,有这些花草环绕,才表⽰端午的光芒照进千家万户。插在瓶⾥和画进画⾥,具有相同的功⽤。户外赏真花、室内插瓶花、⼿中看画花,端午的花草把不同的视觉空间连成⼀体。
③在南宋皇室于端午节赏赐给宫廷内眷、宰执、亲王的画扇中,最特别的是“御书葵榴画扇”。在现存的南宋团扇画中,有多件“蜀葵图”,如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件画法精细的《蜀葵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夏卉骈芳图》团扇,以粉红的蜀葵为中⼼,左边陪衬黄⾊的萱花,右边陪衬⽩⾊的栀⼦花。能够成为端午画扇的主⾓,蜀葵、⽯榴花、萱草、栀⼦花等花草⾃然有别的花草⽆法替代之处——它们要么⾊彩鲜艳,要么⾹⽓扑⿐,⽽且⼤多还具有重要的药⽤价值。以蜀葵为例,其颜⾊鲜艳⽽丰富,常被称作“五⾊蜀葵”,⽽“五⾊”象征阴阳调和,正是端午的主题。⽽且,古⼈早就认识到,蜀葵还是治疗妇科病症的良药。因此,随⾝携带以端午时令花卉⼊画的画扇,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把辟邪去病的花草携带在⾝上,是⼀个护⾝符。
④对于幼⼉的保护是端午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端午画扇的重要题材。画家常把婴孩与⼩动物画在⼀起,放置在有蜀葵、萱花等端午花卉的背景之中。波⼠顿美术馆藏旧题周⽂矩《端午戏婴图》
就是⼀柄有趣的宋代端午画扇。画⾯满是蜀葵、萱花、菖蒲。⼀个男孩正与两只幼猫⼀同嬉戏。他还在打着⼩⿎——⿎,正是宋代端午节重要的⼉童玩具,⿎声是驱散邪⽓的⽅式。
⑤辟邪是所有端午习俗中最核⼼的内容。医药是去除邪⽓、保证健康最重要的途径,因此,端午也成为采药的季节。甚⾄于,⼈们相信,只有在五⽉五⽇午时所采的药草或制作的药品才最能具有治病辟邪的药⼒。端午的绘画从某种意义上⽽⾔恰是⽤视觉效⼒⽽达到避邪的⽬的。
⑥美国私⼈收藏、传为宋⼈所作的⼀柄团扇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幅画如今被称作《观画图》,描绘的恰是⼀幕以医药为核⼼的场景。画⾯采取了画中画的⽅式。⼀个卖药的道⼠⽀起草药摊,还装饰着吕洞宾和神农的⼩雕像。他正向围观的⼈展⽰⼀幅药王孙思邈的骑虎画像。他旁边站着另⼀位世俗医⽣,头戴装饰有眼睛图案标识的帽⼦,⼿⾥拿着⼀张画着简易图案的灵符。有趣的是,道医的药摊上不仅有真正的草药,还有⼏个不同类型的头⾻,既有⽝齿明显、类似虎头⾻的⼤型猫科动物,也有类似猴头⾻的灵长类动物。实际上,动物头⾻就是⼀种有效的辟邪药材。如今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恰恰折射出⼈们对健康幸福的追求与渴望。(选⾃《光明⽇报》,有删改)
1.选⽂从和两个⽅⾯介绍了画扇的作⽤。(2分)
2.根据选⽂内容,⽤//将②——⑥段划分成三个部分。(2分)②③④⑤⑥
3.选⽂运⽤了分类别的说明⽅法介绍了端午画扇的重要题材,有什么作⽤?(3分)4.下⾯是三幅端午画扇,请根据画扇的内容写出每幅图所对应选⽂段落。(3分)
图⼀图⼆图三
5.下列对选⽂内容理解有误的⼀项是()(3分)A.端午节,相互赠送团扇开始于我国宋代。
B.蜀葵作为端午画扇的重要题材是因为它既是端午时令花卉,颜⾊鲜艳⽽丰富,⼜可⼊药。
C.周⽂矩《端午戏婴图》是⼀柄有趣的宋代端午画扇,体现对幼⼉的保护这⼀端午的重要内容。
D.动物头⾻⼊端午画扇,是因为它本⾝就是⼀种有效的辟邪药材,同时也折射出⼈们对健康幸福的追求与渴望。1.(2分)可赏、可⽤。(可以观赏,可以驱邪)
【解析】选⽂标题就点出了画扇的作⽤,选出即可;也可以从全⽂说明的内容中总结。
2.(2分)②③ // ④ //⑤⑥(对⼀处得1分)【解析】此题是对说明⽂结构的考查。第②—⑥段分别从画扇的三种重要题材进⾏说明。抓关键句⼦即可。
3.(3分)选⽂运⽤了分类别的说明⽅法,将画扇的重要题材及其作⽤介绍得全⾯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了然。
【解析】此题考查分类别说明⽅法的作⽤,“全⾯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了然。”是其主要作⽤。解答时注意结合说明内容。4.(3分)图⼀对应第④段;图⼆对应②③段;图三对应⑤⑥段。
【解析】图三描绘的是⼀幕以医药为核⼼的场景,选⽂⑤⑥内容介绍的是这⽅⾯的内容;图⼀是⼀幅浴婴图,选⽂第④段介绍的是这⼀内容;图⼆是⼀幅蜀葵图,选⽂②③段介绍这⽅⾯内容。5.(3分)A
【解析】(应为:在宋代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礼仪)(七)阅读下⾯⽂章,回答问题。⽑笔
①⽑笔,是中国独有的⽂化产品。在上下⼏千年的历史中,中国⽂⼈都是⽤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②关于⽑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刻字太慢,于是“以枯⽊为管,⿅⽑为柱,⽺⽑
为被”,制成⽑笔。蒙恬因此被尊为⽑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笔起源远早于此,⾄少有6000年历史。
③1953年,湖南长沙出⼟的战国笔,是我国最早的⽑笔实物。该笔⽤兔⽑制成,⽤优质的精⽵作笔杆,将笔⽑围在杆的⼀端,再⽤蚕丝缠绕,外涂⼀层⼟漆,这⽀笔被命名为“楚笔”。后来河南信阳也出⼟了楚笔。湖北云梦、⽢肃天⽔出⼟了秦笔。秦笔的杆⼤多采⽤中空的⽵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腔,笔头纳⼊腔⾥,后世⽑笔⼤体如此。
④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笔的制作⼯艺提出了更⾼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学⼠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乱,宣州笔⼯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
⑤我国第⼀部关于⽑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是明代屠隆编著的《考槃余事》,书中详细叙述了我国⽑笔的发展历史、制笔⼯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在书中,屠隆提出⼀款好的⽑笔必须具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切,⽆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学⼠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笔之奇妙正在于⼈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的⼀⽀⽑笔承载的是⽂化基因和⽣命热情。
⑥笔能抒情,字能观⼈,但要做字如其⼈绝⾮易事,凡⼤家都是经过刻苦的锤炼,⼼不厌精,⼿不忘熟,最后才能烂熟于胸,流溢于毫端。草圣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池清⽔因他每天反复洗笔⽽变⿊,后⼈称之“墨池”。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笔⽽成,⽓脉通联,滴⾏不断⼀笔飞⽩草”,被后⼈不断称颂和临摹。
⑦苏东坡有⾔:“书必有神、⽓、⾻、⾁、⾎,五者阙⼀,不为成书也。”⽑笔承载了中国⼈独特的⽂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定会伴随⼀代代中国⼈传承下去。(选⾃《⼈民⽇报?海外版》,有删改)1.阅读全⽂,请⽤简洁的语⾔概括本⽂主要介绍了⽑笔的哪些⽅⾯的知识。(3分)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