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练习题

来源:汇智旅游网

  【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中利用多种形式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和文中人物一同去感受生活,一同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识记生字、感悟朗读以及情境表演等环节中,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和伙伴合作交流,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引领学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整个课堂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这一理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感悟《游子吟》的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生:齐读课题。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这三个感人的画面(课件出示三幅插图),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分别是——

  生看图齐说:深夜缝补,清早送别,吟诗感恩。

  师:孟郊不忘母亲深夜缝补的辛劳,清早送别的牵挂,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出示古诗,生齐读)

  二、图文诗对应,感悟母亲的恩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幅插图)

  师:再仔细地观察这幅图,从什么地方看出母亲深夜缝补的辛劳?她缝得怎么样?

  生:我看到母亲的背都弯下来了。

  生:我看到了油灯,没有我们现在的灯亮,母亲的眼睛也会花的。

  生:因为光线不好,我好像看到母亲的手指也会被针尖戳到,

  师:课文第一段中有几句话就是写这感人的画面的,轻轻读一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读后交流:

  a、(出示图文)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母亲深夜缝补的辛劳?

  生:我从“夜深了”感受到母亲的辛劳。

  师:“夜深了”说明什么?大概几点了?这个时候我们都睡熟了,可母亲还在干什么?(指图)看,这位母亲看上去年纪怎么样了?她在昏暗的油灯下怎样补着?

  生:母亲看起来有我奶奶那么大了。头发白了。

  生:母亲的眼睛肯定累了,还要经常用手去揉一揉。

  师: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看看她缝补的针脚怎样呢?(缝得仔细、认真)

  (4)师述: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说话:母亲累得(腰弯了,就捶捶背),(眼花了,就揉揉眼)(手臂酸了,就甩甩手臂)想想看,这件衣服里缝进了妈妈的什么?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评,齐读(读出母亲缝补的认真,读出母亲缝补的仔细,读出了又细又密的针脚)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词句,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是较好得理解词语、培养语感的方法。  

  师:这就是诗中的: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齐读诗句。男女生分开读诗句和课文里相应的句子。

  (5)、小朋友想想看,夜已这么深了,母亲为什么还要这样缝呢?

  师述:民间有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针脚。,边缝边想:(引读课文)

  出示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6)、同学们,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想想母亲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此时母亲想的很多。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位慈爱的母亲能想些什么?突出了母亲对孟郊的牵挂,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7)、师:是啊,母亲缝的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可这件衣服里缝进了母亲多少的(     )(生补充)多少的(爱),多少的(牵挂),多少的(担忧),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哪!那么这幅图,我们又可以说:深夜缝补,针针线线含真情)齐读。

  (8)谁能把母亲的这份心思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句,评。齐读

  [设计意图]再一次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孟郊的关爱之情。 

  难怪孟郊在诗中这样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男女生分开读诗句和课文里相应的句子。

  (9)还有哪些句子感动了你?

  出示:母亲忙着缝补衣服。“忙着”写出了什么?指导读好句子。

  过渡:衣服缝好了,第二天清早,母亲把衣服放在孟郊的包袱里。她把儿子送到村外。母子俩真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出示图)

  二、     感悟惜别场景,体会母子情深。

  1(指图)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你们看此时母亲的动作、脸上表情是怎样的?

  2、此时,母亲心里有很多话要跟儿子说,想想看,她可能回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3、出示练习: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双手紧紧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说:郊儿:“天冷了,你要(              );累了你要(          );晚上睡觉时,你要(      );出门在外时,你要(      )

  4、师:这声声叮咛,句句嘱咐就是母亲的恩情哪。此时的母亲不忍儿子离去,她有太多的话要跟儿子说了,但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谁来读好这句话?(轻轻地呼唤。)

  a、指名读,评:读出母亲的嘱托,   读出母亲的牵挂   读出了母子是多么依依不舍啊!  齐读。

  这就是诗中的“意恐迟迟归”,再次朗读前两句诗。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是难点,在理解了一、二段的内容后,学生自然的就能找到哪两句诗表述的是这些内容,学生轻松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再读

  b、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但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出示练习:

  孟郊的眼睛湿润了,是因为他看到(           ),想到(      )。

  再读句子。

  5、母子分别,母亲放心不下这出门的儿子,儿子又舍不得离开这年迈的母亲,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真是,清早送别,千言万语嘱早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6、出示前4句诗。指名读,齐读。

  7、过渡:孟郊告别了母亲,满怀着母亲的希望和恩情上路了,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