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词语有:大马士革,革面革心,马尸。
马革裹尸的词语有:马革,裹尸还,裹尸。2:简体是、马革裹尸。3:繁体是、馬革裹尸。4:拼音是、mǎ gé guǒ shī。5:词性是、成语。6:注音是、ㄇㄚˇㄍㄜˊㄍㄨㄛˇㄕ。
关于马革裹尸的造句
1、即使腹背受敌也要血战到底,即使马革裹尸也要不屈不挠,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
2、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3、多谢陛下和大将军的厚爱,我马家绝不辜负陛下厚爱,忠君报国,马革裹尸。
4、太师之言如暮鼓晨钟,乃是我辈之楷模,关旭不才,纵使马革裹尸,也决不让胡虏越我大周边境半步!
5、我关木纵横沙场半生,未尝一败!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罢,大丈夫生当马革裹尸还,得偿所愿,死得其所啊!
马革裹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见“马革裹尸”。亦作“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引《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北齐朱瑒《与徐陵请王琳首书》:“诚復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宋史·崔翰传》:“臣既以身许国,不愿死於家,得以马革裹尸足矣。”清昭槤《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餘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歌》:“抱定决心甘愿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誓不生回营。”亦作“马革盛尸”。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亦省作“马革”。《隋书·李圆通陈茂等传论》:“终能振拔污泥之中,腾跃风云之上,符马革之愿,快生平之心,非遇其时,焉能至於此也。”清蒋士铨《冬青树·勤王》:“我文天祥官树牙旗,志存马革,敢不戮力勤王提兵破敌也。”网友释义: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郃马革裹尸。汉语大词典:亦作“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北齐朱玚《与徐陵请王琳首书》:“诚复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宋史·崔翰传》:“臣既以身许国,不愿死于家,得以马革裹尸足矣。”清昭梿《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馀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歌》:“抱定决心甘愿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誓不生回营。”亦作“马革盛尸”。金何宏中《述怀》:“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亦省作“马革”。《隋书·李圆通陈茂等传论》:“终能振拔污泥之中,腾跃风云之上,符马革之愿,快生平之心,非遇其时,焉能至于此也。”清蒋士铨《冬青树·勤王》:“我文天祥官树牙旗,志存马革,敢不戮力勤王提兵破敌也。”国语辞典:语出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也作「裹尸马革」。成语词典版:01.《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源)02.《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其他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典故: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出处: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二、词语解释
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1)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基础解释:革:皮革。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
关于马革裹尸的成语
裹粮策马 裹血力战 裂裳裹足 红妆素裹 裹足取暖 裂裳裹膝 马革盛尸 五马分尸 裹尸马革 革面革心
关于马革裹尸的反义词
临阵脱逃
关于马革裹尸的近义词
战死沙场 马革盛尸 以泽量尸 决一死战 肝脑涂地 粉身碎骨 血战到底 赴汤蹈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