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娜 转贴自:潘娜blog 点击数:328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一
作者:潘娜 文章出处:潘娜blog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 抚摸 永远 报答 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 深夜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 忙 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 送 望 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 小草 太阳 情 自己 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母亲 铭记 孟郊
(的) (50岁写成)
夜深: 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想 游子身上衣。
清早: 送 临行密密缝,
望 意恐迟迟归。
说 谁言寸草心,
恩情 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diyifanwen.com】
情————自己 母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