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成了全国人民的“救命凉方”
每年夏天,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重庆连续15天40℃+,杭州西湖边的石凳能煎鸡蛋,南京梧桐树热到“自动落叶”。就在大家被高温折磨得“生无可恋”时,贵州却像一匹黑马冲出重围——黄果树瀑布下人挤人,西江苗寨的民宿价格翻五倍,连贵阳街头的冰粉摊都日销千碗。
十年前的贵州,五一假期高速上能遛狗;如今的贵州,五一假期高速上能开“车展”。 有游客吐槽:“从梵净山脚堵到山顶,汗流得比瀑布还多!”更魔幻的是,黔东南的村寨里,操着东北话、广东话的游客和本地阿婆抢着乘凉,连村口的老黄牛都见惯了“长枪短炮”。
当五一假期撞上“亚洲第一神盘”
打糍粑、芦笙舞这些非遗,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年轻人觉得“老传统”也能很酷。游客来了,住宿、餐饮、购物全火了。据说五一期间,周边酒店价格翻番,餐馆天天爆满。花果园从“堵城”变身“文化地标”,让贵阳在旅游圈里刷了一波存在感。