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态势呈现范例

来源:汇智旅游网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零售业;成都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6]王敬文.一带一路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5(3).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2

关键词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成效;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S7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25-02

围绕创建全国生态林业示范市的目标,按照建设特色宜业宜居的美丽梅州的要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重要抓手,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强化生态功能,积极引导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提升生态优势,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1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梅州市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林区秩序明显好转,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1.79%,成为广东省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地区之一。但是,随着梅州市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部分路(河)段两侧森林生态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部分路(河)段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山地森林质量不高、林相层次简单、景观类型单一。这种状况与建设特色宜居的美丽梅州、创建全国生态林业示范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行复绿美化、林分改造,提升生态防护功能。加快推进交通主干线两侧、江河两岸、城镇周边宜林地区的造林绿化,已成为新形势下梅州市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景观林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力争早日见到成效,推动全市林业生态和景观建设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

2.1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方法

根据梅州市的自然生态分布、交通情况、景区景点布局等资源,统筹协调山、水、田、林、路和城乡,采用“线、点、面”相结合的形式,将梅州市建设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长廊,促进梅州市生态旅游业的发挥。“线”,即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5 m林带作为主线;“点”,即将城市的各个出入口、景观节点进行绿化,形成景观两点;“面”,即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两侧1 km可视范围内林地纳入建设范围,使生态景观更具区域特色,同时还可完善区域生态安全功能。

梅州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主要涉及主干道隔离网内绿化景观带、主干道隔离网外两侧25 m绿化景观带、主干道两侧1 km可视范围生态景观带、江河两岸生态景观林带等4种类型。一是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他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他土地等采用植苗方法进行人工造林;二是对疏林地、残次林应及时进行补植套种,以保证生态景观林带的完整性;三是对于绿化景观效果不尽人意的林分应进行重新改造,使最终效果达到满意;四是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需要进行封育管护,以使其能够长期保持较好的景观效果。

2.2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

2011年,梅州市已完成全市生态景观林带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对梅河高速及其延伸段、天汕高速梅州至丰顺段等2段省示范段300 km进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主要以“万紫千红长廊”为主题,树种以红花紫荆、黄槐、紫薇、复羽叶栾树(国庆花)为主,配置夹竹桃、大红花、勒杜鹃、鸡冠刺桐、枫香、山乌桕、香樟、木荷、秋枫、阴香等树种,形成“万紫千红”为主调的森林生态景观。

3 取得效果

3.1 突出林业转型发展功能

通过补植套种、林分改造、封育管护等措施,改变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沿线桉树多,乡土树种少的现状,推动森林资源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优化提升阶段的目标任务,为建设最好林相、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打好基础。

3.2 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通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构建大规模的生态缓冲带和防护带,进一步增强全市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通过打通森林斑块连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走廊,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充分发挥森林间接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3.3 突出防灾减灾安全功能

通过优化路(河)段两侧沿线森林群落结构,完善以公路河道防护林为基本骨架的森林抗灾体系建设。在增强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提升防洪护岸、防风固堤和抵御山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3.4 突出建设宜居城乡功能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景观林带,是建设特色宜居的美丽梅州的重要内容。结合“绿满梅州”大行动、创建生态镇村、建设名镇名村示范村、实施封山育林、“万村绿”行动等,优化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城乡森林系统的自然连接廊道,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宜居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3.5 突出区域形象展示功能

交通干线是客流、物流的集中地,是社会各界了解梅州的重要窗口。通过抓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江河两岸、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林带建设,注重从形成景观的角度统筹安排花(叶)色树种,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景观带,增强林带的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梅州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3.6 突出多元多维发展功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不是单纯的林业工程,要与旅游、科普、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绿化美化生态化品牌,形成生态旅游的新增长点。选择有条件的绿化带建设林业宣传基地,推广现代林业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文明形成。

4 参考文献

[1] 陈尖,黎明.浅析营建生态景观林带的效益和设计路径[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4):70-73.

[2] 杜钟生,杜斯川.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的设计理念[J].湖北林业科技,2012(3):74-76.

[3] 张宋英.林业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简析[J].中国林业,2012(7):59.

[4] 薛春泉.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2, 28(1):96-99.

[5] 王小纪,张军灵,郝剑.西安市白鹿塬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2,10(1):19-21.

[6] 刘建明,钟小山,张宏伟.中山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2):88-92.

[7] 李团胜,程水英,韩景卫,等.黄土高原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生态学杂志,2002,21(5):78-80.

[8] 李团胜,程水英,曹明明.西安市环城绿化带的景观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4):20-23.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3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体。在不考虑极端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城市园林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因此又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城市园林不但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而且还给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浪漫的艺术氛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功能也从传统的观赏和美化逐渐转向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存留上。目前,城市园林正以它众多的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讨论绿色城市园林变成一个热点的学术问题。1、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组合,而是将生态建设为方向,以低碳、节能、环保为原则,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入手,加大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总量的基础性投入,恰当选择绿化品种,并且注意绿化品种的多样化和层次性。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但可以使植物生长地和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契合,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的总体效果与特色,展示生态城市的风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始终坚持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核心与目标,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设计人员还要注意恰当运用装饰性设计、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及水处理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设计手段,不断完成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

2、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空间特征

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特点,特别是城市新开发的高新产业园区,其郊区化的空间指向注定了其空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城市的其他空间相比较,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空间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城市是高新技术人才集中的场所,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尤其是高新产业园区,更是科学、设计以及工业产品有机结合的重要企业群,是最为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新产业园区也在不断扩张,这样就和城市建设形成了冲突,导致了人地关系紧张、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证高新产业园区内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对高科技产业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城市中智力密集型劳动人群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充分体现出其中的智力劳动人群对城市生态经过建设带来的拉动作用;其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创新空间较小,而整体创新能力相当强。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景观建设用地价格相当高,居高不下的用地价格使城市景观建设用地成本显著上升,这样,受到成本的制约,城市生态景观的可发挥性就变得越来越小。同时,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集聚效应以及高度密集智力人才带来的积聚效应也使得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具有了相当强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在城市景观可发挥性空间逐渐缩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城市景观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建设的功用;其三,在建设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常常选择环境相对较好,地域相对宽阔的城市空间进行高新产业区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高新产业区远远优于城市的其他空间。正是因为这些天然优势,才使得高新产业区逐渐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极具诱惑力的重要区间,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佼佼者。

3、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的设计实现方法

3.1 遵循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植物的配置尤为重要,其中的植物品种可以综合考虑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利用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与当地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绿色园林景观。。就是在进行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该对植物的色彩、树形、线条、质地以及比例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证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的方式进行配置。避免由于变化太多而导致整体性的杂乱变化,同时也避免由于毫无变化而出现的整体设计呆板等问题。因此,在绿色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该按照“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方式进行;其二,色调调和的原则。。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园林景观是否能够让人产生柔和、平静、舒适以及愉悦的感觉,在设置的过程中找出所有园林景观的一致性、近似性,通过设计师的协调配置,使整个园林景观产生美感。然后再恰当运用差异性和变化性手段,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让人产生热烈、兴奋和奔放等感受,享受到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其三,均衡的原则。均衡是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综合考虑色彩、体量、数量、质地以及枝叶等方面的内容,在城市景观总体上均衡的基础上,设计出让人有厚重感的作品。此时如果选择素淡的色彩、小巧的体量、简少的数量、细柔的质地以及疏朗枝叶型的植物种类,那么则会设计出让人感觉轻盈的作品。在选择整体氛围的过程中,要根据周围的具体环境来选择配置的具体方式。例如,设计人员可以统筹考虑规则式均衡(对称式)或者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等均衡原则;其四,韵律与节奏的原则。在设置的过程中从美学角度出发,以处处的画面感来寻找韵律、节奏方面的变化。例如,在一条宽阔大道的两边,可以采用间隔不等距离或者等距离的栽种同一种类的行道树,而在其间则可以穿插一些品种同一的小型灌木、灌木球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富于变化而又相对统一的韵律、节奏感,给置身其中的人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使人心胸开阔。

3.2 城市近郊过渡型园林景观的设计

如果把整个城市环境看作是一个人,那么城市近郊区域就是整个城市的肺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城市近郊中广泛存在的高科技产业园也给该区域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提供了对应的基础和独特的空间。。

同时,从地理位置来看,城市近郊处于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区域,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城市园林的设计,那么势必会在二者的交界处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样常常会使人产生突兀、或者不适的感觉,为避免这种感觉的出现,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设计的过渡性原则。为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土地功能设计方面应该尽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不能是非工业化的区域环境,同时也不能是高度城市化的环境设计;既不是乡村原始环境的完全保留,也是不是现代城市的完全取代。。也就是说,城市近郊的城市居民,不管是工作、休闲,都不需要通过较大幅度的空间位移,只需通过就地取材就能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这要求城市近郊过渡型园区的建设应该以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文化三大原则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在靠近乡村的地方,设计师应该尽量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然后慢慢添加城市园林景观的元素,并最终在和城市相衔接的地方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制造城市景观的缓冲带,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3.3 合理设置城市绿色景观设计内容,提高绿色景观设计的整体建设水平

3.3.1对生态城市的装饰性作用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在绿色生态建设以及观赏性等方面得到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认可,成为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小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对小区园林建设越来越重视,小区居民对小区的选择也从小区的舒适方便逐渐延伸到了是否具有生态特征等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之下,在制定城市园林建设方案前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并深入现场进行适应性分析,合理运用多种设计方式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和层次来营造一个生态和谐发展的景观环境。

同时,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应用节能、环保、生态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城市园林景观对城市的装饰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材料的选择、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层次性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风格。

3.3.2 生态型绿色景观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国外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影响,生态型绿色景观的整体设计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其中加入了更多吸引政府和甲方建设需求的“卖点”,这样就导致了城市景观缺乏人性化,使得整个城市景观华而不实,也无法真正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型”和“绿色性”。再加上中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巨大的人口数量不但导致城区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郊区人均面积也在逐年减少,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绿色园林景观建设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将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实现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例如,在选择绿化植物的品种过程中,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有效提高景观植物的存活率,使其生长发育更加旺盛,便于形成快速生长的小型的生态系统,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3.3 水处理设计

对于绿色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处理,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存在高度差的景观设计当中,通过设计小溪的方式体现出整体设计的层次感,而溪流中的水既可以是在雨天收集到的雨水,还可以是小区内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同时还可以在小溪旁边种植多种本土水生植物,这样不但能够保持水土不至于流失,而且还为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圈,虽然其中的景观元素都相对简单,但却都是源自于本地,在园林的生态形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生态城市绿色园林的景观设计方式,虽然在设计方式方面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舒适的生活环境。

结语:

现代城市景观的绿色设计不但为城市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消遣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在减缓“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在对现代城市景观绿色设计基本内涵进行论述的同时,针对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空间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城市景观绿色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这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现方法,为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了参考。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针对当地的地域环境进行分析,设计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吻合的生态园林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态园林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 唐明铸. 杭州东站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与规划. 中华民居,2012(3):342-343.

[2] 唐宏飞. 园林景观设计绿色环保为先. 中国科技纵横,2010(12):189.

[3] 王敏熙.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以节能环保为主. 中国科技博览,2011(10):222.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4

关键词: MVC JSP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urses Platfom Based on web

Wangyu

( heyuan college,heyuan guangdong province 517000)

Abstract:With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teaching and build Web-based teaching platform needs more complex,The pattern of JSP/Servlet/JavaBean is also the pattern of MVC,the system based on MVC is open and Open and the architecture is flexible.

关键词: MVC JSP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的教学实现网络化管理,将具备人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可以为学生与指导教师提供一个可互相交流的平台,方便提交作业、在线交流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建立一个更经济,操作更简单的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就显得极为重要。

2 J2EE体系结构

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是一个开放的、基于标准的开发和部署的平台,用于构建N层的、基于Web的、以服务端计算为核心的、模块化的企业应用。从图3-1中可以看出,J2EE技术是在J2SE的基础之上,提供了企业计算所必须的服务如事务、安全性、消息服务等。J2SE平台提供Java运行时环境的标准功能,如对跨平台开发的支持和内存管理等。J2EE应用的组件如企业JavaBean(EJB)、JSP和Servlet运行于J2EE容器之中,通过连接器访问企业信息系统,如数据库系统、ERP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系统。J2EE应用可以集成一系列的客户端,包括独立运行的台式客户端、无线客户端,以及基于Web浏览器的客户端等。J2EE平台为开发企业应用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伸缩性的运行支撑环境[1]。

3数据库的设计

在设计数据库中,重要的是组织数据库,即将数据存放在一个或若干个表中并建立关系。为了保证数据库中没有太多的冗余数据,我们必须先建立一个er模型。Er模型能很有效地消除数据冗余。比如用户管理的er模型[2]。

利用所建立的er模型可以很快地建立出系统所需要的数据表。

4 精品课程教学平台功能实现

根据系统设计的设计方案,精品课程平台功能全面且比较复杂,包括登陆模块、上传作业模块、分发邮件、在线交流等多个子模块。。

4.1 登陆模块

登录模块用来校验用户名和密码的正确性,不同的用户属于不同的用户组,通过用户组的权限划分该用户的权限,管理员可以设置不同的用户组,属于不同用户组的用户进入的管理界面是不一样的。

登录界面的设计比较简洁。系统的全部用户都是通过管理员用户添加设置的。用户组“教师”登录后可以进行课程管理。

登陆模块的实现部分代码如下:

首先,利Dreamweaver创建一个登陆界面register.html,并将表单的发送方法选为post发送,action改为register.java。

其次,创建一个名称为register.java的servlet来接受请求数据。

最后,由于register.java中调用了CheckLogin中的validate方法。所以,要创建CheckLogin.java文件,里面包含了验证用户名与密码的validate方法。

主要代码如下:

在这个登陆的模块中,我们使用了register.html和books.jsp作为视图,register.java作为控制器,CheckLogin.java作为模型实现了一个登陆的功能[3][4]。

用户使用register.html发送数据到register.java,register.java接受到数据后,调用CheckLogin.java中的方法进行逻辑的判断,判断结果返回给register.java后,register.java再根据判断的结果转向不同的视图register.html或者books.jsp呈现给用户[5]。

5 总结

本系统采用了目前许多比较主流的技术,系统采用JSP语言为开发语言,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系统开发模式采用MVC模式和B/S结构。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Ted Hunted, Cedric Dumoulin, George Franciscus, David Winterfeldt. Struts in Action. Manning Publication Co. , 2003

[2] 刘聪. 零基础学Java Web开发:JSP+Servlet+Struts +Spring+Hibernate+Ajax.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128-130

[3] 唐友国,湛洪波.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66-69

[4] 明日科技. JSP开发技术大全.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5-57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5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工业工程;情景教学;Flexsim仿真实验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142―05

一 引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1]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的程序教学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以及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等,则集中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目前,我国创新教学法研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等,还针对注入式教学的弊端,提出了新教学环境下的“感知―理解―深化”三阶段教学理念。但总体而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仍较为普遍,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多于互动、实践教学形式多于内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工业工程是涉及人、物料、机器等要素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的边缘学科[3],其相关基础理论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控制工程、运筹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设计、物流工程、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等,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考察企业生产系统及物流管理各环节的运行、规划及设计,其教学过程必须先建立生产现场及企业物流的物理概念和感性认知。近年来,随着生产实习机会的减少,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及供应链运行缺乏真实感官,加上教材抽象的数理阐述,极大影响了工业工程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

为此,本研究以Flexsim软件为基础,试图通过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建设,系统仿真企业物流及生产系统的运行,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的虚拟环境中,并充分运用系统提供的设计方案与优化功能,引导教学环节的创新思维、教学互动过程,优化工业工程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 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1 情景教学与情景教学平台

情景教学是提炼了实际生产后将教学目标、内容及角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真实感官,提供调动学生理性认识的基本线索,通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是情景教学的基本机理。情景教学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场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和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符合人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4],因此能较好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教学平台则以经典实例为实践背景,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和角色,通过调动多维感官,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越,从单调紧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克服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弊端,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可能性,对培养学生情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在工业工程及企业现场管理等专业课程教学的总体趋势是,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增加生产一线的现场教学。发达国家采用的双导师联合教学的两阶段模式,同时附以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演练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教学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和案例模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深化”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而改变学生技能培养中局限于的注释与理论阐述的局面,突破有限课后上机实验的离散性实践约束。

2 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

根据现代工业工程学科的特点,这一专业实践教学应强调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企业生产系统方案设计和优化方法的掌握。情景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强化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特色。为此,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设计主要体现:学生动手操作与情景分析相结合、演示性与研究创新性相结合、计算机仿真与案例相结合等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创设生动的生产物流和供应链情景,引导学生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去观察企业生产流程、思考企业生产现场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案例库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Flexsim仿真系统则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中,参与供应链规划与设计。根据情景教学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是:

可参与性

区别于以往工业工程教学法,本平台首先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注重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这一过程充满了学生和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参与实验模拟和角色体验场景,培养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知;参与Flexsim仿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案例环节,为学生进一步自己动手优化方案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可控制性

情景教学平台尽可能模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效果,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应当在教师严格控制之下,由任课教师引导运行。平台的可控制性表现在:控制情景教学的进度,确保实验过程顺畅进行;控制访问权限,提高教学平台的安全性;以学生创新性学习为中心实行控制管理。实现整个教学平台全面控制与仿真实验重点控制相结合;尝试实验案例刚性控制与示范案例柔性控制相结合。

可优化性

本平台通过机器分析,可输出模拟系统本身的运行状态,从而为系统参与主体反馈系统(方案)参数,设计仿真实验和实施生产方案,引导学生对既定生产方案做出评价。其次,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和仿真模拟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可更新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实践等外部条件的变化,本平台提供的情景库、案例库及方案优化方法等,应根据生产实践和参数要求,可以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更新,从而保证模拟教学平台的广泛适应性,为不同生产环境及系统要求,提供不同的方案库、模拟案例库、方法优化以及方案设计思路。

三 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

工业工程与管理涉及企业物流系统设计、诊断、优化和信息管理等过程。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系统工程、物流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运作管理等)均可以使用该情景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情景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情景教学平台的核心系统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Flexsim情景模拟与仿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管理、师生共享的资源案例库等基本功能模块,还有方案优化与系统分析、学生考核、系统输出等辅助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在情景教学平台系统中,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现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描述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物理模型设计的全过程,系统设置了实物模拟场景、角色体验场景、仿真实验场景设计等三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实物模拟场景能让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等设施的布局。角色体验场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角色中,体验情境。Flexsim仿真实验场景设计是情景教学系统的重要内容,可根据生产环境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虚拟的实验场景自主设计。

Flexsim软件作为新一代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建立集建模、仿真和可视化于一身的真实生产系统的3D模型,能快速进行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模并改进,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还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模拟生产系统的运行流程。操作简便,易于学习,非常适用于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生产系统的设计要求,通过设定和选择生产系统参数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仿真,并在Flexsim中编制相应程序,模拟实际生产物流系统运行状况,并统计和分析模拟结果。Flexsim仿真实验的一般步骤为系统调研与问题分析、制定方案与目标、系统描述和假设、收集数据和信息初步处理、系统模型构建、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验证和确认模型、系统方案分析、修改系统参数、重复仿真运行和分析,直至输出最优方案。(具体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系统参数决定生产物流系统的运行状态,建立的模型又制约生产及物流系统运行中的逻辑过程。通过查询资料库,引导学生修正系统参数;模型确认旨在判断前期建模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关于最优方案,通过优化及重新设计实现最优方案。

案例库是情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示范案例及实验案例。示范案例用于初学者了解及掌握Flexsim仿真软件,并熟悉仿真实验的整个流程及操作,学生可随时访问。实验案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对每一实验均有标准模型、运行结果及系统分析,学生只有完成每次仿真实验,才能查看案例运行的结果,他们可自行对照标准运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模型及方案。案例库的建立和情景教学系统两者互为补充,情景教学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弥补生产实践感性不足的缺陷,真正学会如何进行生产系统、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等的设计,而案例库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一定的内容,使情景教学的功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教师管理系统设置教师访问和更新指令,用于教师相关教学与案例资料、安排实验内容等,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同时监控实验教学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检查。

四 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的运行: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分析流程

1 现代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实物模拟场景

在工业工程实验室建立一个柔性化的、可组合式的现代生产企业小型生产过程及物流模拟系统,按照生产及物流设施布局图,装配物流设备,包括生产企业原材料入库、出库、半成品加工、生产流水线装配到成品入成品库各个功能环节的物料搬运过程,真实模拟制造型企业物流与生产计划控制的集成过程(如图3所示)。

2 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

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的设计,是以真实的工业产品为对象,在对产品结构分析和BOM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利用Flexsim物流仿真系统开展货位规划与设计的技能训练,设计立体化仓库(如图4所示),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货位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

3 企业流水生产线仿真模拟实验

生产与物流系统实物模拟场景和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简要说明模拟教学平台的基本运行条件。当然,不论是实物模拟场景和系统角色体验场景,均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视系统情景库的更新频率而定)。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的仿真实验采取个人单独实验,完成实验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设计的方案并进一步优化方案。。

企业生产线系统描述及仿真实验目的

本模拟生产线系统是某生产车间的一条由简单的3道工序组成的“流水生产线”。在仿真模型中,原材料被运入车间的生产线,原材料经过加工、包装、检验三道工序,将加工好的成品通过运输机运送至货架。仿真实验的目的是:①让学生了解流水生产线的系统设计;②学会添加、设置、生成器Source、暂存区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常见实体;③利用Flexsim系统,运行流水生产线的设计,并设法优化流水生产线。

仿真实验原理

通过模拟微型企业简单的生产线设计过程,在完成产品结构分析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建立流水生产线的仿真模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理解生产线布局的基本方法。

仿真实验的步骤及内容

首先通过Flexsim系统创建生成器Source、暂存区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实体,具体包括三道工序对应的三名操作员。其次,对各实体设置合理的运行参数。通过一个全局表来设定原材料到达时间,设平均每分钟上流水线的原材料为20件,即每5秒到达一件,相应参数设置如图5所示。

由于本生产线仅模拟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所用原料均相同,各道工序加工后形态均不同,最后它将被加工成为成品运送至货架。本例中,利用发生器生成4种不同颜色的临时实体来模拟各工序完成后的产品形态。红色代表原料,黑色代表经第一次加工后的半成品,蓝色代表第二次加工后的半成品,浅绿代表成品(参数设置如图6所示)。最后,原料被加工成为成品后,由传送带传送至成品暂存区,任务执行器运输机将它们送至货架。

整个实验过程运行结果如图7所示,此为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模拟运行中的某一时刻截图。其中,红色实体(原材料)经第一道工序加工转变为黑色(在制品),再经第二道工序加工转变为蓝色(半成品),第三道工序加工后成为浅绿色(成品),最后输送机将它们从暂存区送至货架。。系统的运行过程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方案的设计。

通过方案优化和调整,学生在设计、运行、操作自己设计的流水生产线并与原有方案对照,通过运行结果分析,不断提出更加合理、优化的新方案。另一方面,在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查看实验案例库中关于流水生产线系统设计要求、参数和规范,对照学生自己设计的系统,总结设计经验、分析教训,加深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 情景教学平台的使用的效果评价及结论

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技术等,可以同时满足工业工程专业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利用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工业工程专业将为更多学生提供完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的机会。经过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西安部分高校的推介,反映良好。特别是对于生产管理与企业物流设施规划、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有所加强。应当说,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为探索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为我国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相关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规划等,提供较为系统的借鉴。

从长远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乃至研究生教学,都应该从物理模型的角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能力训练,将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工业工程系统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工业工程情景教学平台也有利于在借鉴和引入西方的“两阶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所有实践教学朝着更加系统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EB/OL].

[2] 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73-75.

[3] 胡宗武.工业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经济态势呈现范文6

0引言

生态风险预警指就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等人类活动或各种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外界影响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生态风险预警集中研究生态系统质量或状态逆化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做出及时的警告和对策。本研究在生态风险评价和预测基础上,对沈阳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预警分析。提出沈阳市的生态风险的程度,以期为科学评价和有效维护沈阳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一种思路。

1 生态风险预警

1.1生态风险预警理论

生态风险预警理论是以生态风险评价为基础,对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的理论;确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状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趋势、速度以及达到某一变化阑值的时间等,并按需要适时地提出恶化或危害变化的各种警戒信息及相应的对策。

1.2生态风险预警方法

借助经济预警的方法分类,区域生态风险预警的方法可分为5类:黑色预警方法、红色预警方法、黄色预警方法、绿色预警方法和白色预警方法,每l种预警方法都有l套基本完整的预警程序,只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有所区别陈。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运用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预警方法,尤以黄色预警方法居多,本文结合黑色预警法与黄色预警法中的统计预警进行生态风险预警研究。绿色方法主要借助于遥感技术。这几种方法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可以综合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方法。

2 综合预警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以环境指标的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理论为依据,研究构建了P-S-R框架下的预警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统一的观点出发,表明了人与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能更精确地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生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一种逻辑基础。

2.2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掌握从城市宏观到局部空间地域范围的风险分布具体状况,构建了沈阳市市生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了镇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按区级单位作为评价中的地域空间单元最小尺度,结合统计资料数据与遥感监测数据进行综合预警评价。

表1 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模型的城镇化生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A2

城镇系统压力E1 人口密度(F1) 人/平方公里

人均GDP(F2) 万元/人

人均耕地面积(F3) 平方米/人

人均年供水量(F4) 万立方米/人.年

土壤侵蚀(F5) 吨/平方公里年

城镇系统状态E2 森林覆盖率(F6)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F7) 平方米/人

生物丰富度指数(F8)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F9) 元/平方米

植被覆盖度(F10) %

城镇系统响应E3 生活垃圾处理率(F11) %

污水处理率(F12) %

3生态风险指标的量化与预测

3.1研究区域的确定

由于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地势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2~9.7℃,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夏季时间较短,多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

本研究选取沈阳市中心区、新城子、苏家屯、东陵、于洪五个主要分区作为研究区域,对相关数据的提取与量化,以进行生态风险预警研究。

3.2生态风险指标量化

以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为基础,利用土壤流失方程对土壤侵蚀进行了量化。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其表达式为:

A=R・K・L・S・C・P

式中,A为土壤流失量(t/ha・a); 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 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 L为坡长因子; S为坡度因子; C为覆被管理因子;P为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

式中,ESV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Sa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a的面积;Pa为单位面积上土地利用类型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

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如表2:

表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万元/公顷・年)

土地利用类型 裸地 城镇 耕地 草地 林地 水域

生态价值系数 646 3245 10638 11147 33641 70776

沈阳市面积(公顷) 2012.7 212968.3 914487.6 18930.8 71131.6 74163.9

NDVI=(NIR-VIS)/(NIR+VIS)

式中:NIR为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VIS为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越健康的植物,,红光反射值越小,红外反射值越大,其比值越大。

首先应用2010年沈阳市的TM遥感数据基于ERDAS得到NDVI数据,图3-12。

其次,基于ERDAS计算植被覆盖度,通过提取每景影像直方图中NDVI最大的2%的像元作为覆盖度为100%的像元 ,NDVI最小的2%的像元作为覆盖度为0%的像元。2%的范围根据影像的实际情况会有调整。计算公式为:

4 预警结果分析与结论

4.1 预警结果分析

通过运用GIS相关软件软件的解译分析后,得出沈阳市各区的生态风险预警数据。

从1997年到2005年的时间内,沈阳市中心五区(中心区、新城子、苏家屯、东陵、于洪),综合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于洪区生态风险上升最为快速,其他四区基本保持平稳,于洪区的综合风险升高是由于资源供给及社会经济的风险增大而增大,在三种不同风险的比重来看市内五区主要是以资源供给风险值比重最大,其次是环境管理的风险值,最后是社会经济的风险值,而市中心区的风险值比重里社会经济要比环境管理的比重大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人口压力大,土地面积小,在环境投资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导致社会经济的生态风险明显高于环境管理。

4.2结论

从沈阳市自身的发展条件来讲,大部分区域自然资源缺乏,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少量资源存量略丰,但是因人口基数过大而表现出相对稀缺性,如耕地资源,生物资源;地势以平原为主,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以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镇域生态风险预警,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中风险发展趋势与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1]赖力.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

[2]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9,03:24-31.

[3]陈荣蓉,叶公强,杨朝现,谢德体,宋光煜.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03:32-36.

[4]徐慧,林涛,张云鹏.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2009,06:147-152+158.

[5]赵荣钦,刘英,郝仕龙,丁明磊.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0,05:190-194.

[6]刘金花.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